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洪信——遇洪而開的隱喻(1 / 2)

《水滸傳》是一本將魔幻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作品,書中有霹靂大仙(趙匡胤)、赤腳大仙(宋仁宗),有九天玄女、天師真人,有魔君星宿、法術高人,有隱語讖語、鬼魂托夢……將超現實的力量融入現實之中,虛實相間,真假難辨,仿佛在一棟莊嚴肅穆、構造嚴謹的恢宏巨殿上罩了一層流金溢彩的氤氳寶光,增添了空靈虛幻的神秘魅力。

小說以一場瘟疫場景開頭。嘉祐三年三月,天下瘟疫盛行,宋仁宗派殿前太尉洪信去江西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星夜臨朝,祈禳瘟疫。

洪信心不誠、誌不堅,沒請到天師,卻在遊山玩水時惹出一場大禍。他憑借權勢強逼龍虎山道人打開龍虎山伏魔殿,發現殿內隻有一座石碑。

“前麵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人皆不識;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湊巧遇著洪信,豈不是天數!洪太尉看了這四個字,大喜,便對真人說道:‘你等阻擋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開”,分明是教我開看,卻何妨!’”

在“遇洪而開”四字的鼓舞下,洪信命人掘開石碑,掀開石板,隻見一道黑氣,從穴裏滾將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衝上半天裏,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麵八方去了。這百十道金光正是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一百單八個魔君。

自來無事多生事,本為禳災卻惹災。“遇洪而開”是《水滸傳》中的第一個讖言,一百單八個魔君被封數百年,就等著一個姓洪的人來為他們解封。似乎一切皆是定數,實際上,作者在這裏布下了一層迷霧,洪信隻是一個幌子,真正的“洪”,是洪信這一類剛愎自用、軟弱無能的奸刁官員;是黃河三次改道以致產生讓民生凋敝的泛濫洪災;是上位者洪水猛獸般一言而決的嚴苛政令。

洪信是一個什麼樣的官員?從他上山前後的言行就看得出來。

奉皇帝旨意來請張天師下山,龍虎山上清宮真人說:“如若心不誌誠,空走一遭,亦難得見。”洪信道:“俺從京師食素到此,如何心不誌誠!”

洪信上了山,先見猛虎吃了一驚,口裏歎了數口氣,怨道:“皇帝禦限,差俺來這裏,教我受這場驚恐!”又見大蛇再吃一驚,口裏罵那道士:“叵耐無禮,戲弄下官,教俺受這般驚恐!若山上尋不見天師,下去和他別有話說。”

洪信當麵遇到張天師卻有眼不識泰山,倨傲道:“你從哪裏來?認得我麼?”他被張天師略一勸退,欲待再上山去,方才驚唬的苦,爭些兒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罷。

下山第一句話便是:“我是朝廷中貴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這般辛苦……”次日,道眾並提點執事人等請太尉遊山。太尉大喜。

來到“伏魔之殿”,上清宮道人說盡利害,洪信隻是要開門。太尉大怒,指著道眾說道:“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擋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後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煽惑軍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

得知自己放出了妖魔,渾身冷汗,捉顫不住,急急收拾行李,引了從人,下山回京。在路上分付從人,教把走妖魔一節,休說與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見責。

綜觀洪信此人,基本就是一個意誌薄弱、濫用職權、不負責任、欺上瞞下的官員。這還是在政治相對清明的宋仁宗年間,到了宋徽宗時,朝堂的混亂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大宋江山並非因洪信而亡,好漢落草也並非因洪信作亂,但廟堂之中洪信之流的掌權者數不勝數,他們最擅長的事就是用權力打敗原則,從而為宋朝的衰敗推波助瀾。

說此“洪”為洪水,這和梁山八百裏水泊的產生過程有關,它是由古代的大野澤和黃河泛濫共同形成的。

大野澤之名由來已久,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大野既豬(瀦),東原厎平”的記載,在大禹治水時就已經存在。又據《辭海》,“故址在今山東巨野北”。汶水、濟水、濮水流經巨野以北,在低窪處彙聚成湖泊,便有了大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