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醜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複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譯文】
孟子說:“梁惠王真是不仁啊!仁者把他對待他所愛之人的恩德推及於他所不愛的人,不仁者卻把他加至不愛的人身上的禍害推及於他所愛的人身上。”
公孫醜問道:“這是指什麼呢?”
孟子說:“梁惠王為了得到土地,不惜讓他的民眾以血肉之軀去作戰,大敗,還要再戰,恐怕不能取勝,所以又驅使他所愛的子弟去送死,這就叫作把他加至不愛的人身上的禍害推及於他所愛的人身上。”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①。”
【注釋】
①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即各諸侯國。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那一國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征,是指天子討伐諸侯,而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征討的。”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③?”
【注釋】
①《武成》:《尚書》的篇名。現存《武成》為偽文。②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於現在的一頁。③流:使之漂浮。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書,就隻相信其中的兩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極仁之道去討伐極不仁之道,怎麼至於使流的血將木杵都漂浮起來了呢?”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①,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麵而征,北夷怨;東麵而征,西夷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②,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③。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注釋】
①陳:同“陣”,指擺陣。②革車:兵車。兩:同“輛”。③厥角:頓首,即今所謂的磕響頭。
【譯文】
孟子說,“有人說‘我善於布陣,我善於作戰’這是大罪。國君好仁,就可以天下無敵。南向征討,北方的夷人便埋怨;東向征討,西方的夷人便埋怨,說:‘為什麼把我們放在後麵!’周武王討伐殷商,兵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武王說:‘不要害怕!我是來安定你們的,不是來與百姓為敵的。’民眾們一同叩頭如同山崩。征是正的意思,如果每個人都想著端正自身,哪裏還用得著作戰呢?”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①,不能使人巧。”
【注釋】
①梓匠輪輿:古代四種工匠。梓,製作器具的工匠;匠,造房屋的工匠;輪,造車的工匠;輿,造車廂的工匠。此處泛指工匠。
【譯文】
孟子說:“能工巧匠隻能教給人製作的規矩和法則,但不能夠教人心靈手巧。”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①,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②,鼓琴,二女果③,若固有之。”
【注釋】
①飯糗(qiǔ):飯,作動詞用;糗,幹飯。茹(yù):吃。②袗(zhěn)衣:麻葛單衣。③果:女侍。
【譯文】
孟子說:“舜在啃幹糧、吃野菜的時候,似乎將要終身如此;等他做了天子,穿著麻葛單衣,彈著琴,有堯的兩個女兒侍候時,好像本來就擁有這些似的。”
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①。”
【注釋】
①一間(jiàn):意為相距很近。
【譯文】
孟子說:“我從今以後才知道殺害他人親人有多嚴重。殺了別人的父親,別人也會殺他的父親;殺了別人的兄長,別人也會殺他的兄長。如此一來,雖不是自己殺了自己的父兄,也差不多了。”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
【譯文】
孟子說:“古時候設立關卡,是要借以抵禦暴行;而現在設立關卡,則是要借以實施暴行。”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譯文】
孟子說:“自身不依道而行,對妻子、兒女都推行不了;不依道來使喚他人,就連妻子、兒女都不能差遣。”
孟子曰:“周於利者①,凶年不能殺②;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注釋】
①周:足。②殺:窘困。一說為用本義,指荒年不致餓死。
【譯文】
孟子說:“財富充足的人,荒年不能使之窘困;德行敦厚的人,亂世也不能使之迷亂。”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譯文】
孟子說:“喜好名聲的人能夠辭讓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如果不是這種人,一筐飯食、一碗羹都會使他的神色有所流露。”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譯文】
孟子說:“不相信仁者和賢者,國家就會空虛;沒有禮義,上下關係就會混亂;沒有人施政辦事,財物就不夠充足。”
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譯文】
孟子說:“不仁而獲得國家,是有的,不仁而能獲得天下的,還從未有過。”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①,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②,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③,祭祀以時,然而旱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注釋】
①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此二神,所以,“社稷”又為國家的代稱。②丘民:民眾。③粢盛(zī chéng):祭祀所用的飯食。
【譯文】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其次是國家,再次是國君。所以,得到民心的就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就能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就能成為大夫。如果諸侯危害到國家,就改立諸侯。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祀按時進行,但仍然遭受旱澇之災,那就改立土神和穀神。”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子親炙之者乎①?”
【注釋】
①親炙:指直接受到熏陶。
【譯文】
孟子說:“聖人能為百世所效法,伯夷、柳下惠就是如此。所以,聽說了伯夷之風的,貪者也會變得廉潔,懦弱者也會自立誌向;聽說了柳下惠的風範的,刻薄者也會變得敦厚,鄙吝者也會變得寬容。他們在百世之前發奮,百世之後聽說的人沒有不感動振作的,不是聖人能達到如此嗎?更何況親身受到他們熏陶的人呢?”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譯文】
孟子說:“仁就是人,合起來講,就是道。”
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譯文】
孟子說:“孔子離開魯國時說:‘慢慢地走吧!’這是離開祖國的態度;離開齊國時,還沒等淘完米就上路,這是離開別國的態度。”
孟子曰:“孔子之戹於陳、蔡之間①,無上下之交也。”
【注釋】
①戹:同“厄”,受困。
【譯文】
孟子說:“孔子在陳國和蔡國間受困,是因為他和這兩國的君臣都毫無交往的緣故。”
貉稽曰①:“稽大不理於口②。”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雲:‘優心悄悄,慍於群小③。’孔子也。‘肆不殄厥慍④,亦不殞厥問⑤。’文王也。”
【注釋】
①貉稽:士人名。②不理於口:意為遭人誹謗。③此處詩句引自《詩經·邶風·柏舟》,舊說這是首感歎仁人不遇的詩歌;悄悄:意為沉沉。④肆不殄厥慍:此處之詩句引自《詩經·大雅·綿》,這是首歌頌周朝創業功績的詩歌。肆,是發語詞,無義;殄,絕。⑤不殞厥問:殞,喪失;問(wèn):名聲。
【譯文】
貉稽說:“我常被人誹謗。”
孟子說:“沒有關係,士人本來就憎惡這些口舌是非。《詩經》上說:‘愁思沉沉壓在我心,小人當我是眼中釘。’孔子就是如此;《詩經》還說:‘別人的怨恨雖未消除,自己的名聲也不損失。’周文王就是如此。”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