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不一樣的風采(3 / 3)

不可忽視的是,近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大步邁進,湖南的經濟狀況已有很大的改善。湖南的工商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已經開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本省人才。我們已經聽說廣東出現了民工荒,到廣東打工的湖南人已經銳減,廣東的企業不得不提高民工的工資,以吸引他們缺少的人力資源。這個事實說明,湖南的各類人才留在本省從事城市化建設的越來越多。在外省從事簡單重複勞動的湖南人,開始流回本省,投入到技能性較高的行業。而許多在外省經過實踐培訓有了一技之長的湖南人,也陸續回到本省開創一些填補空白的行業,或者致力於提高本省各行業的技術含量或服務質量。

這些都雄辯地說明,湖南人不是不擅長經濟建設,也不是天生缺乏工商業的基因,他們是在積極地學習和積累經驗,在積累資本的同時鍛煉才幹,他們正處在厚積薄發所必須經曆的某個階段。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將會有許多湖南人叱吒商場,縱橫商海,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湖南人不僅是政治、軍事、戰略、文化和教育領域的佼佼者,同樣也是商品經濟領域的驕子!

有誰躺在曆史榮譽的席夢思上睡大覺?

有人認為,湖南的經濟遲遲未能領先於全國,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湖南人躺在曆史榮譽的席夢思上自我陶醉,因此大搞娛樂,在歌舞升平中麻醉自己、欺騙自己和放縱自己。他們提醒湖南人,不能老是搞縱向的比較,拿現在的發展水平與過去的凋敝貧窮相比較而獲得自信心;也不能扯老祖宗的虎皮當大旗,習慣拿老祖宗的光榮說事,拿老祖宗的業績來掩蓋今天的不足和失誤;不能再自以為是,更不能坐井觀天,夜郎自大,隻看到洞庭湖南邊巴掌大的天地,而是要立足湖南,放眼世界,在全球化的坐標中尋找自己的方位。

他們還提醒湖南人,要切記不能滿足於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發展思路,不能滿足於在中不溜的發展速度上徘徊,而應該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向較發達的兄弟省市吸取先進的經驗,同時總結教訓,揚長避短,實現跨越式發展。

他們認為湖南人缺乏緊迫感。他們要求湖南人發揮“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精神,甩掉欠發達地區的名聲,否則就會進一步拉大與中國發達地區的差距,湖南人的惰性就會上升,鬥誌就會衰退,振興湖南就會變成空頭支票。

總之,對湖南的經濟狀況,對湖南人目前的精神狀態,近年來輿論非議頗多。一些湖南人自己對此也頗為氣餒。

當然,湖南經濟的相對落後,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但是,這絲毫不能說明,湖南人因此而失去了他們奮發進取的精神,失去了成材的勇氣和興趣,失去了他們一貫擁有的優秀氣質。

有人說,湖南經濟的相對落後,表明“湖南人政治上偏熱,經濟上偏冷”,反映了湖南人的強項和弱項。其實,這是一種可怕的誤解。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湖南人一直以巨大的熱情投入經濟建設。如果說,湖南人還沒有把自己的湖南建設成一個經濟強省,那決不等於說湖南沒有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建設我們的國家。

任何一個有常識的中國人都知道,自從我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以來,湖南人在沿海經濟特區的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熱情,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在我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到處都可以聽到湖南人的鄉音。在這個繁華的移民城市裏,外來人口中,湖南人占有最大的比例。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見證了這個樣板式的經濟特區從成立、建設到崛起的全部過程。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為這顆南方明珠增添了光彩。直到今天,還有“百萬湘軍”在為深圳的經濟奉獻力量。

2005年1月,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湖南人在深圳》,記載了近百名在深圳頗有作為的湖南籍企業家和行政管理者的事跡。這些湖南人,多半是在深圳白手打天下,積聚了財富,擴大了企業,或者身居管理層的高位,表明湖南的人才在商品經濟中大有作為。在深圳的金融業中,湖南人職位較高,從業人數最多。他們當中不乏經濟奇才和理財精英。麵對這樣的事實,怎麼還能說湖南人不擅長從事經濟建設呢?

在整個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中,湖南的南下建設大軍,都投入了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幾乎在各個領域裏,都留下了湖南人辛勤的足跡。在中國最大的特區海南省,同樣活躍著湖南移民和流動建設者的身影,他們服務於各種行業和社會的各個層麵,從海南省的建設規劃到具體實施,無不體現出他們做出的努力。

湖南人愛闖天下,湖南人喜歡呼吸外麵的新鮮空氣,湖南人愛到鄉土之外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八千湘女上天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稍懂曆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湖南人才輩出的格局形成之後,湖南的人才就很少再去操心家鄉的那幾畝田地。湖南人可以打天下,也願意建設天下。湖南的許多革命者,包括政治家宋教仁和軍事家蔡鍔,在革命正在進行中的時候,就想到整個國家的建設是多麼重要。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的湖南人,為中國的建設嘔心瀝血。愛國的湖南人心中沒有省界,他們認為,建設中國就是建設自己的家鄉。

又有人說,與湖南人在政治、軍事、文化乃至科技教育事業上令人驚歎的建樹相比,湖南的經濟分外地相形見絀。這種說法,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曆代湖南人在政治上所做的建樹,並不是為了把湖南建設為一個政治中心,而是為了推動包括湖南在內的全中國的社會進步。湖南人在軍事上的建樹,也不是以湖南的武力為本省而戰,而是締造或者指揮軍隊為國家的命運而戰。至於湖南人在文化科技教育事業上的建樹,同樣不是單單為了發展湖南本地的事業,而是為了豐富全中國的精神文明。湖南本土在各項事業上處於相對落後的境地,正是因為湖南人為中國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奉獻和犧牲,而往往忽略了對本土的貢獻。在經濟建設方麵,湖南人也是這麼做的。我們當然不能因為湖南本土經濟相對落後,就指責湖南人在經濟建設的領域裏相形見絀了。

有人說,湖南人是中國人的大兒子,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至少,湖南人可以從大兒子的精神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大兒子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任勞任怨。他樸質本分,勇於開拓,願意為整個家庭的現代化建設而奉獻力量,承擔犧牲。他看到兄弟省份第一批進入“沿海開放省市”的行列,或者第二批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扶持對象,為他們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感到十分欣慰。他相信,整個家庭富裕了,他自己的境遇也會大大改善。如果這就是“湖南大哥”在中國這個大家庭中擔負的角色,湖南人是非常樂意去充當的。

我們可以非常確定地說,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湖南人並沒有遊離於經濟中心之外,也沒有處於經濟建設的邊緣。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把湖南人稱為“沒落的貴族”。

我們更沒有理由將湖南人稱為“落地的鳳凰”。

湖南人沒有退出曆史的舞台,湖南人在中國的經濟建設中挑起了大梁。如果國家需要沿海經濟先行一步,如果國家需要重點扶持東西部的經濟建設,那麼,湖南人不會眼紅那些已經崛起的經濟強省,也不會抱怨自己生存的環境不如富裕的省份那麼優越。湖南人願意為中國這個大家庭的強盛,繼續吃苦耐勞。

湖南人當然懂得,振興湖南的經濟,將是21世紀的湖南人必須優先考慮的重中之重。湖南人更加懂得,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整個中國經濟的振興,比湖南一地經濟的振興更為重要。中國的經濟振興了,湖南的經濟也會隨之崛起。

有人惋惜地指出:振興湖南經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按照湖南人的理解,事情是這樣的:當中國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的時候,湖南的經濟必然會隨之振興。如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需要湖南的經濟走在中國的前列,為中國中部經濟的興起做出貢獻,那麼,湖南的經濟一定會迅速地繁榮。

必須承認的是,振興湖南經濟,的確是湖南人的任務,而且是一個高難度的的任務。另一方麵,這也是全中國人的任務,正如湖南人都認為自己有責任為外省的建設貢獻力量一樣。如果說湖南具有區位上的劣勢,那隻是一種暫時的劣勢。誠然,湖南地處內陸,地形多山,基礎設施薄弱,在中國東西部省份加大發展力度的時期,湖南似乎受到地理環境的局限。但是,湖南在中國所處的位置,並不是永遠不利於發展和建設的。在一定的時候,這個位置將會變成十分有利於建設的格局。

湖南的東邊有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西邊有重慶,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南邊有廣東,是中國南方的經濟中心;北邊有北京,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可以說,在中國的宏觀經濟中心布局中,湖南雖然沒有特殊的地位,但它卻是溝通東西南北特殊經濟地區的樞紐。

這就是湖南地理位置所具有的優勢。湖南地處中國中部內陸,既是內陸的前沿,又是沿海的腹地,承接南北的交通,溝通東西的來往。接京華,連港澳,策南應北;鄰華東,毗西南,溝東連西。境內有四通八達的水係,湘江經過洞庭流入長江,通達海洋,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確實是中國的核心樞紐所在。

打開中國地圖,可以發現,以長沙為中心,抵達北京、上海、廣東和重慶四大經濟中心都十分便捷。如果湖南與湖北連手組建兩湖經濟地帶,便構成了中國經濟輻射力最強的華中經濟帶。

換句話說,中國的四大經濟中心,分居湖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唯獨缺少一個中心地帶,而這一中心地帶便是湖北和湖南。

地理位置上這樣一個安排,給了湖南溝通南北連貫東西的得天獨厚的樞紐地位,難道不是老天爺對湖南人的偏愛?位於中國這樣一個國內市場極其巨大的大型經濟體的中心位置,湖南人有什麼需要擔心,有什麼值得抱怨呢?

在華中,與湖南爭雄的隻有一個湖北,而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九省通衢所在的省份,和湖南的產業結構不盡相同。湖北的工業布局已經比較明顯,洞庭湖北邊的這個鄰省,建立了以機械、汽車、化工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而湖南由於沒有顯著的工業特色,對未來的工業布局尚處於籌劃階段。湖南的工業經濟有多種的選擇,可以不與湖北正麵競爭,另辟蹊徑,另展宏圖。

湖南的冶金、機械、化學、礦冶等產業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而卷煙、空調、摩托和日用品的生產,也是湖南的亮點。湖南人在原有的基礎上,正在為工業發展繪製新的藍圖。

湖南的地理位置,為湖南人提供了多樣的選擇。等距離輻射國內經濟中心的區位,使湖南非常適合發展流通業。除了東北和西北之外,湖南都有中心輻射的優勢。這使我們想到了農產品的流通。農產品流通,屬於典型的高運費流通業。湖南發展以農產品為主的流通業,有兩大天然的優勢:湖南本身是農業大省,農產品加工的原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就地取材,節省了一大筆運費。而湖南將初級農產品或者加工後的農產品向外推銷,或者引進兄弟省份的農業原材料,處於華中的區位優勢,使得湖南成為運輸成本最低的地區。

湖南所處的中心地位,使湖南可以把整個中國都當成本省的原材料供應地,同時,全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都是湖南產品潛在的消費市場。

湖南完全有希望成為中國最大的消費材料生產和流通基地,中國人口多、消費旺盛的特點,可以為湖南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既有無與倫比的區位和產業優勢,又有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湖南經濟的騰飛,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此外,湖南農業的現代化,早已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湖南可以大力發展生命生物產業和流通信息產業。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在全省的經濟結構中占據極高的比例。發展現代農業,顯然是湖南人的一個首要的任務。現代化的農業是陽光產業,現代化的湖南,必然會有現代化的農業。

湖南人也已經認識到,推進城市化迫在眉睫。湖南的的城市化進程,將要促進農業的轉型。農業工業化必然會推進農村城市化,而農村城市化又必然會服務於農業工業化。

湖南人正在積極地推進長株潭一體化。中心城市對於經濟的帶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隻要看一看上海對於華東、廣州對於廣東、北京對於華北、武漢對於湖北的經濟拉動作用,明眼人就可以想象得出來。所以,湖南的諸多學者多年以來一直在呼籲長株潭一體化。很久以來,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就被稱為湖南的“金三角”。

湖南人也在籌建洞庭湖城市帶。湖南的農業工業化不是搞閉門造車,而是緊緊抓住省內省外兩個市場,不但銷售市場要向外,原材料也要向外。而與湖南毗鄰的另外一個農業大省湖北,自然就成為湖南人優先考慮的戰略夥伴。湖南人正在加快籌建以嶽陽為軸心的洞庭湖城市帶,以消納“兩湖平原”的資源。

“兩湖平原”是指湖北省的江漢平原和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這個區域包括湖北省荊州市、荊門市、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以及湖南省的嶽陽市、益陽市和常德市,現轄十八個縣、十一個市和十個區,總麵積近八萬平方千米,總人口近三千萬。在這個區域之內,江湖水係相通,資源稟賦相同,產業結構相近,發展水平相當,經濟文化往來十分密切,經濟協作互補性強,形成了有一定聯係的區域性經濟體係。因此,學者們正在積極探索“兩湖平原”經濟區的發展戰略,製定整體發展規劃,以便充分發揮“兩湖平原”的區位綜合優勢。

在這個區域內推進城市化,實際上就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市場外向化。堅持基礎建設先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兩湖平原”經濟區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湖南與湖北兩省的有識之士,已經提出要全麵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重點加強長江幹堤和洞庭湖圍堤及荊南四河和湘資沅澧等支流堤防、分蓄洪區和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設,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逐步建成完善的防洪、排灌體係,實現“江湖安瀾、百姓安居、外商安心”。他們還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橋梁、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建設,健全暢通、安全、便捷的現代化綜合運輸體係,為產品外銷打通渠道。

湖南人還在籌劃湘南湘西城鄉一體化。湖南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以長沙為主體的金三角相當於第一世界,以嶽陽、常德為代表的湘北地區相當於第二世界,以衡陽、邵陽、懷化為半徑的湘南湘西地帶相當於第三世界,也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區。

湘南湘西地區多山少土,交通不便,而地理位置又極其重要,乃是湖南麵向兩廣和南中國海的孔道和外控大西南的隘口,在湖南的外向型物流體係中占據半壁江山,所以,湖南人將這個地區納入了通盤考慮。

這個地區的城市化,首先就是要貫徹交通先行戰略。在基礎建設中,重點考慮建設陸路和空港交通。衡陽不僅是陸路交通樞紐,還有大型航空港。邵陽的遠景前途在於廣西,因此要修建通往廣西的高速公路和鐵路。懷化借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已經成為中國西南部的名城,學者們提出要將湖南的另一個科技教育中心放在那裏,因為對一個新興城市而言,提升城市品位最有利於提高它的輻射力。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門,是湖南人進軍廣東和港澳的門戶,湖南人已經打算把郴州建設成為廣東的後花園和菜園子。現在高速公路已經與廣東連接,郴州的開發已經邁開了大步。

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一批湖南人目光如炬,及時站到了時代潮頭。全中國人都知道,湖南人龍永圖以霸蠻的勁頭與對手在談判桌上打持久戰,以靈泛的氣質與對手在談判桌外溝通感情,終於不辱使命,把中國“談”進了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有資格以平等的地位分享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一介書生張劍,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下海搏擊,搞起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央空調係統,開發綠色環保技術,目的是要讓“環球同此涼熱”。遠大者,至高至遠至大者也,其中寄托著一個湖湘學子的報國情懷。

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湖南省政府始終堅持對教育的投入優先的原則,教育投入占全省GDP的比例,一直高於全國各省的平均水平。無論你走到湖南的哪一座縣城,你都可以看到,最漂亮的建築肯定是學校。湖南各級政府的努力,使湖南的基礎教育水平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北大清華人大科大年年在湖南上演“招生大戰”,湖湘學子在中國的名牌大學裏享有盛譽。同時,湖南整合本省的高教資源,嶽麓山下的大學城已經初露端倪,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將目光緊盯國內一流,毛澤東文學院則聚焦世界前沿,北大、人大都已經派員到湖南辦學,可以預期,教育湘軍對中華文明的複興即將做出更大的貢獻。

湖南的第三產業,也在以迅猛的勢頭發展。湖南人解放思想,敢於提出人類的精神活動需要純粹的娛樂,社會生活品質的提高需要人性化的審美。於是,娛樂休閑、健身美容、比美選美產業的興盛,使長沙在全國享有盛名。湖南人不顧非議,熱心於美女經濟、俊男商業、時尚推廣、眼球吸引,開展轟轟烈烈的造星活動,不斷為市場注入新鮮的活力,在全國鬧出了不小的動靜,顯示出湖南人善於吸納外國商業文明,敢於標新立異,開創風氣。許多湖南人大膽設想,要把湖南建設成中國的好萊塢,以影視娛樂業帶動餐飲、旅遊等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並在為此而做著不懈的努力。

許許多多的湖南人,正在積極地思考著上麵已經提到和沒有提到的諸多有關湖南發展經濟的問題。湖南人沒有躺在曆史榮譽的席夢思上睡大覺,而所有的人,包括湖南人自己,也不應該用老眼光來看待湖南人。湖南過去誕生了許多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藝術家,卻很少誕生出色的企業家,那是受到了曆史條件的製約。新時期的建設事業為湖南人提供了在工商領域裏成材的機遇,湖南人就必定會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