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005(3 / 3)

誌願軍的作戰方法是:西麵在漢江兩岸頂住敵人,東麵把敵人有計劃地放進來。毛澤東複電:“部署甚好,預祝勝利。”

不久,彭德懷回京,徑直趕往西郊玉泉山。毛澤東已經就寢。彭德懷因軍務緊迫,不顧警衛人員勸阻,闖門而進。毛澤東立即披衣起身,聽取彭德懷陳述朝鮮戰爭不能速勝的理由和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他當即明確表示:這場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他們還決定派國內部隊輪番出國作戰,大力加強後勤供給,改善交通運輸,增調飛機、防空部隊和汽車到第一線。

在主要問題得到解決以後,彭德懷又返回朝鮮前線。

在第四次戰役中,中朝軍隊經過八十五天正麵作戰,頑強抵抗,大量殺傷了敵人。敵軍平均每天隻能前進一公裏左右,在整個戰役中付出了七萬八千人的慘重代價。

敵軍正麵攻擊受挫,計劃由兩棲作戰部隊配合正麵進攻,在誌願軍側後登陸。誌願軍從國內增援的六個軍已先敵到達朝鮮,敵軍見戰機已失,便迅速轉入防禦,構築工事,以抗擊誌願軍的反突擊。

根據敵軍的企圖和部署的變化,彭德懷提前發動了第五次戰役。中朝動用十五個軍約一百萬人,發起猛烈的反突擊,越過“三八線”,全殲北漢江的敵軍。敵軍利用中朝軍隊無空軍掩護大兵團在白天作戰的弱點,節節抗擊,逐步撤退,引誘中朝追擊部隊每天在拂曉前停止時,恰好處在敵人炮火控製之下。敵軍得以大部逃脫,撤到北漢江和昭陽江一帶,建立了新防線,企圖大量殺傷中朝軍隊。彭德懷識破了敵人的企圖,下令停止攻擊。

敵人逐次退守漢江後,迅速將美軍集中在西線,對付誌願軍主力,而將李承晚的軍隊部署在東線。彭德懷決定主力轉移到東線實施突擊,對南朝鮮軍隊形成合圍,激戰六晝夜,殲其大部。美軍迅速東調,李承晚的援軍也急速北調。中朝軍隊突入敵人縱深過遠,糧彈運不上去,彭德懷決定主力後撤。第五次戰役宣告結束。

這次戰役總共殲敵八萬二千多人,是五次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但中朝方麵損失也重。毛澤東指出,這次戰役“打得急了一些,打得遠了一些,打得大了一些”。

第五次戰役後,為了配合停戰談判,誌願軍轉入積極防禦的陣地作戰,而敵人也轉入了陣地防禦。

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配合談判,相繼對朝鮮北方發動夏季和秋季攻勢。誌願軍創造了“馬蹄形”坑道工事,防禦敵人的地空火力。中朝軍隊築成規模巨大的交織連貫的地下工事,以劣勢裝備與擁有現代化裝備的敵人作持久對峙。

經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多方遊說,美國總統杜魯門積極響應,朝鮮停戰談判首次會議在開城舉行。誌願軍代表鄧華將軍在首次會議上發言,同意朝鮮人民軍首席代表南日將軍提出的三項建議。

美國在談判中缺乏誠意,多方拖延和破壞,並企圖以“軍事壓力”配合談判,迫使朝中方麵接受其不合理的要求。朝中方麵針鋒相對,打談結合,以打促談,力求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實現停戰。從此,朝鮮戰爭便形成了一個長期邊談邊打的複雜局麵。

中國援軍源源不斷開進朝鮮,替換減員較多、疲勞過度的部隊。援軍中有曾被毛澤東稱為“三楊開泰”的楊成武、楊得誌和楊勇的兵團。三楊在朝鮮戰場打得漂亮,顯示出誌願軍在持久戰方麵的耐力。

但是,美軍對朝鮮發動大規模的細菌戰,還先後派出六十八批飛機四百八十八架次,侵入中國東北領空,撒布大量傳播細菌的昆蟲,並進行轟炸掃射,屠殺中國平民。

不久,彭德懷因病被接回北京就醫,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由陳賡代理。誌願軍全麵領導由第一副司令員鄧華負責。

朝鮮停戰談判又開始了。誌願軍全線實施戰術反擊作戰。為預防敵軍在誌願軍側後實行登陸作戰,彭德懷親赴遼東半島部署軍事,又赴上海指揮布防,以防蔣介石可能發動的策應。

在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取得了勝利,迫使“聯合國軍”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旁來。接著,周恩來發表朝鮮停戰談判的聲明。朝鮮金日成首相發表讚同聲明。

為配合停戰談判,誌願軍在老香山痛擊美軍第七師後,又在織女山痛擊美海軍陸戰隊第一師。楊勇指揮金城以南地區的進攻戰役,造成停戰後的有利態勢。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開城附近的板門店,雙方代表會簽了停戰協議。同一天,金日成和彭德懷向朝中部隊發布停戰令。第二天,金日成、彭德懷和克拉克分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曆時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終於結束,誌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勝利。彭德懷、鄧華、陳賡、楊得誌和楊勇等湖南名將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如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向美國叫板,從朝鮮戰場到台灣海峽,從越南戰場到柬埔寨的叢林。這些地方都有湖南將士的身影。一位湖南元帥和幾位湖南將軍率領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半島奏響“雄赳赳,氣昂昂”的嘹亮軍歌,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力,為重塑國人精神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彭德懷於1952年回國主持軍委工作,1954年任國防部長,第二年,被授予元帥軍銜,在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二。

1959年,他通過調查,發現“大躍進”存在嚴重問題,便在廬山會議上提出尖銳批評,結果遭到錯誤打擊,並被撤職。此後,他在頤和園附近的掛甲屯住了六年,自己種糧種菜,苦苦思考建設問題。

1965年秋,毛澤東要他到西南任三線建設副總指揮。

“文革”開始後,彭德懷被造反派揪到北京,在關押審查期間患了重病,於1974年11月去世。

在他垂危時,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劍英派人問他有什麼話說。彭德懷斷斷續續掙紮著說道:“我們國家建設,戰略防禦設施不完備,國防工業和科研跟不上需要,這是我最擔心的……”

1978年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彭德懷平反昭雪,並宣布了他去世的消息。

彭德懷一生樸實節儉,廉潔自律。無論他到哪裏,沒人敢設宴招待,因為他不但不吃,反而會罵。百團大戰中的一天,他途經河北南樂城,陳賡知道他最恨大吃大喝,事前請示道:“我叫戰士下河撈魚,中午隻吃魚,不吃別的,可以嗎?”彭德懷同意了,但見上菜時不僅有魚,還有肉有雞,便沉下臉來。多虧陳賡機靈,嘻嘻笑著說:“這河邊的雞主要吃魚,歸根結底還是魚。”彭德懷無奈,隻好笑著吃了。

彭德懷在西北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時,和戰士一樣吃大灶。警衛員給他買了一隻雞,挨了一通訓斥,還被撤換。

抗美援朝初期,部隊幾個月吃不上菜,彭德懷也堅持不吃。當時官兵一年換一套棉衣,他說自己穿衣磨損少,兩年才領一件。

彭德懷無兒無女,工資大都用於接濟同誌。罷官到了西南,他去看望當年為紅軍擺渡的老船工,告別時傾囊相贈。“文革”中有人揭發這是“收買人心”,彭德懷聽後拍案而起:“人家當年是拚命給紅軍幹的,我給什麼能把人家收買得了啊!”

彭德懷在1959年回到故鄉,看到幹部虛報數字,群眾饑餓浮腫,傷心得流下眼淚。他把一位老紅軍贈給他的詩修改了一下,對“大煉鋼鐵”提出尖銳批評:“穀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的日子怎麼過?我為人民鼓與呼!”

他為說真話而飽受冤屈,卻在億萬人民心目中樹立了豐碑。

張愛萍上將有一首詩,準確地讚美了彭德懷的品格:

橫刀立馬為民謀,晚景淒涼千古憂。

剛正不阿恥權術,萬言上書譽神州。

彭德懷的同鄉陳賡大將,早年和他同在湘軍一個班當兵,後來又長期並肩戰鬥,對彭德懷有一句中肯的評語,表達了世人對於這位元帥的欽敬:“他可算是我黨我軍頭號正直的人。”

追求正義始終不渝。

美麗的湘西洋溢著原始的情趣。這裏富有靈性和野趣的山水,培育過許多名傳遐邇的人才。政治家熊希齡、文豪沈從文、畫家黃永玉和歌唱家宋祖英,都是湘西的驕子。在這塊民風淳樸強悍的土地上,還誕生過一位威名遠揚的軍人,他就是共和國的元帥賀龍。

1896年3月22日,賀龍生於桑植縣洪家關。賀家一門,雖是貧苦農民,卻世代習武。賀龍從小練武,常與村童在戲耍中模擬作戰。村裏有個惡霸想試試他的膽量,在賀氏父子與他同桌吃飯時,在桌子底下放了一槍。他滿以為槍聲會把賀龍嚇個半死,可是年僅七歲的賀龍連眼睛都沒眨一下。從此,賀龍的英雄豪膽聞名鄉裏。

賀龍的出生是一個傳奇。那天下午,太陽將要落山,天空濃雲驟起,墨黑一片,從天邊壓將過來,遮天蔽日。緊接著電閃雷鳴。澧水咆哮,河水猛漲,浪濤翻滾。百姓們驚呆了,膽大的人跑到外麵觀看。有人驚叫起來:“老天爺長尾巴了!”眾人一看,隻見烏雲邊緣拖下一個長長的圓柱,懸在半空,悠悠晃動,尖尖的尾部向下延伸。

大家正對這天空的異象發愣,老漢穀興樓忽然仰天大笑,拍掌喊道:“好了好了,這回好了,日子好過了。”

人們請他解說。穀興樓指著天上的圓柱說:“這是真龍降世啊。當年朱洪武坐天下時,天上也曾降下真龍。如今大清國氣數已盡,春雷發動,真龍降世,拯救百姓。你們沒見那濃雲當頭,那是瑞氣啊!”

這時又有人喊道:“龍尾巴伸到河裏了!”

這當口,隻聽嘩啦一聲,翻騰的河水卷上天空。緊接著一個霹靂,村頭一棵大樹被劈下半邊。濃雲壓得更低,天色更加陰沉。穀興樓慌忙衝天作揖:“是我泄露天機,老天莫要怪罪。”

人們紛紛回家躲避。狂風大作,雷雨交加,雨水淹沒了萬物。

村民賀士道家裏,妻子臨產。賀士道聽得一聲天崩地裂般的巨響,門前落了一件東西。正在這時,屋裏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接生婆走出來,笑眯眯地說:“士道哇,恭喜你,生了個男伢子。”

賀士道忙進內房,見妻子王金姑抱著個孩子,臉上露出倦意的笑容。賀士道說:“好哇,咱賀家有後代了。”

接生婆在一旁喝著糖水,笑道:“現在是卯時,金雞開口。士道啊,二月初二龍抬頭。這孩子福分大呀。”

賀龍伴隨著這樣的異象出生,但他的家境並沒有因此而擺脫貧寒。由於家裏沒錢,賀龍隻讀了幾年書。十四歲那年,他見惡霸的兒子胡作非為,一怒之下,揮刀砍傷了他的腳板。賀龍揚長而去,跟隨馬幫,走四川跑湖北,趕馬販貨。世道黑暗,盜匪橫行,吃這碗飯既辛苦又危險,隨時可能掉腦袋。賀龍走南闖北,磨練了意誌,鍛煉了膽量,閱盡人間滄桑。

辛亥革命的槍聲震撼了賀龍,他決心追求改變世道的真理。1914年,他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1916年蔡鍔組織反袁護國軍,聲勢浩大。賀龍接受革命黨的指示,在石門縣等地組織武裝。

二十歲的賀龍,在家鄉拉起了隊伍。一天夜裏,他和叔叔借來兩把菜刀,帶人闖入鹽局。親手砍死作惡多端的稅警隊長,繳獲十五枝步槍、兩把手槍和九千斤鹽。他把鹽分給窮人,用槍武裝了隊伍。

賀龍的這段故事,叫做“兩把菜刀鬧革命”,從此傳揚開來。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時,為了鼓勵起義軍,講了這件事情,說:“賀龍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帶出了一個軍。我們現在不隻兩把菜刀,我們已經有了兩個營的兵力,還怕幹不起來嗎?”

賀龍後來加入了護國軍,當上營長。1918年任湖南靖國軍團長,1922年入川作戰,升任川東邊防軍警備旅旅長。他對部下嚴加約束,不許侵擾百姓。後來他受共產黨員周逸群影響,通電加入國民革命軍。

北伐戰爭開始後,賀龍先後出任北伐軍師長。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升任第二十軍軍長。他歡迎共產黨幹部到軍中任職,部隊戰鬥力明顯增強。他的部隊先後攻克石門、澧州、公安,突破北洋軍閥的長江防線,攻克重鎮宜昌。奪取武漢之後,他率部繼續作戰,攻占重鎮武勝關,又在臨潁大敗奉係軍閥。

國共兩黨決裂之後,國民黨掌握了國家政權,共產黨卻被迫轉入地下活動,決定從事武裝鬥爭。1927年7月,賀龍向周恩來表示,要同國民黨決裂,服從共產黨指揮。

中共決定發動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然後依托張發奎集中革命力量,回廣東徐圖發展。但汪精衛竭力拉攏張發奎參加清黨反共。共產黨內許多人指望張發奎保持中立,實際上他倒向了汪精衛。他電令賀龍與葉挺將部隊迅速集中到德安,準備解除他們的兵權。

這時候,國民黨調動部隊,威脅著賀龍與葉挺部隊的安全。

形勢嚴峻,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葉挺和聶榮臻等人在九江開會,認為依靠張發奎返回廣東希望渺茫,共產黨人應該獨立采取軍事行動。會議決定,集中南昌周邊所有革命力量,在南昌舉行暴動。

中共政治局臨時常委會決定在南昌舉行起義,成立了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中共領導和掌握的武裝部隊,迅速從武漢開往南昌。

賀龍到達九江,與譚平山會晤,熱烈響應起義決定。中共要求賀龍與葉挺的兩個軍在南昌集結,舉行起義。

江西的形勢十萬火急。汪精衛在廬山召集緊急軍事會議,策劃在軍內“清共”,同時在山上解除葉挺和賀龍的兵權。

葉劍英獲悉這個消息,連夜下山,趕到九江見葉挺。他說:“事情緊急!張發奎陰謀在廬山開會時解除你和賀龍的兵權!”

九江的甘棠湖上,一葉小舟在湖心飄蕩,賀龍、葉挺、葉劍英、高語罕和廖乾吾等將領坐在船上。大家一致認為:起義不能再拖了!葉挺和賀龍決不能上廬山開會,要把各自的部隊帶到南昌。

隨後,賀龍與葉挺率部乘火車趕到南昌。

張發奎在廬山等不到賀龍、葉挺及其下屬,急忙發電報催促他們上山。賀龍與葉挺拿著電報相視而笑,決定不回電報。

周恩來等二十多人趕到南昌,與先期潛回的朱德會合。7月28日,周恩來再度會見賀龍。賀龍受命擔任起義軍總指揮。

第二天,張發奎又發來電報,說8月1日要陪同汪精衛和孫科到南昌。時間緊迫,前委一致決定:起義於8月1日淩晨4時舉行。

起義前夕,第二十軍一個副營長向國民黨告密。為了保證起義的成功,前敵委員會決定提前兩小時發動起義。

8月1日淩晨2時,賀龍指揮的第二十軍、葉挺指揮的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第五方麵軍第三軍軍官教導團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兩個保安隊,突然向預定目標發起攻擊,打響了土地革命戰爭的第一槍。

激烈的戰鬥持續到清晨6點,起義軍全部肅清了南昌城內的守軍。起義軍共殲守軍三千多人,繳獲大量武器,打開監獄,救出一百多名群眾。起義軍隻用五個小時便占領了南昌全城。

南昌起義使蔣介石和汪精衛大為震驚,他們立即調兵圍攻南昌。敵我力量懸殊,起義軍撤離南昌,計劃南下廣東,奪取海口,求得外援,以圖重新舉行北伐。

南下途中,起義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多次激烈戰鬥。9月初,賀龍指揮第二十軍擊潰錢大鈞的三個團,占領了瑞金。在這裏,周恩來參加賀龍的入黨儀式,發表了講話。接著,起義軍與粵軍在會昌發生激戰,殲敵六千多人,自身損失一千七百人。

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骨幹之一。8月1日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南昌起義的將領有五人後來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帥,他們是朱德、賀龍、陳毅、聶榮臻和葉劍英。

南昌起義的部隊進軍廣東失敗後,賀龍繞道香港,準備前往上海尋找黨中央。這時,毛澤東在湘贛邊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打退了蔣介石軍隊的第一次“圍剿”。湖南和湖北的中共組織又發動年關暴動,湘鄂西成為共產黨第二個最有希望創建根據地的地方。

賀龍在香港喘過氣來,戴上墨鏡,穿上西服,來到上海。黨中央讓他與劉伯承一同去蘇聯學軍事。賀龍卻要求到湘鄂川黔一帶搞武裝暴動。他和周逸群奉命回到他們有基礎的湘鄂西去建立工農革命軍。

賀龍首先來到監利,和周逸群一起,將賀龍的堂弟賀錦齋等人的三支遊擊隊組成“第四十九路工農革命軍”。

革命軍組成後,賀龍把革命軍交給中共鄂西特委,自己帶領十幾個人前往家鄉桑植,去開辟湘鄂邊的局麵

賀龍在桑植擁有強大的號召力。當地土著武裝有的受過大革命影響,有的是賀龍舊部。不到一個月,賀龍便聯絡了十幾支武裝,共約三千多人,占領了桑植縣城。

賀龍將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群眾通稱“紅四軍”,賀龍任軍長。紅四軍下轄第一師,賀錦齋任師長,約八百人以內。

紅四軍成立後,奉命東進石門,配合南鄉農民武裝暴動。途中遭到國民黨軍襲擊,且戰且退,損失慘重。參謀長黃鼇和師長賀錦齋犧牲,隊伍大部潰散。反動團防襲占了桑植,紅四軍失去了後方。賀龍率領餘部兩百多人向西轉移,進入鶴峰堰埡一帶的大山。

在山上,賀龍著手整頓部隊。紅四軍雖隻剩下九十一人七十二條槍,跟著賀龍打遊擊,隊伍逐漸壯大,攻下了桑植、鶴峰兩個縣,發展到四千多人,還建立了大約兩千多人的工農赤衛隊。

何鍵派湘軍獨立旅攻打桑植。旅長向子雲自恃武器精良,派出一千多人進攻桑植,企圖從城西北渡過澧河,從側背攻擊紅四軍。紅四軍隱真示假,引誘敵人渡過澧河,全部殲滅,繳獲槍械幾百枝。

向子雲惱羞成怒,下令再度進攻桑植。紅四軍退出縣城,主力隱蔽在城北一帶,設下埋伏,將該旅消滅大半,向子雲泅渡澧水時淹死。

紅四軍兩戰大捷,軍威大振。接著,紅四軍主力經過六晝夜激戰,攻占了大庸縣大地主熊相熙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巢穴。

不久,蔣介石和張發奎之間爆發戰爭,雙方大軍紛紛向澧縣、石門和常德等地集結。國民黨吳尚旅和陳渠珍的湘軍逼近桑植。

紅四軍主動退出桑植縣城,向西北轉移。賀龍看準了湖北西部國民黨地方部隊兵力單薄,向五峰、長陽遊擊,攻占了長陽縣城。

紅四軍輾轉進入公安縣境,與紅六軍會師,後來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