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將劉連捷對他說:“我軍勢力不弱於李秀成,但我近來發現大帥憂形於色,這是為什麼?”
曾國藩說:“古人說得好:一子錯,全盤皆亂。李秀成揚言要奪九江,我相信了探子的報告;現在我軍來到上遊,李秀成卻已安穩渡江。我們軍心沮喪,很難取勝啊。兵法說,置之於死地而後生。希望大家奮力殺敵!”
曾國藩命令各路部隊加速前進,分頭抵禦太平軍。楊載福正與賴文鴻鏖戰,後麵四路人馬一齊向前。李秀成也指揮四路人馬出擊。雙方打了一陣,李秀成忽然下令撤退。楊載福恐怕有詐,不敢窮追。李秀成見他不上當,便命令前軍真的撤退,轉攻曾國藩大營,自己率大軍去攻打湘軍前部。湘軍見了李秀成的旗號,便由楊載福獨戰李秀成。李秀成將本部分為兩支隊伍,夾擊楊載福,而令其他部隊打擊湘軍的四路人馬。
兩軍喊殺連天。李秀成一支部隊從斜刺裏把江忠泗的湘軍殺得亂了套。江忠泗身中幾十顆子彈,頓時斃命。李秀成曾經用計殺了他的哥哥江忠源,現在又取了他的性命。湘軍失了主將,無心戀戰,四下逃竄。其餘三路人馬奮力死戰,周鳳山親擂戰鼓,領兵南逃,忽然右腕中彈,痛不可忍,鼓聲停息。太平軍敢死隊趁勢衝殺,湘軍左隊兩營逃避不及,隻好倒槍投降。周鳳山被太平軍困在垓心,無法逃脫,部隊隻剩兩千人左右。好在吳坤修在潰退中牢記了敗則相救的信條,集合人馬殺回來。周鳳山向東逃跑,忽聽得前路喊聲又起,原來李秀成打敗了楊載福的前軍,楊載福換了衣服雜在軍中逃走,其餘軍士東奔西竄。他們三人會合,收攏部隊逃命。
曾國藩聽說前軍各路人馬潰敗,忙調本部主力接應各路將領。探馬來報:太平軍已一齊殺到,每路各有五千人。曾國藩大驚道:“怎麼有這麼多敵人?”湘軍將士聽說各路前軍吃了敗仗,心膽俱裂,聽到號令,勉強迎戰。曾國藩令本部人馬分四路抵抗,讓中軍副將周天孚獨擋賴文鴻,自己率軍為各路聲援。周天孚擺好陣勢,還沒開戰,就被太平軍的神槍手一槍射落馬下而死,部隊大亂。
周天孚斃命,三軍提心吊膽。李秀成大隊人馬殺到,各軍立足不住,紛紛後退。太平軍勇猛追擊,人數多出湘軍好幾倍,湘軍哪裏能夠抵擋!曾國藩撤退了,將領們隨後逃跑。賴文鴻率兵當先衝來,一心要捉曾國藩。劉崇佑擔心曾國藩有什麼閃失,急忙帶兵跟隨他,奮力阻擋賴文鴻。賴文鴻提槍猛擊,劉崇佑左腿負傷,策馬奔逃,部下四散。賴文鴻不理會他們,隻是大喊:“投降者可免一死!”漫山遍野都是太平軍兵馬,湘軍降的降,死的死,其餘的東奔西竄。
李秀成叫一些軍士換上湘軍敗兵的衣服,緊隨曾國藩奔跑,想乘曾國藩不提防時將他活捉。那些假扮的湘軍沒弄清李秀成的用意,趁勢掩殺起來,暴露了身份。李秀成哭笑不得,搖頭歎息說:“我想讓他們捉住曾國藩,他們卻大題小做。”說罷,指揮士兵猛追。太平軍如入無人之境,勢不可當。賴文鴻遠遠望見曾國藩的旗號,窮追不舍。曾國藩人困馬乏,歎息道:“我今天死定了!”
生死關頭,周鳳山和吳坤修趕到,帶著殘剩的人馬,護著曾國藩逃命。周鳳山說:“我們敗下陣來,發現後軍也打了敗仗,便領著殘兵逃到這裏。我軍已無戰鬥力,敵軍來勢凶猛,應該早作處置。”曾國藩說:“能逃出去最好,逃不了就自盡,決不讓敵人侮辱我的身體。”眾人逃到江邊,忽見岸邊停有楊載福的戰船,心中大喜。曾國藩等人上了船,撿回一條性命。其他將領陸續趕到,一起逃生。不多時,李秀成大軍殺到,湘軍隊伍如波開浪裂。太平軍大聲叫喊:“不要放走了曾國藩!”曾國藩慶幸水師及時趕到,得以絕處逢生。
這一仗,湘軍和其他清軍部隊元氣大損,統領以下將校傷亡幾十人,軍士傷亡約兩萬人,另有幾千人投降太平軍。曾國藩逃到南康,憤不欲生。他不知如何向朝廷奏報,隻好向官文和胡林翼通報了兵敗情由,請求支援,然後率領水師和殘餘人馬回九江駐守。當然,他也向家人報告了兵敗幸免於難的消息。
曾國藩的兩個弟弟曾國潢和曾國荃,一直留在家鄉。曾國藩從軍以後,不想讓他們出門,勸他們在家盡孝。如今情勢危急,他一反初衷,召他們來軍中出力。俗話說,打虎還靠親兄弟。曾國荃等人聽從召喚,相繼招募鄉勇,直奔九江而來。
湘軍這次大敗,元氣喪盡,曾國藩直到返回了九江,還有後怕,擔心李秀成追來。他決定在九江堅守。那李秀成卻並非真心要奪九江,而是飛速過江去安徽作戰了。曾國藩自顧不暇,對李秀成無可奈何。 曾國藩讓周鳳山暫代統帥,自己在四百人護衛下前往湖口,安撫殘兵敗將。不料南昌又來告急:兩廣的太平軍從湘南殺到江西,攻下了四座城池!江西巡撫文俊膽戰心驚,請曾國藩發兵救援。曾國藩率領部隊朝南昌進發。
太平軍四麵出擊,湘軍四處救火,但軍心沮喪,在江西各地頻頻失利。太平軍包圍了南昌城,曾國藩下令死守,派快馬急馳九江,傳調鮑超和李元度火速過來救援,無奈這兩人的部隊和李孟群的內湖水師一起,被太平軍堵在包圍圈外,動彈不得。南昌城外,太平軍旌旗密布,不斷發射火炮,四處挖掘地洞,架起雲梯,人山人海,攻勢猛烈,湘軍已成籠中之獸。
曾國藩再次感到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做好了城破自殺的打算。經曆了一個不眠之夜,早晨到城頭一看,城外空空如也,五萬太平軍蹤影全無。原來,太平天國在安徽戰場和天京周邊出現了危機,圍攻南昌的太平軍奉命救火去了。
從以上湘軍作戰的事例來看,曾國藩這個書生,到了戰場上,的確在打亂仗,險象環生,根本談不上穩操勝券。支持他走向勝利的大概隻有一個法寶,那就是紮硬寨,打死仗,屢敗屢戰。靠著這種倔強的精神,他才支撐到了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的最後一刻。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戶地主豪門。祖輩務農,生活寬裕。祖父曾玉屏讀書不多,但閱曆豐富;父親曾麟書是塾師秀才,滿腹經綸。曾國藩是長子長孫,深得兩位先輩的厚愛。
曾國藩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放在今天,就是所謂的神童。他六歲入塾讀書,八歲便能讀八股、誦五經,十四歲讀懂了周禮和史記文選,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都是優等。1832年,他考取秀才,成家立室,踏上人生一個重要的台階。二十八歲中進士,此後一步一階地在仕途上攀爬,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
在京十多年間,他屢屢升遷,直至官居二品。曾國藩在官任上仍然好學,孜孜不倦,日夜苦讀,勤於搜求,不恥下問,博覽曆史,重視理學,飽讀詩詞古文。清朝官吏中,很少有他這樣勤奮好學的。
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曾國藩,在政治上自有獨特的觀點,認為統治者要做到“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學,奉之為孔孟之道的正統,認為這是君臣都應該學習的。他的治國理念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才與用才、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他還提倡皇上以身作則,以使官員振作。
從理論上到實踐中,曾國藩都極力標榜封建倫理道德,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乾嘉盛世”以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家貧窮尚可改變,但民心渙散就無法挽救了。他痛恨士大夫們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他主張整肅吏治,清除為害的幕僚,選拔有才幹的官員,因為改善行政的關鍵是要有得力的人才。在國家危急的時候,需要起用德器兼備的人才,提倡廉潔正直的風氣,實行禮治的仁政,反對暴政和擾民,嚴懲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他還提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濟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
曾國藩重視農業,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州縣官員“以重農為第一要務”。曾國藩眼見得中國受到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對中西邦交頗有見識。一方麵,他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反對借用外國軍隊來打擊太平軍;另一方麵,他並不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在家教方麵,他有十分成功的經驗。鍾叔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重視教育的湖南人,至今仍然從曾國藩的家教方法中得到啟發。
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要抓好十件事:第一是勤理家事,嚴明家規。第二是盡孝悌,除驕逸。第三是“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第四是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第五是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第六是家事忌奢華,尚儉。第七是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第八是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第九是不可厭倦家常瑣事。第十是擇良。
曾國藩一生謙虛誠實,教子有方。他的兒子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與左宗棠兩相配合,從俄國人手裏收複了伊犁。曾紀鴻研究古算學成就不俗,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孫輩中出了個詩人曾廣鈞。曾孫輩又出了曾昭倫、曾約農這樣的學者和教育家。
曾國藩出身低微,但他通過努力,有了淵博的學識與宏闊的見識,成為文武全才。朝廷信賴他,滿朝文武欽敬他。他死後被諡為“文正”,又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
曾國藩在軍旅中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幫助清廷鎮壓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他率領湘軍南征北戰,屢敗屢戰,積累了豐富的軍事思想。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他主張軍政分理,各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和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化。在治軍方麵,他首先嚴明軍紀,著意培養“合氣”,也就是要求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他選擇將領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的戰略戰術,對他之後的中國軍人,其中特別是湖南軍人有很大的影響,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紮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製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製動,“先拔根本,後剪枝葉”,等等。
毛澤東在少年時代仰慕曾國藩、王船山和黃興等湘籍俊傑,他的口頭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典出曾國藩的文章。曾國藩愛讀曆史,行軍打仗不離《二十四史》。毛澤東一生也有相同的愛好。曾國藩盛讚《紅樓夢》,說一部紅樓說盡了世態炎涼。毛澤東一生都在圈閱《紅樓夢》,建國後曾對八大軍區司令員說《紅樓夢》要讀三遍,並當場背誦其中的某些章節,令舉座皆驚。曾國藩為文論文看重一個“氣”,每次大仗後便賦些詩詞,毛澤東也有這個習慣。不同的是,曾國藩的詩佶聱難懂,喜歡用生僻字,八股遺風旺然;毛澤東的詩詞通俗易懂,氣勢磅礴。毛澤東非常推崇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在青年時代給好友肖子升寫信時說:“是書上自隆古,下迄清代,盡搶四部精要。”
曾國藩的好友胡林翼是湖南益陽人,毛澤東對胡林翼很有好感。胡林翼不愛錢財,做官“決不以官俸自益”。毛澤東革命幾十年,身上從來不帶錢,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無錢可以,缺了香煙和筆就不行。在長沙念書時,他和同學肖子升不帶盤纏,遊曆湘西北,靠一支筆寫對聯換取旅費。井岡山突圍,他讓妻子賀子珍把文房四寶縫在衣袋裏,並說:“要用文房四寶打天下。”胡林翼字“潤芝”,毛澤東字“潤之”,有時也用“潤芝”,似乎並非巧合,而是毛澤東以胡林翼為榜樣激勵自己。毛澤東尤其在書信往來上喜歡署名“潤之”,“毛潤之”是他用得最多的自我稱謂。
青年毛澤東對曾國藩有過很高的評價,甚至有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之語。這些評價,不但可見於他寫給友人和同學的書信,在他的讀書筆記和農講所授課的講義中也能讀到。
中年的毛澤東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沒有停留在“獨服曾文正”的階段,而是與時俱進,接受了科學的馬列主義,逐漸拋棄曾國藩的影響,成長為一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完成了從推崇曾國藩到同情太平天國的階級立場的轉變。
不過,毛澤東認為《曾文正公家書》,還是有一定的價值。在延安時期,他建議黨的高級幹部閱讀。韶山的毛澤東同誌紀念館裏,至今收藏著他讀過的四卷《曾文正公家書》。每卷的扉頁上都有毛澤東的“潤芝珍藏”的正楷字樣,可見毛澤東對此書的重視。這部家書是曾國藩在三十年中所寫的一千多封致親屬的家信大彙集,內容廣泛,大到經邦緯國、進德為宦、朝政軍務、治學修身,小到家庭生計、人際瑣事、養生之道,事無巨細,無不涉足。這部家書堪稱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一部,被許多家庭當作鎮宅之寶。各種刻本在社會上輾轉流傳,頗具影響,至今翻印不斷。
曾國藩的家書最初是他自己刊印的。這樣做似乎有違他做人的宗旨,他是不得已而為之。清廷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對握有重兵的曾國藩百般提防,他做了兩件事情以表明心跡,第一是裁撤湘軍,第二就是刊印家書。
曾國藩在用人方麵的經驗,毛澤東也有所繼承。曾國藩推崇“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如果德才不能兼得,寧願選擇才能差一點、德行好一點的。毛澤東給兩個女兒分別取名李敏、李訥,可見用心良苦。
當然,毛澤東看重曾國藩,還因為這位前輩是他地地道道的老鄉。湘鄉地屬湘潭,緊挨韶山,毛澤東的母親又是湘鄉人。少年時代的毛澤東,知道家鄉出了曾國藩這麼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接觸麵有限的條件下,他隻能以家鄉的名人作為參照。到了晚年他發動輿論抨擊這位湘軍創始人,是因為他自己成了一代偉人,有了卓越的見識。
毛澤東借鑒曾國藩的經驗,欣賞他以史為鑒的曆史觀和勉為其難的精神,而對他為腐敗清廷效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則是深惡痛絕。尤其是在晚年,他對曾國藩用無數湘軍的生命維護一個沒落王朝的做法,常常扼腕歎息,並集中全國的輿論加以批判。他對曾國藩評點道:“他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他認為,曾國藩這個人物還值得深入地研討。
曾國藩五十一歲時,在鹹豐皇帝大喪期間,秘密地娶了一位小妾,“違製失德”,因此有人斥責他是“偽君子”。他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做出這件事來,也算是人性的流露。
曾國藩雖然在中國近代史上起過巨大的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但後人對他的功過毀譽,眾說紛紜。他沒有處在被人尊崇的位置上,因此他那位於湖南雙峰的曾家大院,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連湖南人自己對這位老鄉,有的感覺也很麻木,有的人則懷著頗為複雜的心情。
自從唐浩明先生的長篇小說《曾國藩》問世,“曾國藩熱”隨之而起。這部作品兼有學者洞悉曆史的眼光和文學作品的通俗魅力,使人讀來愛不釋卷。曾國藩本人的著作,也陸續刊印出來。近年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市麵上出現了更多有關曾國藩的研究專著和傳奇小說,使越來越多的人對他產生了興趣。人們已經有了足夠的依據來了解曾國藩的學識、見解和主張,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窺見他的內心世界。
不論人們對曾國藩評價如何,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他身上表現出來的一些精神,代表了湖南人精神中的一個層麵。這個結論,陳獨秀在他那篇《歡迎湖南人的精神》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湖南人讀了曾國藩的故事,能夠領悟到的實在太多,這裏無須多費筆墨了。
空前大進軍,抬棺保國防。
自從魏源在中國的國防問題上提出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戰略方針以後,湖南人在清末的國防建設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不僅在國防問題上繼續發揚魏源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激情,而且以卓越的才幹,經營和保衛祖國的邊疆,以及祖國的寶島台灣省。
這裏介紹一位湖南人,他性情狂傲,自比為當今諸葛亮。他的所作所為,的確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人們不僅給了他湖南第一怪才的美譽,還把他稱為湖南的第一能人。
這個湖南人名叫左宗棠,字季高。1812年生於湘陰柳莊。他是晚清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於1831年中舉。以後三次會試不中,便絕意考場,潛心鑽研地理和兵法。他為人睿智而善謀略。他在1852年到1863年的十一年間,編練“楚軍”,與曾國藩一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人稱“常勝將軍”,做過閩浙總督。1866年(同治五年)授陝甘總督,製定經營西北戰略:進兵陝西,必先清關外;進兵甘肅,必先清陝西;駐兵蘭州,必先清各路。後來,他指揮湘軍鎮壓了西撚軍和回民起義軍。
左宗棠對國家對民族所做的貢獻,主要發生在此後的歲月。
左宗棠的湘軍把陝甘的回民起義鎮壓下去以後,西北的問題還沒有完全終結,新疆又出現了混亂局麵。這一塊南北三千餘裏、東西七千餘裏的地盤,自從道光年間清軍平息了張格爾的叛亂,三十多年平安無事。到了同治初年,陝西回民起義,派人四處鼓動。到1864年,新疆維吾爾族和回族相繼舉行大規模武裝起義,迅速占領了天山南北廣大地區,先後形成多個封建割據政權。
從陝西逃到新疆的回民軍隊首領妥明,在烏魯木齊建立了封建神權;依比布拉汗也在和闐建立了封建神權;在喀什噶爾出現了柯爾克孜族司迪克封建地主政權;以伊犁為中心,建立了塔蘭齊蘇丹封建君主政權。這些政權之間進行割據混戰。與此同時,沙皇俄國為了吞並中亞,陸續占領了哈薩克平原浩罕汗國屬境和整個布哈汗國,並設立土耳其斯坦總督來統治這一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