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湘軍鎮壓回民起義,給人以頑固、守舊、破壞民族團結的印象。但他的部隊平定新疆境內的叛亂,從俄國人手中收複伊犁,整治西北惡劣的自然環境,大規模開展軍屯軍墾,經營西北近代工業,經辦洋務,創辦南洋水師,動用部隊抗洪救災,經營和保衛台灣,甲午中日戰爭開赴遼寧抗日,之後劉坤一、李鴻章等湘軍人物倡辦東南互保,對民族對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戊戌變法,湖南人譚嗣同“拔起手仞,高唱入雲”,執意用鮮血和生命喚醒沉睡的中國雄獅和億萬民眾。他的壯舉激勵了後來的湖南人,陳天華、姚宏業和楊毓麟同樣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震撼昏聵的同胞。
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湖南人不願再做清廷的保鏢,成了腐朽清皇朝的掘墓人。黃興、宋教仁、蔡鍔、劉揆一兄弟等人,在思想上已經清算了清末湘軍的影響,但繼承了江忠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自信和那種“紮硬寨、打死仗”的精神,對中國社會的變革起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黃興是孫中山的忠實戰友和得力助手,沒有黃興在四處點燃革命的烈火,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就很難成功。因此,人們讚譽黃興說:“無君既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蔡鍔是湖南的另一員猛將。他編輯了《曾胡治兵語錄》,用作滇軍的教材,他還用湘軍的精神激勵湖南同胞:“湖南素以名譽高天下,武命自湘軍始……我湖南一變,則中國隨之矣。” 護國運動中,他率領三千子弟兵,抵抗十萬袁兵,恢複了共和國體,一曲《知音》令天下人回腸蕩氣。
宋教仁是為中國憲政流血的第一人,也是令獨夫民賊袁世凱最害怕的對手。他曾代替孫中山主持同盟會,並將同盟會和其他民主黨派合並改組為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的創始人。由於他積極推行革命黨的議會政治,嚴重威脅到袁世凱的獨裁。在他被袁世凱派人槍殺後,這位隻活了三十二個春秋的湖南政治家臨終還在說著夢話:要竭力促使袁世凱保障民權,使國會確立不可變更的憲法。
在革命的精神感召下,湖南的一些軍閥也轉向了革命。譚延闓和魯滌平率領所部湘軍前往嶺南,投奔國民政府。他們的部隊全力支持孫中山,支援黃埔軍校的建設,幫助廣州國民政府平定叛亂。黃埔軍校的校名,就是譚延闓應蔣介石之請而題寫的。另一個軍閥唐生智迫於形勢,轉向廣州的國民政府,成為北伐前鋒。北伐時期,湘軍在國民革命軍的八個軍中占有三個軍。
在黃埔軍校裏,湖南人是佼佼者。著名的“黃埔三傑”陳賡、蔣先雲與賀衷寒,全部是湖南人。
湖南的人才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但這還不足以使湖南享有人才之都的盛譽。直到一個誕生在韶山的偉人開始指點江山,湖南的人傑地靈才得到充分的詮釋。在大革命的歲月裏,湖南出了一個令全世界矚目的人物。湖南出了個毛澤東。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世界出了個毛澤東。
毛澤東繼承並代表了湖南人的精神,身邊聚集著一大批湖南的人傑。寧鄉出了個劉少奇,湘潭出了個彭德懷,桑植出了個賀龍,許多名振寰宇的湖南人,隨著毛澤東走上曆史舞台,湖南的人才潮湧達到了高峰。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革命的洗禮中成為獨領風騷的一代強者,用無比絢爛的色彩,改寫了中國和世界的曆史。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沒有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獨立自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彭德懷、黃公略、羅榮桓、賀龍、粟裕、陳賡、王震等一批湖南名將,中國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今天這般神奇的軍威。
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交班之後,湖南的人才仍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共和國改革開放的歲月裏,湖南人胡耀邦和朱鎔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中,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鞠躬盡瘁,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
今天,在祖國的寶島台灣,仍然活躍著湖南人的身影。宋楚瑜和馬英九,人們經常從傳媒的時事報道中聽到他們的名字。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這不僅是楊度一個人的誓言,而且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所有湖南誌士慷慨激昂的真實寫照。湖南人用自己的實踐證實了這個氣魄非凡的推斷。幾乎在所有的大事件中,湖南人都自覺地義無反顧地站在風口浪尖上,傾盡全力挽狂瀾於既倒。每當國難當頭,湖南人都會爭先恐後去充當中國的脊梁。
當然,書寫湖南人尊嚴的不僅有政治家、軍事家和革命家,也有文學藝術家、科學家和體育健將,還有電視節目主持人。整個世界通過文學認識了沈從文、丁玲和瓊瑤,通過劇院認識了黎錦暉和田漢,通過樂曲認識了賀淥汀和譚盾,通過歌聲認識了李穀一、張也和宋祖英,通過圖畫認識了齊白石和黃永玉,通過電視熒屏認識了汪涵、李湘與何炅,通過舉世矚目的領獎台認識了陸莉、唐小紅、熊倪、龔誌超、龔睿娜、劉璿、楊霞和李小雙,以及他們身後的“體育湘軍”。整個世界都知道中國第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袁隆平,因為他為人類糧食的增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