說完,西門豹就叫身邊的武士,把老巫婆\"撲通\"一聲扔進了漳河。老巫婆在河裏撲騰了幾下,就沉了下去。
西門豹煞有介事地站在那裏,不斷地往河麵上瞧著,仿佛真的在等巫婆的回音。可過了好一會兒,也沒有動靜。西門豹又開口說:\"老巫婆年紀大了,辦事不利索,這麼長時間還不回來,讓她的徒弟去催一催吧。\"
武士們又抬起巫婆的幾個女徒弟,\"撲通\"\"撲通\"扔進漳河裏。
又等了一陣,西門豹對官紳說:\"去的幾個都是女的,不會辦事,還是麻煩你們幾位走一趟,一定要快去快回。\"
武士們不由分說,就把幾個以往借此勒索百姓的官紳扔進漳河。漳河水夾著泥沙,卷著旋渦,把他們也給吞沒了。
幾批人都一去不返,西門豹皺了皺眉頭,再次開口說:\"怎麼搞的,他們都不回來報個信?誰再去催一催呀?\"
一聽這話,餘下的那些女徒弟和官紳、鄉長們頓時嚇得臉上沒有一點活人的顏色了,連忙哆哆嗦嗦地跪在西門豹麵前求饒。
西門豹見戳穿河伯娶媳婦的時機已經來到,就提高嗓門大聲說:\"什麼地方沒有河,什麼河裏沒有水,水裏哪有什麼水神?你們利用河伯娶媳婦,敲詐勒索,坑害百姓,不讓大家過安穩日子,早就應該得到嚴厲製裁。今天,老巫婆他們已經死了,以後有誰再想給河伯娶妻,就叫他當媒人,先去給河伯送信。\"
從此以後,誰也不敢再提給河伯娶媳婦的事了。西門豹親自帶領當地老百姓治理漳河,使鄴城開始呈現興旺景象,老百姓們從此安居樂業。
明主庸主
【原典】
明主識人。庸主進私。
[譯文]
一個英明的領導者,能夠慧眼識人,能夠找到那些有才之人。
一個平庸的領導者,隻會選擇自己的親信和有私交的人。
[事典]
晉獻公采用荀息假途伐虢之計滅了虞、虢二國,國勢大振。秦國與晉國相鄰,秦穆公為了結好晉獻公,派公子縶赴晉代自己求婚。
晉獻公把大女兒許配秦穆公,還送了一些奴仆作為陪嫁,其中有虞國的亡國大夫百裏奚。本來,晉獻公因百裏奚才能出眾,有意重用他,但百裏奚不肯向敵國稱臣,這才觸怒晉國國君,罰他做了陪嫁的奴仆。
公子縶回國途中,百裏奚卻偷偷逃走了。秦穆公和晉獻公的大女兒結婚後,兩情繾綣,沒有特別注意此事。後來,有個從晉國投奔來的武士公孫枝,把百裏奚介紹丁一番,秦穆公才引起重視,一心想找到這位可以輔佐他治國安邦的賢才。
費了許多周折,總算打聽到了百裏奚的下落。原來,他已經逃到了楚國,隱名埋姓,靠給人牧牛為生。秦穆公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準備了一份厚禮想派有名望的大臣出使楚國,請求楚成王把百裏奚送到秦國來。
公孫枝阻止說:\"這樣做萬萬使不得。楚國讓百裏奚牧牛放馬,顯然不知他是個賢能之士。如果您用貴重的禮物去換他回來,豈不等於告訴楚王,秦國要重用百裏奚嗎?那樣,楚王一定會把他留下,起用為楚國的大臣。\"
秦穆公問:\"那依你之見,怎樣才能把他接到秦國呢?\"
公孫枝答道:\"假做抓回逃亡奴仆的樣子,按照普通奴仆的價錢,用五張羊皮把他給贖回來。\"
秦穆公一一照辦。秦國使者見到楚王說:\"我們秦國有個逃亡的奴仆叫百裏奚,現在楚國放牧,請大王讓我們把他贖回去,交給秦國國君治罪。\"說罷,獻上了五張黑色的上等羊皮。
楚成王沒有任何懷疑,當即命令把百裏奚抓來,裝上囚車,讓秦國使者帶走。
秦穆公派使遠迎百裏奚,很快請進宮裏。一見百裏奚白發蒼蒼,就問他的歲數,知道他已經是七十歲的高齡了,不由得歎息道:\"可惜啊,您太老了\"。
百裏奚回答說:\"讓我百裏奚逐飛鳥,搏猛獸,則臣已老矣。若讓我謀劃國家大事,臣年齡還不算大。昔日薑子牙年高八十歲,垂釣於渭水之濱,文王載之以歸尊為尚父,才有了周朝。\"
秦穆公聽後立即道歉,並求教治國之策。百裏奚侃侃而述,言無不合,君臣交談三日不倦。秦穆公讚歎道:\"孤有百裏奚,如齊桓公之得管仲啊!\"
不久,拜為相國,任以國政,秦國隨之漸漸強盛起。
不惜勿吝莫嫌
【原典】
不惜名。勿吝財。莫嫌仇。
[譯文]
不要過於愛惜自己的名望。不要吝嗇自己手中的錢財和資源。不要怨恨下屬的失誤和抱怨。
[事典]
韓信是今江蘇淮陰人,當他還是一個貧民百姓時,家境貧寒,本人由於既不能為官,又不會經商,經常吃不飽飯,時不時地要靠別人接濟飯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為當地人所瞧不起。
有一天,城中殺豬賣肉的幾個人圍住韓信。其中,一人用手指著韓信的鼻子說:\"看你雖然長得身材高大,還背著刀劍,其實,你卻是一個膽小鬼。\"
在那些圍住韓信的市井無賴中,有一高個子,更是扯著嗓門喊叫:\"你小子要是不怕死,就來刺我一刀;你小子要是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說著他叉開兩條腿,用手指指自己的胯下。
周圍的那幫人在一旁起哄:\"爬過去,爬過去。\"韓信聽了,一聲不響,他仔細地看了看那個高個子無賴,又看了看其他幾個人,便伏下身子,從那高個子的胯下慢慢地爬了過去。看熱鬧的人圍了一圈,大家都哈哈大笑,譏笑韓信是一個十足的膽小鬼。韓信仍然是麵無表情,默不作聲,心裏卻牢牢地記下了這一奇恥大辱。
後來,各地起兵反秦。韓信先是投靠西楚霸王項羽。項羽隻給了韓信一個微不足道的官職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由於在心裏看不起他,都沒有采納。於是韓信轉而投奔漢王劉邦。劉邦開始也對韓信不以為然,常拿韓信\"胯下之辱\"的曆史來搪塞舉薦韓信的人,意思是說,這種人還能成大器嗎?
丞相蕭何慧眼識人,認為韓信是個奇才,極力向劉邦推薦,還不顧年邁,月下追回懷才不遇,又想出走的韓信。劉邦無奈,懷著試試看的心理,拜韓信為破楚大將軍。拜將後,劉邦認真地與韓信作了一番對話,這才對韓信有了新的認識。韓信果然不辱使命,幫助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劉邦統一天下後,封韓信為楚王,淮陰是他的屬地。韓信回到家鄉,把當年那些曾侮辱過他的人嚇得半死,特別是那個高個子,自認為必死無疑。沒想到韓信卻把他召來封了個中尉的軍職,韓信對眾將說:\"當年他侮辱我時,我所以沒有殺他,是因為殺了他並不會帶來好處。現在也是如此,而我正是忍了,才有了今天。\"
此後,人們就用\"胯下之辱\"比喻有才能的人,能暫時忍受恥辱,並終成大器。
人皆堪馭
【原典】
人皆堪馭焉。
[譯文]
任何人都可以在我們的手中,發揮出我們想要的能力。
[事典]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從此與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戰爭。
在楚漢相爭的最初歲月中,劉邦好幾次被項羽打得損兵折將,潰不成軍。公元前205年,楚漢兩軍在彭城交戰,就是後來的徐州,漢軍全線崩潰,傷亡將士二十多萬人,連劉邦的父母和妻子都被楚軍俘獲了。劉邦自己一直跑到河南滎陽才站住腳跟。
\"彭城之戰\"的慘重失敗,使劉邦幾乎失去了勝利的信心。他在途中對謀臣張良說:\"函穀關以東的地方,我準備不要了。你看送給什麼人,可以使他們為我建功立業?\"
張良說:\"大將韓信善於用兵,屢戰屢勝;楚九江王英布和項羽有矛盾;魏相國彭越是一個能征善戰的猛將。您就送給這三人吧!如果他們能為您出力,項羽就沒有了安寧的日子,最後一定會失敗。\"
劉邦根據張良的謀劃,聯絡彭越,策動英布背叛項羽,同時命韓信與他們相呼應,加緊對項羽後方進行騷擾和進攻。到公元前203年,項羽被迫同劉邦停戰講和,雙方確定以鴻溝為界。鴻溝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是溝通黃河與潁水的古運河。
平分天下的和約締結以後,項羽就踏上了東歸之路,劉邦也準備率軍返回關中。此時又是張良深謀遠慮。他和陳平一起勸說劉邦,不要放虎歸山,要窮追猛打,將項羽一舉消滅。劉邦覺得張良的意見很有道理,就調回大軍開始追擊項羽,一直追到陽夏。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陷入漢軍重圍。項羽突圍無望,兵敗自殺。劉邦經過五年的艱苦奮戰,終於統一了天下。
在慶功大會上,劉邦論功行賞。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說:\"子房雖然沒有上陣打仗,但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建立了特殊的功勳。\"劉邦當即宣布封賞張良齊地三萬戶,被張良謝絕,最後張良被封為留侯。
點評:
治國須得民心,治軍則須得軍心,這是取得成功千古不易之理。
治軍如此,就當代企業管理而言亦然,管理者必須真心以誠待人,獲得員工之心。特別是當企業麵臨困境時,一味地鞭策部屬拚命努力是行不通的,因為這種做法並未深入部屬的心中,得到的也隻是表麵的敷衍罷了。麵臨這種狀況時,最重要的就是領導者的意識改革。從領導者改變的決心做起,部屬才能隨之改變。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非常微妙。你的心裏在想些什麼,對方很容易感應到。因此,要使部屬付出誠意,領導者必先付出自己的誠意。然而,大多數的領導者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隻一味地要求部屬付出,自己卻不率先表現自己的誠意。
有位名叫赫爾所特的生理學家,把淡水鯉魚從魚群中取出後,以手術取出前腦。沒有前腦的鯉魚在水中邊看邊吃邊遊水,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對,隻有一點不一樣,就是當他離開魚群之後,其他的魚沒有跟來,而他也毫不在意,仍舊悠哉悠哉地遊來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