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釋
?殺敵者,怒也:指軍隊上下士氣高昂。怒,激勵士氣。?取敵之利者,貨也:這句意思是說繳獲敵人的財物,應給士兵以財貨的獎賞。利,財物。貨,財貨,這裏指用財貨獎賞的意思。?已上:即“以上”。已,通“以”。?更其旌旗:這句意思是說在繳獲的敵方車輛上更換我軍的旗幟。更,更換。?車雜而乘之:這句意思是說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混雜在一起。雜,摻雜、混合。乘,駕、使用。?卒善而養之:指優待被俘的敵軍士兵,用和善的態度看待而供養他。卒,俘虜、降卒。?是謂勝敵而益強:這就是說在打了勝仗的同時使自己更加強大。
譯 文
要使士兵英勇殺敵,就應該激勵他們的士氣;要想繳獲敵人的軍需物資,就要對士兵進行物質獎勵。所以在車戰中,凡是繳獲敵人戰車十輛以上的,就要獎勵最先奪得戰車的人,並且將被繳敵車上的旗幟更換為我軍的旗幟,並派出自己的士兵和俘虜來的士兵夾雜乘坐,對於被俘虜的敵軍士兵,要善待他們且保證給予他們充足的供養。這就是所謂的戰勝了敵人也壯大了自己。
釋例二
公元 24 年,河北各地有銅馬、青犢等義軍突起。劉秀出兵征討,先遣吳漢北往,調發各郡兵馬。幽州牧苗曾已到,不肯聽從命令,被吳漢乘機砍死、奪得兵符,四處征調共計得數萬騎兵。吳漢率兵會於清陽,銅馬義軍遣眾挑戰,劉秀令各軍堅壁不動,伺機奪取敵軍財物,並斷絕敵軍糧道。敵軍求戰不得、求食無著,勉強支持數日,累得疲乏不堪,乘夜偷偷逃去。漢軍追至館陶,大破敵軍。敵軍一大半繳械投降,尚有餘眾會合,又來抵抗漢軍。劉秀鼓勵將士進至蒲陽交戰,又將敵人殺得大敗。敵眾隻好投降。劉秀封敵首領為列侯,降眾尚不自安,隻恐將來有變。劉秀窺知其意,命令各軍歸營,自乘輕騎巡行各寨,降眾方相語道:“蕭王推心置腹,親疏無二,我等能不替他效死嗎?”從此全體悅服。劉秀遂將降眾分配各營,得眾數十萬。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
●賓禮故人
原 文
故兵貴勝?,不貴久。[曹操曰: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也。]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曹操曰:將賢則國安也。]
注 釋
?貴:重在、貴在。?知兵之將: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優秀將帥。知,認識、了解。?民之司命:民,代指一般民眾。司命,星名,傳說主宰生死,這裏引申為命運的主宰。?國家安危之主:這裏指了解用兵的將帥是關乎國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
譯 文
所以,用兵打仗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宜持久拖延。
懂得用兵之道的將帥,是民眾生死命運的主宰者,是關乎國家安危的決定性人物。
釋例三
公元前 284 年,燕昭王盡起燕兵,任命樂毅為上將軍。樂毅總領趙、楚、韓、魏、燕諸國之兵攻打齊國,並且在濟水打敗了齊國。各國諸侯收兵返國,唯獨燕軍在樂毅率領下追擊不舍,直逼到臨淄城下。齊湣王在濟西戰敗,沒法抵抗而逃走,退守莒城。後來樂毅攻入臨淄,將齊國的珍寶、財物、祭器等悉數掠取,並運送到燕國。燕昭王頗為歡喜,親自到濟上勞軍犒賞將士並宴饗他們,將昌國地方封給樂毅,號稱昌國君。於是,燕昭王收集了在齊所掠取的器物歸國,而命令樂毅繼續用力攻取、平定其餘的齊國城邑。樂毅在攻下齊國的首都臨淄後,采取速戰戰術,僅用半年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
●樂毅濟上勞軍
結語
本篇以速戰速決思想為中心,反複陳述久戰的弊害。軍糧,主張“因敵”。“軍以糧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諸葛亮語)。作戰貴在速戰速決,中外不乏其例:俄國著名的軍事統帥蘇沃洛夫把軍隊的迅速機動和閃電般的突擊,說成是真正的戰爭靈魂——“一分鍾決定戰鬥結局,一小時決定戰局勝負,一天決定帝國的命運”。戰國時期,燕昭王在樂毅大將軍輔佐下,用二十八年勵精圖治,複國報仇,在攻下齊國首都臨淄以後,采取速戰戰術,僅用半年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