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002(1 / 3)

浩罕汗國在1876年以前是一個獨立的汗國。1865年,浩罕汗國有一名叫做阿古柏的軍官,利用新疆南部的混亂,帶領浩罕兵進入中國境內,趁機占領喀什噶爾,並漸漸占領南疆各城。

阿古柏既是浩罕汗國的軍官,應該是為浩罕而戰,但他在占據了中國的南疆和浩罕汗國一部分疆土之後,便自立“哲德沙爾國”。他侵略和分裂了中國的疆土。清廷當時由於無暇顧及新疆的戰亂,聽憑阿古柏在新疆擴張。

這時,在新疆北部的伊犁河穀,又出現了阿布特拉的分裂行為。清廷的伊犁將軍,感受到北疆妥明的威脅與本地區分裂的威脅,竟然請求沙俄出兵援助平亂,結果是引狼入室。叛亂平定後,俄軍占領了伊犁地區九座城池,不願歸還清廷,同時宣稱支持阿古柏進軍烏魯木齊。阿古柏戰勝了北疆妥明的割據勢力,占領了北疆大部分地區,令漢民和回民剪發換衣,遵從異國風俗。

朝廷的許多大員,對於遙遠的新疆缺乏知識,說起喀什一帶的部落混戰,竟如同聽《西遊記》裏的故事。

朝廷內部針對新疆問題發生了爭論,一些人認為海防重要,另一些人主張加強塞防。直隸總督李鴻章重視海防,理由是京城距海岸很近,一旦發生戰事,就會動搖京師,而新疆守不住也不會危及京城。他的老師曾國藩,此前曾提出應以全力打敗回民軍隊,把玉門關以外的問題暫時放一放,李鴻章滿口稱讚這是“老成謀國”的見解。於是有人進而建議幹脆承認阿古柏占領八座城池的事實,讓他與俄國訂約,將他封為“外藩”。

左宗棠當時在陝甘總督任上,處於西陲前哨,手中握有重兵,軍機處當然要征詢他的意見。左宗棠堅決反對置新疆於不顧,並向朝廷保證:給他三年時間,他就能收複新疆。

李鴻章見慈禧太後有意采納左宗棠的主張,覺得自己落在了下風,左宗棠還沒進疆,他就散布失敗主義論調,說左宗棠隻會高談闊論,他在西部本來就幹得不怎麼樣,進軍新疆有什麼把握?

左宗棠這個六十四歲的老臣,身在宮廷之外,對朝廷內部的非議充耳不聞,一心要為國家辦事。他寫信告訴兒子,說他年事已高,早想回家頤養,隻因西部事關重大,不忍突然抽身而退。

左宗棠關心的是,如何才能既不把新疆軍務辦成曠日持久的戰爭,又能徹底廓清西域,重建邊關的國防體係?他提出首先消滅北疆的白彥虎和妥明的部隊,然後驅趕阿古柏,清理南疆十八城,再來向俄國人索還伊犁。

後來左宗棠平定新疆,基本上是按照他製定的三部曲進行,進程十分順利,朝廷大喜過望。

1875年,朝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進軍新疆,麵對的敵人,是暴虐統治和殘酷壓迫新疆各族人民的阿古柏政權。他派出約二百二十個營的兵力西征,先由張曜率領左恪靖軍前鋒部隊進駐哈密,在那裏興辦水利,開墾二萬畝荒田。

第二年,左宗棠派劉錦棠的湘軍為先鋒,進軍天山北部,大軍隨後跟進。劉錦棠的部隊大戰阿古柏手下的白彥虎等部,收複了烏魯木齊一帶。劉錦棠部在9月份占領了瑪納斯,不再向西推進,顯然是為了避免同俄國人直接衝突。1877春天,劉錦棠開始肅靖南疆。

阿古柏在托克遜修築了三道城堡,北守達阪,阻擋烏魯木齊的劉錦棠;南防吐魯番,阻擋哈密的張曜。白彥虎和於小虎盤踞在南山小東溝,派士兵四出割禾,準備幹糧,企圖繞襲清軍背後。劉錦棠領兵趕到小東溝,白彥虎卻在前一天逃到了金口峽。第二天,劉錦棠部急行軍九十裏,追到金口峽,得知白彥虎和於小虎已經逃入托克遜,便不窮追,撤回烏魯木齊。

白彥虎投奔阿古柏,寄人籬下的滋味並不好受。阿古柏欺負他勢力日衰,對他頤指氣使,勒令他的部下違背信仰,剪發易服,信奉阿古柏的教義,隻許他的手下居住在三道城堡旁邊。

清軍將領金順率領部隊進攻瑪納斯南城,久攻不下,請湘軍援助。劉錦棠派出十一個營協助他,又從包頭調來部隊增援。各路清軍攻克了瑪納斯南城,掘開偽清真王妥明的墳墓,俘虜了偽元帥海玉、馬受和馬有才等人。

第二年冰雪融化的時候,劉錦棠決定進攻吐魯番。阿古柏派白彥虎防守這座城市。吐魯番原有滿、漢兩城,阿古柏次子海古投使用一萬名勞工在這裏修建了雄偉氣派的偽王府。

劉錦棠率領湘軍抵達柴窩,這裏距白彥虎駐紮部隊的重鎮達阪城隻有二十裏。湘軍將士行動隱秘,趁夜急行軍,直撲達阪城。護城河的泥淖很深,淹到戰馬下腹,湘軍騎兵策馬衝過去,在達阪城左邊的山岡排列陣勢,步兵則在城後的山阿布陣。

包圍圈形成之後,天色已明,霧氣散開,城內守軍望見山岡上布滿了湘軍的軍旗,驚恐萬分。他們企圖奪回山岡,用西洋槍炮轟擊湘軍,整個下午炮聲不絕。湘軍小有傷亡,仍然堅守陣地。劉錦棠騎著戰馬,繞著城牆巡視,督促部隊挖掘壕溝,坐騎被守軍擊中。劉錦棠換一匹馬,重新現身第一線,部隊士氣大振。湘軍在城東築起炮台,架起大炮,朝城內發炮。海古拉派部隊救援達阪城,被阻截在天山各個隘口。城內守軍見等不到援兵,決定自行突圍。

劉錦棠吩咐部隊嚴密封鎖路口。湘軍用三架開花炮連環轟擊,把城牆轟塌多處。炮火擊中守軍火藥房,磚瓦齊飛。恰好大風驟起,引燃開花炮彈,把城中守軍炸得血肉橫飛。守軍企圖打開城門突圍,遭到湘軍截擊,無法脫身。湘軍一鼓作氣,攻克了達阪城。

緊接著,劉錦棠率部進駐白楊河,接到軍報:孫金彪和徐占彪已攻克奇克騰木。這兩路軍馬一路過關斬將,攻破阿古柏的所有城壘,在哈拉和卓會合,距劉錦棠部隻有兩天路程。

他們率部到達吐魯番,發現白彥虎已在前一天離城逃跑。羅長佑也在這時率部趕到,一起攻城。城內守軍抵擋不住,隻得投降。

同一天,劉錦棠部急馳一百裏,抵達托克遜,海古拉已經逃走。守軍在城外抵抗湘軍,被湘軍擊潰。他們縱火焚燒糧藥,然後棄城逃命。劉錦棠派部隊進城滅火,兩萬多名守軍跪地投降。劉錦棠命令他們繳械,聽候安置。

湘軍攻下托克遜的三座城池以後,南八城門戶洞開。阿古柏驚慌失措,白彥虎卻還要頑抗,搶掠牲口,焚燒村堡,脅迫回民一起逃亡,回民們怨聲載道。由於劉錦棠釋放了所有投降的回民,既往不咎,回民們不再擔心朝廷責罰,互相傳告,南八城老百姓盼望著劉錦棠的部隊來解救他們。

英國人見中國軍隊即將收複南疆,出麵“調停”,要清廷允許阿古柏殘部在喀什獨立成國。左宗棠駁斥道:英人要想為他們立國,可以割讓英國的土地給他們,為什麼要拿我們的沃土做人情呢!

不久,天怒人怨的阿古柏飲下毒酒自盡,海古拉將父親的屍體泡在藥水裏,浸了三天才拿出來,裹上香牛皮,抬著朝俄羅斯境內逃跑。當他到達庫車時,他哥哥伯克胡裏派人攔截,將他殺死。

伯克胡裏是阿古柏的長子,不討父親的歡心。他殺了海古拉以後,企圖占據新疆南境而稱王。白彥虎和伯克胡裏搞起了攻守同盟。

白彥虎所過之處,燒光寨堡,脅迫新疆的回民加入逃亡行列。劉錦棠率湘軍急行軍四百裏,趕到洋薩爾,命令後隊救火,前鋒追擊。前鋒在第二天追上白彥虎的部隊,劉錦棠命令軍士喊話:“隻殺手執武器的,其餘的一概不追究!”白彥虎丟下被脅從的回民狂奔。

湘軍收複了庫車。他們從庫爾勒出發,六天奔馳九百裏,救出大約十萬難民。左宗棠設立善後局,籌備種籽,動員難民從事耕牧、冶煉、造船和通商,越來越多的回民安居下來。

劉錦棠率部在冰上夜行軍,趕到銅廠一帶,與白彥虎的兩萬軍隊相遇。湘軍發起衝鋒,殺得白彥虎的軍隊屍體堆積,堵塞了河道。劉錦棠把難民送回拜城,命令部隊渡河,攻擊殘餘的逃兵。

湘軍趕到阿克蘇,準備攻城。探子來報:前一天夜裏,有位回民首領準備向湘軍獻城,胖色提將他捆綁起來。胖色提緊閉城門,城中有十萬軍隊嚴陣以待,要和湘軍拚死一戰。劉錦棠派回民進城去勸說胖色提,向他保證,隻要他服從朝廷,與阿古柏決裂,朝廷將不予追究。胖色提同意投降,湘軍開進了這座城市。

自從新疆戰役開始以來,白彥虎一直疲於奔命。湘軍在胡馬納克河再一次打敗他的部隊。他見湘軍緊追不舍,非常恐懼,便唆使安夷逃往葉爾羌,自己逃到烏什,希望迫使湘軍分兵,使自己能夠苟延殘喘。劉錦棠不追安夷,隻對白彥虎窮追猛打,打得他惶惶不可終日。

湘軍渡過胡馬納克河,在戈壁上行軍八十裏,俘虜了白彥虎的手下馬有才,接著又攻克烏什和阿他伯什,把白彥虎追到戈壁灘邊緣,然後沿戈壁返回。

湘軍將士一個月中冒著嚴寒遠征,馳驅三千多裏,收複了南疆東四城。劉錦棠戰功卓著,朝廷對他補了西寧道的缺,將他晉升為三品京卿,對他手下的將領,也各有獎勵。

伯克胡裏盤踞在喀什噶爾,此時仍然保留著西三城,而和闐的伯克呢牙斯向湘軍投降,包圍了葉爾羌,為湘軍聲援。伯克胡裏隻剩下喀什噶爾一座城了。他率領五千騎兵去葉爾羌打敗了伯克呢牙斯,伯克呢牙斯向湘軍靠攏。

伯克胡裏奪下和闐,據為己有。喀什噶爾的軍隊裏有幾百名滿漢軍士,趁伯克胡裏不在城裏,相約起事,把守住漢城,派人報告湘軍。劉錦棠兵分三路進攻喀什噶爾,自己守住葉爾羌與和闐的要衝。伯克胡裏與白彥虎合並部隊,打算奪回喀什噶爾的漢城。湘軍從斜刺裏殺出來,伯克胡裏的騎兵措手不及,調轉頭奔回回城,大聲喊:“湘軍大隊人馬到了,如何是好?”

劉錦棠放出風來:隻打白彥虎的部隊,其餘不問。回民紛紛潰散,伯克胡裏殺了幾個人也無法禁止。白彥虎和伯克胡裏隻好帶著各自的人馬逃跑,留下部分士兵死守喀什噶爾,拖住湘軍。

當晚三鼓時分,餘虎恩和黃萬鵬的兩支部隊抵達城下,城內守軍放火,騎兵出來迎戰,但還沒交鋒就潰不成軍。湘軍抓獲守軍元帥王元林。湘軍登上城頭,向回城的回民大聲喊話,勸他們投降。回民們開西門逃走。湘軍在天亮前占領了喀什噶爾。

白彥虎、伯克胡裏和阿裏達什逃入了俄羅斯境內。劉錦棠趁勢攻克了葉爾羌、英吉沙爾與和闐,於是南疆西四城全部回到朝廷手中。

左宗棠在收複新疆的同時,十分注重生產建設。大軍出關之前,張曜的先遣部隊在哈密屯田,開墾三萬五千畝荒地,將哈密開發成了新疆的糧倉。張曜讓軍士們在地下鋪油毛氈,用三合土粉刷人工渠道,建起坎兒井,為幹旱地區從事農業生產創造了經驗。

另一支湘軍由魏江燾率領,專門修路,築成了安西以西的官道,從哈密星星峽到馬裏坤之間的天山大道,以及從托克遜到喀喇沙爾之間蘇巴什山口的一百七十二裏盤山路。湘軍同時保護環境。從嘉峪關到烏魯木齊,沿途每隔十裏挖一口井,王德榜的部隊負責打井與栽樹。

左宗棠把軍屯和軍隊從事生產建設作為軍務,是征西行動中的一項大改革,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俄國人起先沒有料到清廷能夠出兵新疆,而且很快恢複了在這個地區的統治,所以他們在占領伊犁時表示:隻要中國從阿古柏手中收回了被占的領土,他們就把伊犁還給中國。湘軍打敗了阿古柏,使俄國人陷入被動。左宗棠很快安定了新疆,做好了收複伊犁的準備。清廷叫他暫且按兵不動,因為政府代表崇厚正在寒冷的彼得堡與俄國政府談判伊犁問題,清廷是否動武,要等談判有了結果再行定奪。

崇厚去俄國時,西太後下旨讓他“全權代表,便宜行事”。他卻無視邊疆的實情,不察封疆大吏的成算,胸無定見,聽憑俄國人調排。談了一年多,他在黑海之濱的裏瓦基亞簽署了一份辱國的條約,中國收回了伊犁城的代價是,將城池外圍的險要地區讓給了別人。 崇厚喪權辱國,朝野上下一片嘩然,清廷迫於輿論,拒絕在條約上用璽,並將崇厚革職拿問,交刑部議罪。刑部將崇厚判了死罪,打入大牢。經過李鴻章四處周旋,朝廷改罰崇厚贖罪銀三十萬兩充作軍費,保住了他的性命。 清廷改派曾紀澤去俄國談判。曾紀澤從英倫三島前往俄國。左宗棠也做好了進攻伊犁的準備。 左宗棠率領大軍從肅州出發。“左恪靖軍”大旗在隊伍前麵迎風招展,各家將字旗號和營旗隨後飄揚。清軍展示了最新式的武器,如同一場盛大的閱兵式。四百名精壯親兵在前麵開道,四百名護衛簇擁在後。左宗棠在八百鐵騎護衛之中,騎乘一匹白馬,神情凜然。他的身後,八個彪形大漢抬著一口南方特有的黑色棺材,是為他自己準備的,威風而悲壯。數萬老百姓圍觀,指點著隊伍中的左大帥說:“三國演義裏關公抬著棺材戰龐德,大概就是這個模樣。”

左宗棠不顧高齡,執意要住軍營,與士卒同甘共苦。大兒子左孝威來塞北省親,隨父親入住軍帳,受寒染疾,回家後一病不起。

大軍抵達哈密時,俄國人聽說清軍出關,又聽說左宗棠抬著棺材來戰,想到湘軍能征善戰,擔心這位湖南老人蠻幹,便增兵防守伊犁納林河,派兵船在海上遊弋,威脅北京。天津、奉天和山東各省紛紛向朝廷報警,中俄兩國劍拔弩張。

不久,朝廷召左宗棠入京,充當皇帝顧問。左宗棠回京後,命令湘軍將領王詩正率旌善騎兵營和親軍步兵營前往張家口,以備調遣。

左宗棠離開了新疆,但他抬著棺材出關的做法,為曾紀澤的談判增加了籌碼。其實,俄國當時也有內憂外患,連一個土耳其都對付不了,哪裏還有力量越過西伯利亞荒漠來與中國較量。當時俄國在伊犁的守軍不過幾千人。左宗棠並非一定要和俄國開仗,意在威懾,爭取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他知道,自古以來,弱國無外交,外交必須以武力為後盾。兩個湖南佬,一老一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終於取得了預想的成果。

曾紀澤到達彼得堡之前,與左宗棠有過書信往來,配合默契。左宗棠為曾紀澤此行捏著一把汗,自己要做的事,就是為了“使臣或尚有所憑借,多說幾句硬朗話”。中俄談判,中國處於弱勢,但並非沒有勝算。他告誡曾紀澤,這如同下圍棋,劣勢中也含有勝著,如果執棋者缺乏自信,舉棋不定,就會落敗。

曾紀澤的和談成功了,中國爭回了一部分主權,比較順利地收回了伊犁。左宗棠完成使命,被任命為軍機大臣。朝廷批準了曾紀澤與俄國人簽定的條約,命令金順接收伊犁,按圖劃界。

不辱國不辱人而言和,是左宗棠的辦事宗旨,也是典型的湖南人精神。湖南人最講麵子,在國際事務中更不願丟臉。中國當時長期閉關鎖國,又經過多年戰亂,國勢積弱,無力打仗。細看中國近代史,李鴻章在國際事務中“一味忍讓,徐圖自強”,也並非全無道理。皇宇周天,億兆黎民,平定一個省的內亂,還要貸洋款來打仗,實在是曆朝從所未見。宋朝麵對大金大遼對邊境的挑釁時,國勢也很衰弱,卻不曾借別國的錢來打仗。左宗棠既要平定新疆,又要收複伊犁,運籌之難可想而知。左宗棠自稱為“今日諸葛亮”,每想出一個計策,都會白掉幾根須發。抬棺出關這一招,是他嘔心瀝血的結果。

軍機大臣翁同龢後來在追悼左宗棠時對他這樣褒揚:“絕口不談和議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前一句是說左宗棠辦事全憑武力,其實未必確切。左宗棠並不反對朝廷“外須和戎”的決策,他是最早發起洋務運動的幾位中樞大臣之一,也是最早實踐魏源“師夷長技以製夷”主張的大員。他開辦馬尾船廠和福建船政局,雇用了法國人;他曾向英國駐華銀行貸款;建設大西北,他和德國人交往,采用德國機器和技術開創“玉門油礦”,還奏請朝廷賞給德國人福克四品頂戴。實際上他非常期望和平,但他的風格不同於李鴻章,取得的效果自然兩樣。

左宗棠辦事,以實事求是為原則。這裏舉一件事例來說明。

左宗棠被任命為籌辦新疆軍務的欽差大臣時,提出一個人選來替代他當陝甘總督。這個人是曾經錯辦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著名昏官楊昌濬。他怎麼會讓一名昏官來接替如此重要的職務呢?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是反映清末官場黑暗的四大案例之一,有人把此案編成了戲曲進行諷諭,使辦案的昏官家喻戶曉,臭名遠揚。

浙江巡撫楊昌濬在審理這樁冤案時,既不深入調查,且官官相護,無原則地袒護州縣,還愚不可及地向刑部尚書行賄,企圖阻撓冤案平反。楊昌濬所作所為不可謂不惡劣,朝廷將他革職。

左宗棠當然不會對這個昏官的劣跡視而不見,但他認為啟用官員要實事求是。他知道楊昌濬能帶兵打仗,提供後勤保障也是一把好手。

楊昌濬是湘軍的老人,既有書生的浪漫,又有軍人的勇敢,不怕困難,不怕犧牲。他曾跟隨羅澤南在長沙練兵,左宗棠在長沙招募五千“楚軍”時,邀請楊昌濬幫辦軍務。楚軍進入江西和安徽攻打太平軍,楊昌濬負責後勤保障有功,升任知縣。後來跟隨左宗棠到浙江,率部救援衢州有功,便在衢州留任知府。隨後被授為浙江糧儲道,負責籌備左宗棠在閩浙作戰所需的糧餉。他殫精竭慮,辦事勤勉,深得左宗棠信任。後來屢次升遷,做到了浙江巡撫。

在浙江巡撫任上,楊昌濬表現出卓越的才能。但他又因貪汙而被革職,回到湖南。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小白菜案”中的罪過,多次請求出來當差,將功折罪。他多次給左宗棠寫信,表示悔過,並申請到陝甘為左宗棠效勞。左宗棠不拘一格,奏請起用楊昌濬。朝廷準奏,把楊昌濬調任甘肅布政使。他一到西北,便表現出卓越的組織才能。從蘭州到吐魯番,在幾千裏的風沙道上轉運軍糧,四處籌集糧食和軍馬,協辦軍墾民屯,竭心盡力,把西征軍所需的糧草準備得十分充足。

楊昌濬受到朝廷褒獎,被賞了頭品頂戴。左宗棠奉旨回京述職,臨行前保薦他代理陝甘總督,共同籌劃收複伊犁。伊犁回歸以後,楊昌濬和劉錦棠共同辦理善後事宜。

楊昌濬在甘肅和新疆,親身經曆了左宗棠的西北軍政事務,沿著河西走廊走到烏魯木齊,沿途所見“一片升平景象”。他喜歡唐詩宋詞,有所感慨,便寫詩記載。他記起了唐人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時玉門關外,一條長長的綠帶穿越萬裏黃河,直達新疆吐魯番,氣勢雄渾,正是人類同惡劣的大自然戰鬥的結果。更令這個湖南人感慨的是,新疆南北到處都是家鄉人的口音,到處是湘軍戰士的足跡。楊昌濬感慨萬千,坐在驛館裏寫出一首五言律詩。他萬萬沒有想到,這首詩很快會傳遍神州大地,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著名詩人,一洗數年前在浙江官場上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