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的分類(3 / 3)

我們所能做的隻有盡量發揮自己的本性能起的作用,遵循心之所向,努力尋求本性能夠接納的完滿,避開本性排斥的事物。如此,我們就會選擇那些最適合自己的地位、職業和生活方式。

試想一下,有一個體格健壯的人,外界的環境迫使他必須坐下來從事一種精細、瑣碎的手工工作,或者從事學術研究或其他腦力勞動,以上恰恰都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那麼這個人終其一生也不會從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快樂。更可悲的是,一些人具有非常突出的聰明才智,卻無處施展,不得不從事一種體力不能勝任的力氣活。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視這種情形,特別是在年輕氣盛的時期,不要讓自己處於這種危險的境地。前麵所說的第一項所帶來的幸福,相比後兩項具有絕對的優勢,因此可以說,注重保持身體健康和發揮自身能力,顯然比隻知道積累財富要明智得多。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略生活必需品的獲得。嚴格意義上來說,過多的財富對我們的幸福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許多有錢人常常感到不快樂,是因他們缺少真正的精神層麵的內涵,最終使他們難以具備對事物產生客觀興趣的能力。因此,除了那些真正必須滿足的需求,其他所擁有的財富對於幸福來說都沒有什麼意義。相反,擁有過多的財富事實上會妨礙幸福,因為保住現有的財富是需要花費我們大量精力的。

盡管人的內在對幸福的影響比他所擁有的財富更甚,但還是有很多人比起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更加熱衷追求財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很多人像螞蟻一樣整天勞碌,追名逐利。他們的意識一片空白,對財富之外的事物漠不關心。他們無法企及人生更高一級的精神世界的快樂,隻能在短暫的感官享受中沉迷片刻,卻不得不為之付出高額的代價。運氣好一些的話,他們勞碌一生的結果就是得到一大筆財富,死後留給子孫後代去繼續積累,或者揮霍一空。這種人的人生看起來好像很嚴肅、充實,實際上卻愚蠢至極,和其他愚昧地虛度年華的人沒有什麼區別。因此,人的內在所有對於幸福與否才是關鍵。多數情況下,人的內在很少有完滿的,所以那些脫離了貧困的人中的大部分仍很難獲得幸福。這樣的人心靈空虛,意識呆滯,精神貧乏,隻能和同類人混在一起消遣娛樂、荒唐放縱。那些生來就享受榮華富貴的年輕人在獲得了大量的財產後,通常都是盡情揮霍,短時間內就能敗盡家財,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內心貧乏、精神空虛。他們雖然外表富有,但內心貧乏,隻能用外在的財富來彌補內心的貧乏,徒勞地渴望從外部獲得一切,就像一個垂暮之人妄圖通過努力讓自己變成大力士。最終的結局是,內在的貧乏導致外在也變得貧乏。

前麵所說的幸福的另外兩項因素已經不需要我再來強調其重要性了。現今社會一再宣揚這些東西的價值。至於第三項,相比於第二項來說,是虛化的東西,隻存在於別人的評價中。人人都可追求榮譽,而權位是政府官才能追求的,名聲卻隻有少數人才能擁有。無論如何,名聲被當作一種無價之寶,得到它的人被認為是天之驕子,就像希臘神話中找到金羊毛的英雄一樣。另一方麵,隻有傻瓜才選擇舍棄財富換得權位。第二項因素和第三項因素是相互關聯、互為因果的。正如古羅馬作家彼德尼斯所說:“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很容易給他帶來好的名聲。”反之,好的名聲也能幫助一個人獲得更多他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