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迫選舉任總統(1 / 3)

打敗了國民黨,北洋軍的勢力煊赫一時。段芝貴、雷震春、張鎮芳等人以為時機已到,經常在袁世凱麵前露出一點口風,試探其對帝製持何態度。對奴仆的赤誠效忠,袁世凱很為讚賞,但以為過於急躁冒進,操切從事,風險太大,因.而既不向他們潑冷水,又不明確表示支持鼓勵。他認為,應當先當上正式總統,然後再一步步向前做去,才順理成章,千穩百當。所以,老謀深算的袁世凱急於把正式總統弄到手。

要由臨時總統變成正式總統,必須具備兩個最起碼的條件:一是要有一大批議員擁護;二是要有法律依據。

在袁世凱看來,第一個條件比較容易解決,因為他是可以用各種辦法使議員就範的。在國會中,國民黨與進步黨的勢力最大。鎮壓“二次革命”期間,袁世凱已經逮捕、殺害了少數國民黨議員,減少了一些反對力量;打敗國民黨之後,又利用威脅、“冤免”和金錢懾服,招降、收買了一批;剩下來的國民黨議員,有少數反袁態度比較堅決,多數雖不願同流合汙,但立場並不十分堅定,沒有吸取“二次革命”的教訓,仍幻想通過製定新憲法捆住袁世凱的手腳。總之,國民黨在國會中的陣容不如以前強大了。

進步黨擁護袁世凱,和國民黨作對,以期得到袁世凱的支持,達到操縱國會、組織內閣的目的。現在看到國民黨勢力一蹶不振。自己一躍而成為國會中最有力量的政黨,大有出麵組閣的希望,越發向袁世凱獻媚取寵。他們在大選中投讚成票是不成問題的。

袁世凱對進步黨本來也沒有什麼深情厚愛,但考慮到要選琥式總統,手中必須要有個得心應手的工具以供驅使,眼下由進步黨擔當這樣一個角色最恰當不過了;再說,大選前後的政治門麵還要裝潢,抑製國民黨不能不依靠進步黨,因而也對之極盡拉攏之能事,甚至滿足其組閣的願望。

自趙秉鈞辭去國務總理後,總理一職由段祺瑞暫代。後來部分進步黨議員提出要彈劾內閣,袁世凱乃決計對內閣加以改組。最初,他想讓徐世昌出任總理,徐世昌因國會中尚有國民黨勢力,不敢出來。於是袁世凱敦請進步黨員張謇出麵組閣。張謇知道諸事棘手,婉辭不就。

袁世凱則糾纏不放,張謇薦熊希齡以自代。熊希齡在唐紹儀內閣時任財政總長,唐紹儀內閣倒台,他又出任熱河都統。袁世凱同意讓熊希齡組閣,但並非真正欣賞熊希齡,而是因為熊希齡同各黨派素有關係,想利用他減少各方麵的阻力。國民黨議員此時所處的地位比較困難,一部分溫和派想與進步黨相互提攜,故熊希齡在兩院得以順利通過。7月31日正式任命熊希齡為總理。

熊希齡亦知前途黯淡,不敢輕試,遲遲不到京就職。在袁世凱和梁啟超的多次催促下,熊希齡方於8月28日來京就任總理,準備把全國的大名流都網羅進來,組織人才內閣,來一番作為。可是,袁世凱早把一些重要位置的名單擬定了,隻留下司法、教育、工商三部供熊希齡支配,和第一屆內閣留給國民黨的位置相似。

進步黨不甘心,梁啟超尤其看中財政總長一席,同袁世凱討價還價。袁世凱采取折衷辦法,叫熊希齡兼任財政總長,進步黨隻得到此為止。9月11日,“第一流人才內閣”組成,各部總長是:外交孫寶琦、內務朱啟鈐、陸軍段祺瑞、海軍劉冠雄、交通周自齊、司法梁啟超、教育汪大燮、工商張謇、財政熊希齡兼。這是進步黨成立以來最得意的時候。

為保障選舉必勝,袁世凱還指使梁士詒、葉恭綽出麵,把梁士詒直接控製的議員同誌會和潛社、集益社以及其他小團體聯合起來,組成公民黨。該黨是徹頭徹尾的禦用黨,專為大選拉選票,屆時好把袁世凱選為正式總統。為此,它決定,國會議員參加公民黨者,月給津貼二百元,議員被吸引和利誘者約在一百人以上。

選舉總統的法律依據頗叫袁世凱大傷腦筋。按規定,正式總統必須在國會製定憲法之後,依據憲法選舉產生,憲法未定之前,不能選舉。這時憲法還沒有影子,他急得抓耳撓腮,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其心腹爪牙深以為憂,日夜揣摩磋商,終於想起先選舉總統、後製定憲法的妙策。他們倡言,若要取得外國承認,使國家免受瓜分之禍,必須先選舉出總統。

此意一出,眾人皆心領神會。8月5日,黎元洪會同十九省都督、民政長發出通電,主張先選出總統,再定憲法;或是先從速製定憲法,再選總統。但不論采取何法,一定要在兩個月內,一氣嗬成。完全迎合了袁世凱要當正式總統的急切心情。9月,日,進步黨人在眾議院提出先製定大總統選舉法、選出總統再製定憲法的議案,以213票對126票通過。8日,參議院亦通過。

袁世凱殷切盼望於10月10日”雙十節”就任正式總統,叫參眾兩院加緊炮製,兩院則催促憲法起草委員會從速擬定。10月4日,作為憲法一部分的《大總統選舉法》最後完成。憲法會議於次日公布。袁世凱認為法律公布權屬於總統而不屬於憲法會議,因此對憲法會議直接公布很不高興。但若為此爭論起來,肯定造成選舉推遲,影響早日就任,就把這口氣暫時憋在肚子裏。兩個起碼條件皆備,關鍵在於投票選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