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不讚成帝製,但又不敢公開反袁,隻是消極抵製。黎所采取的方式就是不問政事、辭退本兼各職,不再作袁世凱的政治點綴。擔任參政院長之職後,黎元洪幾次提出辭去參謀總長職務。袁不予批準,但他也不理部務。
1915年8月籌安會成立後,在楊度等人的鼓動下,各省抱“從龍”欲望的旅京人士紛紛組織“公民團”,向參政院呈遞改共和為君憲的請願書。看到參政院已不可避免地淪為袁世凱帝製活動的工具,黎元洪決計辭去參政院長一職,在參政院開黨前夕,他正式提出辭職,表示“此次會期,決不到院與聞立法職權範圍外之事。”
9月6日,袁世凱派政事堂左丞楊士琦出席參政院,代表袁宣布關於改革國體的宣言。宣言稱各省關於變更國體的請願“不合時宜”,卻又認為“本大總統現居之地位,本為國民所公舉,自應仍聽之國民”,就等於說,如果全國人民都擁護帝製,“強迫”袁世凱做皇帝的話,袁不會推辭。
黎曾希望喧囂一時的帝製活動不是出自袁世凱的本意,袁或可采取措施禁止帝製複辟的種種鼓吹,但這個宣言使黎元洪的幻想破滅,對袁世凱徹底失去信心。
自此之後,他就不再出席參政院會議,並提出辭去副總統、參政院長等職,未獲允準。他又提出回湖北黃陂原籍休養,袁世凱當然不會放虎歸山,也予拒絕。黎元洪知道不可能離開北京,就以瀛台寒冷、不宜夫人養病為理由,請求遷往他處。
這時袁世凱手下的親信官僚也認為袁世凱一旦稱帝,大內三海即為新皇宮苑,住著黎元洪這樣一個民國的元勳實在不倫不類,有礙觀瞻,建議袁批準黎的請求。所以黎的這一要求得到允許。袁世凱以10萬元購得北京東城東廠胡同一處大宅,贈給黎元洪,以圖示恩結好。黎元洪遂在9月下旬舉家遷入。
此後,他即在東廠胡同宅中“閉戶養屙”,謝絕賓客。對帝製一事不發一言。當10月底袁世凱一手導演的國體投票結束,國體變更已成定局時,黎元洪再次谘文參政院,提出辭去副總統、參政院長、總參謀長三項職務,宣布從11月份起不再領取副總統的薪俸與公費,請袁世凱下令裁撤副總統辦公處,遣散衛兵連。
這時,因帝製問題,進步黨要人梁啟超等也已與袁分道揚鑣,黎與進步黨人相近,知道進步黨人正在醞釀反袁,袁的帝製短期內必然失敗。為個人的利害而計,也沒有必要為洪憲王朝作無謂的犧牲。況且自己為共和元勳,追隨帝製也為國人所不齒。
而帝製失敗,自己或可以清白之身,繼承總統之位,順理成章。權衡了種種利害後,黎終於做出了這種近乎與袁世凱絕決的舉動。黎元洪也知道這樣做會有危險,終日惶惶。孫武來京見黎,黎竟與孫武抱頭痛哭。
為了防遭袁世凱的暗算,黎元洪指派他的秘書、留日學生劉鍾秀經常去日本使館打聽袁的動向。但此事不久被袁世凱窺出可疑之處,對劉鍾秀的行動注意起來。一次,劉鍾秀與日本使館的一名官員在一家酒樓中吃酒,口官員把袁的情況寫在紙條上遞給劉鍾秀。但突然發現有軍警包圍了酒樓,進行搜查,劉鍾秀急中生智,忙將字條和酒吞下,才沒有出事。
1915年12月15口,袁世凱發布了他接受帝位後的第一道策令,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令文稱:“光複華夏,肇始武昌,追溯締造之基,實賴山林之啟。所有辛亥首義立功人員!勳業偉大,及今彌彰。凡夙昔酬庸之典,允宜加隆。上將黎元洪建節上遊,號召東南,拱衛中央,艱苦卓絕,力保大局,百折不回。癸醜贛寧之役,督師防剿,厥功尤偉。照約法第二十七條,特沛榮施,以昭勳烈。黎元洪著冊封武義親王,帶礪山河,與同休戚,架名茂典,王其敬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