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 上(1 / 3)

孟子曰:“盡其心者①,知其性也②。知其性,則知天矣③。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④。夭壽不貳⑤,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釋】

①心:此處指本心,指人生來具有的惻隱之心、善惡之心、禮讓之心和是非之心。②性:此處指本性,指仁、義、禮、智四種本性。③天:此處指天道。④事天:遵循天道。⑤不貳:沒有二心。

【譯文】

孟子說:“極力發展人的本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知道人的本性,就可以知道天命。保持本心,涵養本性,這就是遵循天道的方法。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之年的到來,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①。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②。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③,非正命也。”

【注釋】

①正:正命,本命。②岩牆:危牆。③桎梏:本指腳鐐和手銬,此處指犯罪受刑。

【譯文】

孟子說:“一切莫不是命運,順應天理而接受的,就是本來的命運。所以知曉命運的人不站在危牆之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就是本來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接受的就不是本來的命運。”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譯文】

孟子說:“求索就能得到,放棄就會失去,這種求索有益於得到,因為追求就在於自己本身的努力。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取決於天命,這說明求索無益於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是身外之物。”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②,求仁莫近焉。”

【注釋】

①誠:真實。②恕:寬恕之道。

【譯文】

孟子說:“萬物的原理我都具備了。反躬自問,隻要覺得自己是真實無妄的,便是最大的快樂。盡力按恕道去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①,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②。”

【注釋】

①著:明白。②眾:此處意為一般人。

【譯文】

孟子說:“做一件事卻不明白為什麼要做,習慣了如此就什麼都不去想想為什麼,那麼就會一輩子隨波逐流而不知去向何方,這樣的人就是一般的人。”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不知羞恥。不知羞恥這種羞恥,真的就是沒有羞恥了。”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①,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釋】

①機變:奸詐。

【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於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羞恥的。不以自己比不上別人為羞恥,怎麼能夠趕得上別人呢?”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①。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②。見且由不得亟③,而況得而臣之乎?”

【注釋】

①勢:權勢。②亟(qì):屢次。③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古代賢明的君王喜歡聽取善言,因而常常不把自己的權勢放在心上。古代的賢能之士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樂於遵循自己的學說,而不把他人的權勢放在心上。所以,王公貴族如果不對他們恭敬相待,盡到禮數,就無法多次和他們相見。相見的次數尚且不多,如何還要他們做臣子呢?”

孟子謂宋勾踐曰①:“子好遊乎②?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③;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④,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⑤;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注釋】

①宋勾踐:人名,生平不詳。②遊:指遊說。③囂囂:自得的樣子。④窮:指政治上不得誌。與下文“達”相對。⑤得己:即自得。⑥見:顯現。一說為“立”。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嗎?我來告訴你怎麼遊說。如果別人能理解你,你安詳自得;如果別人不理解你,你也要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好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所以士人失意時不失仁義,顯達時不離道德。失意時不失仁義,所以能夠安詳自得;顯達時不離道德,所以民眾就不會失望。古代的人,得誌時則恩惠施於百姓;不得誌時則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失意之時則獨善其身,顯達之時則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譯文】

孟子說:“等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之後才奮發而起的,是普通的人,至於豪傑之士,即使沒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自己也會奮發有為。”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①,如其自視欿然②,則過人遠矣。”

【注釋】

①附:加諸,增益。韓、魏之家:晉六卿之富者。此處代指財富。②欿(kǎn)然:不自滿、謙虛的樣子。

【譯文】

孟子說:“把晉國韓、魏世族的家產地位加在一個人身上,如果他並不自滿,那就已經超過常人很遠了。”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①,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②,雖死不怨殺者。”

【注釋】

①佚道:同“逸道”,安樂之道。②生道:謀求生存之道。

【譯文】

孟子說:“為了謀求福利而役使民眾,他們即使再勞累也不會怨恨;為使百姓生存而殺人,他們即使死去也不會怨恨殺他們的人。”

孟子曰:“霸者之民,歡虞如也①,王者之民,皞皞如也②,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③,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④,豈曰小補之哉?”

【注釋】

①歡虞:同“歡娛”。②皞皞(hào):同“浩浩”,廣大自得的樣子。③庸:此處作動詞,酬功。④上下:上指君王,下指百姓。

【譯文】

孟子說:“以武力稱霸的諸侯,他們的民眾歡喜快樂,以仁義稱王天下的君王,他們的民眾怡然自得,就算殺了他們,他們也不覺得怨恨,使他們得到好處,他們也不知道酬謝,民眾日益向善,卻不知道誰讓他們這樣的。聖君所過之處民眾都受到感化,聖人停留之處,會有神奇效果產生,上下天地都能協調運行,和諧統一,這難道是小小的補益嗎?”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注釋】

①仁聲:指仁德的名譽、名聲。一說指仁德的音樂。

【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語言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能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贏得民眾。好的政令,隻會使百姓畏服;好的教育,則會使百姓喜愛。實行好的政令可以得到百姓的財富,而實行好的教育則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①;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②。孩提之童③,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注釋】

①良能:指人本能的善性。②良知:指人本能的知性。③孩提之童:指兩三歲的小孩子。

【譯文】

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獲得的,就是良能;人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就是良知。兩三歲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親近他們的父母的,等到他們長大,也沒有不知道尊敬他們的兄長的。親近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沒有別的原因,因為這兩種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①,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注釋】

①豕(shǐ):野豬。

【譯文】

孟子說:“舜居住在深山之中時,居住在樹木、石頭之間,與鹿兒、野豬相處,跟深山中的草野之人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當他聽到一句善言,見著一件善行後,就立刻采用推行,如同決開了的江河,一瀉千裏,不可阻擋。”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不做不該做的事,不要不該要的東西,如此而已。”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①,恒存乎疢疾②。獨孤臣孽子③,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④。”

【注釋】

①德、慧、術、知(zhì):指德行、智慧、道術、知識。②疢(chèn)疾:災患。③孤臣:失去國家的臣子。孽子:庶生之子,也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賤。④達:顯達。

【譯文】

孟子說:“人的品德、智慧、道術、知識,往往產生於災患之中。那些失去國家的大臣和賤妾所生的兒子,他們常常操心著危難之事, 時刻憂慮著禍患降臨,所以他們才能最終顯達。”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譯文】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的人,以討得君主歡心為喜悅;有安定國家的臣子,以安定國家為喜悅;有順應天理的人,當他的主張通行於天下時,他才去實行;有聖人,端正了自己,天下萬物便隨之端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