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 上(2 / 3)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①,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②,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注釋】

①故:災患事故。②怍(zuò):慚愧。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但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而教育培養他們,這是第三大快樂。君子有三大快樂,而稱王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①,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見於麵,盎於背③,施於四體④,四體不言而喻。”

【注釋】

①大行:指理想、抱負行於天下。②睟(suì)然:顏色潤澤的樣子。③盎(àng):顯露,充盈。④施:延及。

【譯文】

孟子說:“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這是君子所想要得到的,但卻不是他的快樂所在。立於天下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這才是君子的快樂,但卻也不是他的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即便他的抱負行於天下也不會有所增加,即便他窮困自處也不會有所減少,因為他的本性已經注定。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植根於內心,外表神色清和而潤澤,呈現於臉麵,流溢於肩背,延及至四肢,隻需四肢的動作,不用言語,別人也能夠理解。”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製其田裏,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譯文】

孟子說:“伯夷為了躲避殷紂,居住在北海之濱,聽說周文王興起,便感奮地說:‘何不去歸依啊!我聽說西伯善於奉養老人。’薑太公為了躲避殷紂,居住在東海之濱,聽說周文王興起,便感奮地說:‘何不去歸依啊!我聽說西伯善於奉養老人。’天下有善於奉養老人的,那麼仁人就會以之作為自己的歸依。五畝宅田,在牆下種植桑樹,讓婦女養蠶,那麼老年人就可以穿上絲綢了。五隻母雞,兩頭母豬,不失時節地進行畜養,老年人就可以不缺肉吃了。百畝耕地,男子去耕種,八口之家就可以免於挨餓了。所謂西伯善於奉養老人,就是規定耕地居宅,教他們種植和畜養,引導妻室子女奉養他們的長者。到了五十歲沒有絲綢穿就不暖和,到了七十歲沒有肉吃就會餓肚子,穿不暖、吃不飽就叫作挨凍受餓。周文王的民眾中沒有挨凍受餓的老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孟子曰:“易其田疇①,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釋】

①易其田疇:易,治理,耕種;田疇,田地。

【譯文】

孟子說:“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照時令飲食,按照禮法花費,財物便可以用之不盡。老百姓離開了水與火就無法生活,可是,當有人黃昏夜晚敲別人的門求水與火時,沒有人不給的。因為水火都很充足。聖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了,百姓哪裏還會不仁慈呢?”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①,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②。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③;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④。”

【注釋】

①東山:即蒙山,位於今山東蒙陰縣南。小:以之為小。②容光:指能夠容納光線的小縫隙。③盈:充滿。科:坑坎。④成章:古時稱樂曲終結為一章。由此引申事物達到一定階段或具有一定規模。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很難再被其他的水所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就很難再被其他的言論所吸引了。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看它壯闊的波瀾。太陽和月亮都有光輝,連每條微小的縫隙都會照亮。流水有它的規律,它不把所有坑坎填滿就不會向前流;君子立誌於道,不到一定程度也就不能通達。”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①,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②。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注釋】

①孳孳(zī):勤勉。②蹠:即盜蹠。

【譯文】

孟子說:“雞叫便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叫便起身,孜孜不倦地謀利的人是盜蹠的同類。要了解舜和盜蹠的區別,沒有別的,隻是謀利與行善的不同。”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②,為之。子莫執中③。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④,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注釋】

①楊子:即楊朱,主張“為我”。②摩頂放踵:從頭頂到腳跟都有損傷,形容不畏勞苦,不顧身體受傷。放,一說為至,一說為放縱,即放足,不穿鞋子。③子莫:戰國時魯國賢者。④權:權變,變通。

【譯文】

孟子說:“楊朱主張為我,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於天下,他也不願意去做。墨子主張兼愛,即便是從頭頂到腳跟都受傷,隻要是對天下有利,他都願意去做。子莫則主張中道。主張中道是最接近仁義之道的,但如果隻知中道而不知道變通,那也就和偏執一端一樣了。為什麼厭惡偏執呢?是因為它會損害真正的仁義之道,隻是堅持了一端而廢棄了其他很多方麵。”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譯文】

孟子說:“饑餓的人吃什麼都覺得是美味的,口渴的人喝什麼都覺得是甘甜的。他們不能夠辨別出飲料和食物的正常味道,是由於饑餓和幹渴的妨害。難道隻有嘴巴和肚子有饑餓和幹渴的妨害嗎?人的心也同樣有妨害。一個人能夠不讓饑餓和幹渴那樣的妨害去妨害人心,那麼就不會以自己不及他人而感到憂慮了。”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①。”

【注釋】

①介:耿介的操守。三公:三公為古官名,說法有不同。《尚書·周官》中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此處代指官位。

【譯文】

孟子說:“柳下惠不因為高官而改變他的節操。”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①,掘井九軔而不及泉②,猶為棄井也。”

【注釋】

①辟:同“譬”,譬如。②九軔:軔,同“仞”,古代量詞,約七尺為一仞。

【譯文】

孟子說:“做事就好像掘井一樣,掘到六七丈深還沒有見到水,也仍然隻是一口廢井。”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譯文】

孟子說:“堯、舜施行仁義,是本性所使然,商湯、周武王施行仁義,則是身體力行,而五霸隻是假借仁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借久了不還,誰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有仁義呢?”

公孫醜曰:“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①。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②,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

孟子曰:“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

【注釋】

①狎:親近而不莊重。不順:不正派。②反:同“返”。

【譯文】

公孫醜說:“伊尹說:‘我不親近不正派的人。’他把太甲放逐到桐邑,民眾非常喜悅。等到太甲賢明了,又把他接回來,民眾還是非常喜悅。賢者做了臣子,而君主不賢明,那麼也可以放逐君王嗎?”

孟子說:“有伊尹一樣的心誌就可以,沒有伊尹的心誌的話,那就是篡位了。”

公孫醜曰:“《詩》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注釋】

①不素餐兮:引自《詩經·魏風·伐檀》。素餐,白吃飯。

【譯文】

公孫醜說:“《詩經》上說:‘不白吃飯啊!’可君子不耕種也要吃飯,為什麼呢?”

孟子說:“君子居住在一個國家,國君任用他,就會安定富足,尊貴榮耀;學生們跟隨他,就會孝敬父母,尊敬長兄,忠誠守信。‘不白吃飯啊!’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

王子墊問曰①:“士何事?”

孟子曰:“尚誌。”

曰:“何謂尚誌?”

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