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曾經是一個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的地方,缺乏產生巨商富賈的土壤。至少從賈誼介入湖湘文化開始,湖湘文化一度攜帶著濃厚的重農意識,使得湖南人對商業敬而遠之,以至於對商品經濟比較陌生。但是,到了當代,湖南人通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已經強烈地感染了現代市場經濟的氣息。他們不僅重溫湖南思想家王夫之關於厚商重商的思想,而且請來當代一批世界級的經濟學大師辦講座,設論壇,思考著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的大課題。湘軍從江浙掠奪大筆原始積累後隻知道買田置宅,卻不應用於商業投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湖南人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仍然在幾千萬湖南民眾中蔚然成風,我們大可不必為湖南人的精神而招魂,大呼“魂兮歸來,湖南人精神”的口號,因為湖南人的精魂根本就未曾離去。
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也是湖南人的世紀。
在西方人感歎“哲學家的時代已經過去”的同時,湖南人也告別了出產政治巨星和軍事巨擘的時代。在科技才俊和商界精英群星燦爛的世界舞台上,湖南的人才群落,將會以新的麵貌崛起。
在文化領域,湖南人繼承傳統,在新興的文化產業中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勢頭。文壇湘軍、出版湘軍、電視湘軍、體育湘軍,聲名鵲起,湖南的文化人才已經遍布全國。
湖南傳統的農業生產,繼續保持強勁的勢頭,以袁隆平為首的農業科技人才,以超級雜交水稻工程的成果,使這個最古老的產業煥發了青春,人們現在已經知道了美國學者布朗提出的“誰的糧食夠養活中國人”這個問題的答案。袁隆平所獲得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科技成果,向世界表明:中國人的糧食足夠養活中國人。這個有著憨厚的中國農民形象的湖南科學家,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湖南長沙的瀏陽市,是一個縣級市,是湖南為數不多的農業大縣。但是,這裏的基礎條件並不優越,過去是全國有名的老少邊窮地區,1995年才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出人意料的是,瀏陽近年來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增長速度連續數年居湖南之冠,創造了瀏陽模式。專家學者們把瀏陽人創造出來的發展模式,稱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經濟改革的第四種發展模式。與瀏陽模式相同的還有小崗村模式、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所不同的是,瀏陽模式表現出更多的優點。瀏陽人創造的奇跡,與其說是經濟體製改革的一個範本,不如說是政府體製改革的一個必然結果。瀏陽的領導幹部尊重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堅決淘汰阻礙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政策範式,憑借創新的政策杠杆,推動和啟發瀏陽人闖出了一條新路子。瀏陽模式,是湖南人開創的新的思維空間。
湖南邵東縣位於湖南省的中西部,是湖南省人口密度最高的農業縣。這裏人均耕種的土地少得可憐,不足以養活邵東人。但這沒有難倒聰明的邵東人,他們很早就開始發展外向型的貿易經濟,將外地人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成為湖南發展民營經濟的典範。邵東人就是湖南的溫州人,他們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成為湖南外向型經濟成分最高的地區。
邵東模式是湖南人自己發明的,從一個交通閉塞的地區冒出這樣一群會做生意的湖南人,誰還能說湖南人不是在大踏步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