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 下(2 / 3)

【譯文】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再去讓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尚且稀裏糊塗,卻想著去讓別人明白。”

孟子謂高子曰①:“山徑之蹊②,間介然用之而成路③;為間不用④,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釋】

①高子:孟子的學生。②蹊:小路。③介然:本意為專一而不旁騖,此處指經常走。④為間:即“有間”,沒過不久。

【譯文】

孟子對高子說:“山間的小路很窄,經常有人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就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①。”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②。”

曰:“是奚足哉?城門之軌③,兩馬之力與④?”

【注釋】

①聲:音樂。尚:同“上”,超過,勝過。②追蠡:追,鍾紐;蠡,快要斷的樣子。③軌:車輪印。④兩:此處為虛指,言少量,少數。

【譯文】

高子說:“夏禹時的音樂勝過周文王時的音樂。”

孟子說:“為什麼這樣說呢?”

高子說:“因為夏禹傳下來的鍾紐都快磨斷了。”

孟子說:“這怎麼足以證明呢?那城門下的車痕難道是幾輛馬車的力量所造成的嗎?”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複為發棠①,殆不可複。”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②。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③,莫之敢攖④。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注釋】

①複為發棠:意為重新勸說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賑濟百姓。發,開倉賑濟;棠,齊國地名,位於今山東即墨以南。曾經齊國災荒,孟子勸說齊王開棠地糧倉賑濟災民,故有此說。②馮婦:人名,姓馮,名婦。並非婦人。③嵎(yú):山坳,山勢彎曲險阻之處。④攖(yīng):接觸,觸犯。

【譯文】

齊國鬧饑荒。陳臻對孟子說:“國人都以為您會再次勸說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您大概不會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說:“再這樣做我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許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坳,沒有人敢去靠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著袖子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開始譏笑他。”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①,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注釋】

①安佚:即“安逸”。

【譯文】

孟子說:“口對於滋味,眼對於容貌,耳對於聲音,鼻對於氣味,肢體對於安逸,都很喜愛,這是本性。但能否達成,則隻能聽天由命,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天性。仁對於父子,義對於君臣,禮對於賓主,智對於賢者,聖人對於天道,能否達成,也都是命運。但有天性存在其中,所以君子不說這些是命運。”

浩生不害問曰①:“樂正子何人也②。”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注釋】

①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齊國人。②樂正子:孟子的學生。

【譯文】

浩生不害問道:“樂正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孟子說:“是個善良之人,是個誠信之人。”

浩生不害說:“什麼叫善,什麼叫信?”

孟子說:“值得別人喜愛就叫善,善為自身確實所擁有就叫作信,使善信充盈己身就叫作美,使善信充盈己身進而去發揚光大就叫作大,大力發揚善信進而教化天下就叫作聖,聖達到神妙不可測知的地步就叫作神。樂正子就處在善和信之中,而在美、大、聖、神之下。”

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①,又從而招之②。”

【注釋】

①苙(lì):圈養牲畜的欄。②招:束縛,羈絆。

【譯文】

孟子說:“離開墨家必定歸向楊朱,離開楊朱必定歸向儒家。若肯歸向儒家,就接納他們。現在和楊、墨兩家辯論的人,好像追逐走失的豬一樣,已經關進了圈欄,還要綁住它的腳。”

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譯文】

孟子說:“征收賦稅,有以布麻來征收的,有以糧食來征收的,有以勞力來征收的。君子采用其中的一種,另外兩種暫時不用。采用兩種民眾就會有餓死的,如果同時采用三種,就會導致百姓父子離散。”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譯文】

孟子說:“諸侯有三樣寶: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以珍珠美玉為寶,災禍必定會降臨到他們身上。”

盆成括仕於齊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注釋】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曾學於孟子,未學成即離去。

【譯文】

盆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說:“盆成括就要死了!”

後來盆成括果然被殺,學生便問孟子說:“老師怎麼知道盆成括將要被殺呢?”

孟子回答說:“盆成括有一些小聰明,但他不懂得君子的大道,這就足以招致殺身之禍了。”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①。有業屨於牖上②,館人求之弗得。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③?”

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

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注釋】

①上宮:上等的館舍。②業屨(jù):未織完的草鞋。牖(yǒu):窗戶。③廋(sōu):此處意為隱匿。

【譯文】

孟子來到滕國,住在上等館舍。有雙還未織完的草鞋放在窗台上,館人找不到了。

有人問孟子說:“是不是隨從您的人把它藏起來了呢?”

孟子說:“你認為他們是為了偷草鞋而來的嗎?”

那人說:“恐怕不是。不過您開設課程,學生有離去的您不追趕,學生前來的您也不拒絕。隻要抱著學習之心而來,您都接納他們。”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①,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②,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之也③;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注釋】

①穿窬:鑽洞翻牆。②爾汝:對人所輕賤的稱呼。③(tiǎn):同“舔”,有探取之意。

【譯文】

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它推及自己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都有不願去做的事,把它推及自己願意做的事上,就是義。如果人能夠擴充不想害人之心,那麼仁就用之不盡了;如果人能夠擴充不鑽洞跳牆之心,那麼義也就用之不盡了;如果人能夠擴充不受人輕賤的言行,那麼無論做什麼都不會不合乎道義了。士人不可以言談的卻與之言談,這是用言談來誘取他;可以與之言談的卻不與之言談,這是用沉默不言來誘取他,這都是鑽洞跳牆之類的行徑。”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注釋】

①帶:本指束腰的帶子。朱熹注曰:“古人視不下於帶,則帶之上乃目前常見至近之處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不下帶,此處指平常淺近之事。

【譯文】

孟子說:“言語淺近而意義深遠的,是善言;遵守起來簡約而施與起來廣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語,講的雖然是平常淺近之事,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隻是修養自身,就可以使天下太平。人們的毛病往往在於放棄自己的田地不耕種,卻跑到別人的田裏去除草,就是對別人要求很多很嚴格,對自己卻要求很少很輕鬆。”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①,非以幹祿也②;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