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揚名之道(1 / 2)

梁山一百多名好漢,若按照出身高貴、武藝高強、通透豁達、家產豐厚排名,怎麼都輪不到宋江做老大,可偏偏就是他成為眾星魁首。仔細想來,這並不讓人意外,宋江有兩樣東西遠超他人,這兩樣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如兩盞耀眼明燈,照亮好漢們前行的道路。

第一樣東西就是“義名”,有了義名,宋江才能多次化險為夷,賊首匪霸才能聞名便拜。毫不誇張地說,宋江能擁有後來的成就,義名是最堅實的根基,為他提供了最多的助力。而宋江的義名,看上去是靠錢買來的,事實上又不單純是靠錢買來的。

在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遊民與好漢是難有作為的,但在亂世中,他們都是難以估量的資源。《水滸傳》中,有三個人頗具慧眼,刻意結交好漢,壯大聲威與實力,這三個人就是柴進、晁蓋和宋江。

俗話說:“花錢容易掙錢難。”其實,把錢花到實處、不花冤枉錢也是件難事。原文對三人的介紹已初露端倪:柴進是“專一招接天下往來的好漢,三五十個養在家中”;晁蓋是“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宋江則是“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

這麼一比較就有差別了,都是“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好漢”,宋江在幫人的時機、對象和手段上顯然高明許多。

首先,縣衙小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身份,地位相差沒那麼大,就算初次相見也沒有排斥感;其次,宋江最喜歡救急,無論是江湖好漢還是平民百姓都一視同仁,從不區別對待;最後,宋江不止付出金錢,也付出感情。一旦用了心,恩情就成了友情,友情能將兩個人綁定在一起。凡此種種,書中都有實例為證。

《水滸傳》第二十一回,王婆引著閻婆相求,宋江聞聽對方要為閻公討一副棺材,道:“你兩個跟我來,去巷口酒店裏借筆硯寫個帖子與你,去縣東陳三郎家取具棺材。”本來直接掏銀子就可以解決的事,偏要多些曲折,如此一來,宋江樂善好施之名又經“巷口酒店”“縣東陳三郎家”之口傳播,宣傳效果倍增。

《水滸傳》第三十六回,病大蟲薛永在揭陽鎮賣藝,幾番央求,“眾人都白著眼看,又沒一個出錢賞他”,隻有宋江掏出了五兩銀子。此時的薛永已走投無路,宋江的行為好比“熱中送扇、雪中送炭”,薛永感激涕零道:“……這五兩銀子強似別的五十兩,自家拜揖,願求恩官高姓大名,使小人天下傳揚!”一兩銀子能花出十兩的效果,你可以說宋江刻意為之,但這何嚐不是對他行善的回報呢?

宋江對真正的好漢毫不吝惜投入,送的是真金白銀,付出的是真情實感。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宋江對人心有敏銳的洞察力。什麼人最容易陷於危難之中?什麼人最在乎“義氣”二字?不是平民百姓,不是販夫走卒,而是陷入困境的江湖遊民、虎落平陽的草莽豪傑。在他們落魄時拉一把,說幾句暖心話,幫助他們擺脫窘迫與不安,遠比好吃好喝重要,也更讓人刻骨銘心。

初見武鬆時,宋江慧眼識英雄,先說“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裏相會。多幸,多幸”,然後“攜住武鬆的手,一同到後堂席上。柴進便邀武鬆坐地。宋江連忙讓他一同在上麵坐”。此時的柴進還是分出尊卑,想讓武鬆坐在下首,宋江則請武鬆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