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下旬,劉少奇率領中原局機關到達蘇北阜寧東溝,與黃克誠會合。不久,新四軍與八路軍南下部隊在海安會師。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海安成立,葉挺和陳毅分任正副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線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與八路軍。陳毅欣喜地賦詩一首:
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並馬歸。
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漫天飛。
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及皖南部隊向北突圍時,被國民黨軍隊慘殺七千多人,葉挺被俘,項英遇害,中共在鄂豫皖根據地的軍事力量幾乎損失殆盡。事變之後,中共中央迅速商討對策。毛澤東把劉少奇找來,說:“少奇,你去當新四軍政委吧,重建新四軍的工作很重要。你在白區有經驗,相信你一定能辦好。”
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新四軍政委。為了重新崛起,軍委重新任命新四軍各師師長和政委,在這份名單中,湖南將領占有相當的比重:第一師師長粟裕,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新四軍七個師中,有三個師的師長是湖南將領,他們為恢複新四軍的元氣作了不遺餘力的努力,新四軍又慢慢地發展到九萬人。
新四軍在大江南北實施戰略展開,開辟抗日根據地,解放了長江、淮河、黃河與漢江之間廣大的國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東、皖東北、蘇南、蘇中、蘇北、豫皖蘇和皖南等根據地。新四軍從抗戰之初的一萬多人發展到後來的十萬人,湖南將領成為新四軍的中堅。
抗戰勝利後,在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期間,劉少奇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他積極調兵遣將,趕赴東北開展工作。延安的中共領導人在軍事方麵做出的最重要的戰略決策,就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這個決策為中共後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七大”召開前,毛澤東寫信給劉少奇,要他趕快回延安。於是劉少奇從山東分局出發,穿越國統區、敵占區一百零三道封鎖線回到延安。1943年3月16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楊家嶺召開重要會議,調整中央機構,會上毛澤東當選中共中央主席,劉少奇也進入中共中央最高領導核心,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三個月後,劉少奇開始提出“以毛澤東思想體係去清算黨內的孟什維克主義思想”,係統批判王明在十年內戰時期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和抗戰初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同時開始參與籌備“七大”。
“七大”以後,劉少奇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成為毛澤東的第一助手。1949年9月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9年4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曾一度圈定劉少奇為他的接班人。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在第八次黨代會所做的報告中,主張把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顯示出他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高瞻遠矚。
1947年9月27日,劉少奇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委員長。那天夜裏,秘書走進他的辦公室,改稱他為“委員長”,連叫三遍,他都不答應。事後,劉少奇鄭重地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在我們黨內,隻有三個人: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周總理,一個是朱總司令,大家稱他們主席、總理、總司令,都習慣了,不必改。其他人,應該一律互相稱‘同誌’。”
劉少奇至死未改這個戒條,稱呼別人不帶職務,也不許別人稱呼他的職務。他的著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堪稱“黨內《論語》”,填補了馬列主義關於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學說,他自己的言行,則為這個學說樹立了生動的範本。他喜歡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少奇同誌”。他是一位厚道的平民主席。
劉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錯誤批鬥,於1969年11月12日含冤去世。十一年後,中共中央為他平反昭雪。
立德、立功、立言,是孔夫子提出的人生三件大事。劉少奇一生做好了這三件大事,忠勇仁智俱備,文治武功齊全,修養臻於化境,可謂湖湘文化塑造的一個完人,給世人留下完美的記憶。他高尚的人品,親和力極強的人格,睿智的頭腦,和睦的家庭,位高權重卻一塵不染的作風,都體現出修養的功力。
劉少奇是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領域卓有建樹,還是一位卓越的理論家,身後留下了《劉少奇選集》。
萬言上書譽神州。
許多外省人和湖南人打過交道以後都知道,湖南人講話行事,不喜歡拐彎抹角,藏頭掖尾,虛與委蛇,而是喜歡直來直去,有什麼說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湖南人把這叫做耿直,也可以說是剛直不阿,是湖南人除霸蠻與靈泛之外的另一種群體氣質。
湖南人的耿直與剛直不阿,在一位軍人身上表現得最為典型,他就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帥彭德懷。
1927年,中共決定開展武裝鬥爭,對抗國民黨反動派。中共先後舉行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隨後,中共和其他革命武裝舉行了一百多次暴動。彭德懷、滕代遠和黃公略,於1928年7月發起平江起義。
彭德懷是湘潭烏石寨人,和毛澤東是同鄉。彭家世代務農,在烏石寨屬客戶。相傳祖上在清朝雍正年間從湘鄉販茶過烏石峰,見這一帶山清水秀,就在山下買了一片坡地,修了幾間茅屋,安家落戶。
彭德懷於1898年出生。據《彭德懷自述》中說,他小時家貧如洗,他隻讀過兩年私塾。由於母亡父病,他和祖母及兩個弟弟討過飯。他因不願受欺負,經常寧願挨餓,也不去乞討。他十歲時便替人放牛,十三歲在煤窯當童工,後來回到烏石打短工。
彭德懷十五歲那年,湘潭大旱,鄉裏的饑民相約到地主家糶糧。地主哭窮拒糶,彭德懷爬上屋頂,揭開穀倉的瓦,發現稻穀滿倉。饑餓的人群聽說有穀子,湧進院子裏開倉分糧,殺豬煮飯。官府派人來捉拿彭德懷,他連夜離開烏石,躲到洞庭湖濱的湘陰縣,當了一名堤工。他做了兩年半苦力,僅掙得三擔半米,養不活一家幾口。
湘軍第二師成立時,在長沙招兵。那時,彭德懷十七歲半,血氣方剛,離開西林圍,在第二師當了二等兵。這時湖南處於南北軍閥混戰之中,又受到辛亥革命新思潮的衝擊。彭德懷的班長郭得雲參加過辛亥革命,富有正義感,對彭德懷影響很大。
三年中,彭德懷從二等兵升任為班長、排長。其間他結識了同連的黃公略和新入伍的中學生李燦,三人結為知己。
彭德懷受到團長袁植賞識,被提拔為第一營第一連代理連長。譚延闓創辦湖南陸軍講武堂時,袁植推薦彭德懷去深造。他畢業後又回到第一營任連長,隨後升任營長。北伐開始,他所在的部隊被編入唐生智的第八軍,他率領第一營參加了攻打武昌的戰鬥。
在共產黨人舉行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時候,彭德懷所在的湘軍獨立第五師正在湘西與黔軍酣戰。彭德懷率領第一營首先攻入新洲,湘軍獲勝。年底,彭德懷升為團長。
彭德懷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戰鬥力很強。他本人勇敢善戰,士卒用命,在湘軍中出了名。他私生活嚴肅簡樸,不開公館,不吃請,不嫖不賭,氣質爽直剛烈,性格火爆,疾惡如仇,眾所周知。駐地的中共黨組織對他十分看好,和他取得聯係。彭德懷為當地中共黨組織運送槍枝。經過段德昌介紹和一段時間考察,他被接收為中共黨員。
彭德懷入黨後,獨立第五師奉命開赴平江接防,鎮壓農民運動,彭德懷率領第一團隨師部橫渡洞庭,轉移到平江。
有一天,第二營營長陳鵬飛告訴彭德懷,國民黨破壞了中共南縣華容安鄉特委的組織。師長周磐認出特委人員所持的通行證是黃公略親筆簽發的。彭德懷當即趕回城內,從電報局截獲了周磐從長沙發給副師長的電報,發現電報內容正是要立即逮捕黃公略等三人。好朋友的性命危在旦夕,情況緊迫,彭德懷決心立即舉行起義。
在平江縣東門外的天嶽書院,彭德懷率領部隊舉行起義誓師大會。中午,起義部隊開進平江城,解除了全城軍警、民團的武裝,活捉縣長和清鄉督察員,釋放了被關押的民眾,占領了平江縣城。
黃公略率領的獨立第五師第三團第三營在平江嘉義鎮舉行了起義,到平江城與彭德懷會合。起義部隊宣布成立工農紅軍第五軍和平江縣蘇維埃政府,推選彭德懷為紅五軍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彭德懷決心打到長沙去,砍下何鍵的頭。
何鍵聽到手下的部隊起義,要來取他這個總司令的腦殼,大吃一驚,慌忙派兵分路到平江鎮壓。紅五軍在平江城郊與何鍵湘軍激戰一天,因眾寡懸殊,於當晚撤出戰鬥,向江西萬載發展。湘鄂贛三省國民黨軍隊聯合向紅五軍發動攻擊。彭德懷率領部隊艱苦轉戰,來到井岡山,找到毛澤東和朱德,與紅四軍在寧岡新城會師。此時紅五軍已發展到六七千人,成為紅軍中一支強大的力量。
1930年,彭德懷任紅三軍團總指揮,一度率部攻占長沙。然後他隨毛澤東進入中央蘇區,在反“圍剿”和長征中戰功卓著。到達陝北後,他擔任紅一方麵軍司令員。
彭德懷是一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中國軍人。他曾先後指揮中國軍隊與日軍和美軍交戰。
抗日戰爭中,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進行了令侵華日軍膽戰心驚的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曆時一百零八天,作戰一千八百二十多次,擊斃日偽軍兩萬五千八百多人,俘虜大批日偽軍,破壞鐵路九百四十多裏,公路三千多裏,使日軍進攻晉察冀的後方援資交通徹底癱瘓。
百團大戰鼓舞了國民黨正麵戰場潰敗的將士,讓國內那些悲觀失望者以充滿希望的眼光重新估計抗日前景。
彭德懷在中共“七大”上當選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
解放戰爭中,當各路人民軍隊打響三大戰役的時候,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也發動了三次攻勢,死死拖住了胡宗南的王牌主力,讓它無暇東顧。西北野戰軍共殲滅蔣軍六萬多人。
隨後,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廖漢生等湖南將領緊隨彭德懷建功立業。
彭德懷在西柏坡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以後,奉命代替帶病在前線堅持戰鬥的徐向前指揮太原戰役,解放了山西省的省會。
然後,他返回第一野戰軍司令部,指揮正在進行的陝中戰役,解放了胡宗南長期盤踞的西安與陝中廣大地區。
為加速解放大西北,中央軍委在太原戰役後增加了第一野戰軍的兵力。第一野戰軍連同地方部隊,兵力增加到四十萬人。彭德懷指揮部隊再度攻占寶雞,給胡宗南集團以毀滅性打擊,解放了八百裏秦川。
隨後,第一野戰軍解放蘭州。湖南將領王震率領第一兵團解放了西寧,楊得誌和李克民率領第十九兵團解放了銀川,長期盤踞在寧夏的馬鴻逵軍閥集團宣告覆沒。
蘭州解放後,西北大局已定。解放軍第一、第二兵團分別進軍河西走廊,第一野戰軍緊叩新疆大門。湖南將領陶峙嶽和國民黨新疆省主席包爾漢先後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王震率領第二軍和第六軍進駐烏魯木齊。彭德懷赴新疆解決起義部隊改編等問題。
從胡宗南占領延安到大西北解放,曆時隻有兩年又九個月。彭德懷與賀龍兩位湖南元帥,一前一後,緊密配合,相互支援,率領西北軍民寫下了西北戰場的勝利史篇,殲滅蔣軍五十一萬三千多人。
1950年6月,解放軍正在西南全力剿匪,並組織兵力準備解放台灣的時候,朝鮮爆發內戰。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政,擴大朝鮮戰爭,並命令海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幫助蔣介石封鎖台灣海峽。接著,又糾集十五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金日成致電毛澤東:亟盼中國出兵援助朝鮮人民軍作戰。
中國到底出不出兵?什麼時候出兵?中共中央展開民主討論。
毛澤東對派不派兵援朝,非常慎重。如果派兵,誰能擔此重任?他在中南海菊香書屋中徘徊,一根接一根地吸煙,腦海裏掠過一個個將軍的麵容,最後,彭德懷在腦海裏定格了。對,就是他!“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幾十年來,彭德懷總是堅定地支持毛澤東。
有一天,彭德懷正在西北軍政委員會的辦公室裏埋頭閱讀西北三年經濟恢複計劃,準備去北京向中央彙報,突然進來了中共中央的兩名特使,對他說:“主席請你立即乘飛機去北京!”
彭德懷趕緊飛到北京。他趕到中南海頤年堂時,隻見這裏燈火輝煌,中共的高層正在商討出兵朝鮮的問題。
在會上,彭德懷支持毛澤東的意見,認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而且不能等待。
彭德懷發言後,毛澤東提議派他擔任援朝誌願軍司令員,統帥誌願軍入朝作戰。毛澤東的提議,與會者一致讚成。
會後,毛澤東請彭德懷到他的住所吃湘潭送來的小米煮成的飯,叫彭德懷把他的兒子毛岸英帶到朝鮮戰場上去。
幾天後,毛澤東正式下令: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誌願軍迅速向朝鮮境內出動。
同時,彭德懷和高崗乘專機飛抵沈陽,要求誌願軍各軍在十天之內完成出國前的準備工作。隨後,彭德懷率指揮人員從沈陽飛赴安東(後更名丹東),研究敵情,確定渡江地點。
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大批飛機坦克的支援下,越過三八線,包圍了朝鮮首都平壤。毛澤東最後下定決心:誌願軍開始渡江。
誌願軍首批部隊跨過鴨綠江。時近傍晚,安東地區寒風勁吹,彭德懷在江畔飄灑的雪花中,與前來送行的人們握手告別。他乘吉普車通過鴨綠江大橋,到達朝鮮口岸城市新義州,和朝鮮外相樸憲永會合,一同在敵機空襲下驅車兩夜,抵達平安北道的小山村大洞,會見了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內閣首相金日成。
金日成和彭德懷在大洞會談的前兩天,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大量飛機和坦克掩護下,已攻占平壤,並繼續瘋狂北進。“聯合國軍”已占領了誌願軍預定的防禦地區,誌願軍已不可能搶占預定地區組織防禦。誌願軍失去了有利的條件,也不可能“寧可退讓,持重以待”了,因為在朝鮮境內已無地可退。
麵對重重困難,彭德懷果斷地放棄原定計劃,決定在運動中殲滅冒進的敵人。他命令增調兩個軍迅速入朝參戰,使誌願軍入朝兵力由四個軍增加到六個軍,在局部地區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善於夜戰、近戰和包圍迂回作戰的特長,力爭迅速地從被動中奪取主動。
誌願軍第四十軍在溫井、兩水洞地區與敵人遭遇,戰鬥打響。此後,在短短的十個晝夜中,彭德懷根據瞬息萬變的情況,適時果斷地調整部署,完成戰役展開,首殲溫井和熙川地區的偽軍,繼殲雲山的美軍,並采用迂回包圍,把美第八集團軍打得向清川江以南敗退。彭德懷為保持下一步作戰的主動權,乘誌願軍的意圖和兵力尚未完全暴露,下令停止追擊,結束第一次戰役。第一次戰役曆時十二晝夜,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殲敵十五萬人。
麥克阿瑟為了奪回主動權,以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發動攻勢,企圖“消滅中國的幹涉軍”。經過半個多月對朝鮮北部和鴨綠江沿岸的狂轟濫炸,麥克阿瑟“相信全麵的空中進攻已達到了預期目的”,他從東京飛到朝鮮,命令第八集團軍和第十軍向鴨綠江、圖門江進攻,揚言:“戰爭將在兩個星期之內結束,我們的士兵可以回國過聖誕節。”
彭德懷知道麥克阿瑟急於奪回戰爭主動權,便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到誌願軍預定作戰地區。西線和東線誌願軍突然發起反擊,出敵不意,又把敵人打得不知所措。
麥克阿瑟命令第八集團軍和第十軍迅速後撤。他的“聖誕攻勢”很快被誌願軍粉碎,“聯合國軍”完全處於被動。
“聯合國軍”一氣撤退了兩百多公裏,而誌願軍徒步追擊,連續作戰,十分疲勞。彭德懷下令主力集結休整,僅以一部分兵力追擊。很快,誌願軍相繼收複平壤和“三八線”以北的朝鮮全部領土。第二次戰役共殲滅敵人三萬六千多人。“聯合國軍”從進攻轉入防禦。
在第二次戰役中,毛岸英不幸犧牲。他是毛澤東最器重和偏愛的長子,既懂軍事又懂俄語,彭德懷安排他當秘書兼俄語翻譯。美機轟炸誌願軍總部,凝固汽油彈的熊熊火焰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
湖南人為援助朝鮮付出了巨大犧牲。湖南籍戰士羅盛教跳進冰窟窿搶救朝鮮少年,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朝鮮人民將那個村莊改名為羅盛教村,以誌紀念。羅盛教獻身的河流及河邊的山都以他命名。
敵人退到“三八線”以南之後,構築縱深防禦陣地,企圖以“三八線”為分界線,提出停戰談判,爭取時間喘息休整,以圖奪回戰爭主動權。誌願軍也很需要休整。毛澤東根據政治上的需要,要求誌願軍繼續作戰,突破“三八線”。彭德懷決心實施第三次戰役。為確保戰爭主動權,他采取“穩進”方針,在突破“三八線”後適可而止。
1950年最後一天的黃昏,誌願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一舉突破“三八線”。中朝軍隊三十多萬人向正麵的敵人發動突然進攻,迫使敵人向漢江以南倉皇撤退。中朝軍隊乘勝攻占漢城,繼續向南推進。幾天後,誌願軍將敵軍驅逐到北緯三十七度以南。
中朝軍隊七晝夜前進了八十到一百一十公裏,殲滅一萬九千多名敵軍。久經沙場的彭德懷識破敵人是在引誘誌願軍南下,造成誌願軍後方空虛,側翼暴露,然後利用海空優勢,重演仁川登陸的故技。他果斷命令部隊停止追擊,占領有利地形,嚴陣以待,嚴防敵人反撲。
當時,有人主張一鼓作氣,乘勝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出朝鮮半島。彭德懷指出,敵人雖然遭到三次沉重打擊,但主力未被削弱,技術裝備仍占極大優勢,而誌願軍仍靠步兵武器繼續南進,補給線越長,在敵人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下,物資供應將越加困難。部隊入朝後連續作戰,減員很大,亟需休整補充,以利再戰。
果然不出彭德懷所料,敵軍很快就集結了全部兵力,分東西兩路,在優勢火力支援下,向中朝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美軍第八集團軍實施所謂“磁性戰略”,發動“試探性進攻”,接著全線進攻中朝軍隊。
中朝軍隊休整了近二十天,恢複了體力,彈藥得到補充,彭德懷下令在漢江南岸進行防禦。在東線,鄧華率領四個軍在朝鮮人民軍協同配合下,發動橫城反擊戰,殲滅進攻的敵軍,把握住了戰爭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