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

堯(約前2377—前2259),姓伊祁,號放勳,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古稱河東地區)人。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堯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他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來製定曆法,製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典》是《尚書》的第一篇,在篇章中記錄了這一內容

譯 文

“改易的立意有兩點,方法的設置有三方麵。關於改易,一、考慮到舊法一章中,十九年有七閏,閏數偏多。經過二百年就會誤差一天。節閏已有出入,則應改變曆法,因而曆紀屢次變動,實由此條。現在改變章法為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閏,使其和周、漢之曆相合,可以長期使用下去,不須再改動。二、根據《堯典》上所說:‘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算起來,唐世的冬至日,在現在宿之左五十度左右。漢代初期,用的是秦曆,冬至日在牽牛六度。漢武帝改用《太初曆》,冬至日在牛初。後漢用四分法,冬至日在鬥二十二度。晉代薑岌根據月食檢查日曆,得知冬至日在鬥十七度。我現在參照中星,再考察月食月望,得知冬至日在鬥十一度。總體看來,不滿一百年,就相差二度。舊曆法都是給冬至日確定位置,天數既有誤差,則七曜的宿度,也就漸漸與之不對應了。誤差太明顯了,就應改。但以往隻是合乎一時,都不能長遠無誤。因此以前曆法之所以變革不已,便是由於此條。現在我讓冬至日的位置年年有微小差異,和漢注相對照,都很縝密,可以供以後長期使用,不必經常改動。另外關於設法,第一,以子起首記時,位置在正北,在卦爻上應著初九升氣之端,虛宿處於北方列宿之中,元氣的初發,便當在此刻。前代儒者虞喜,對其意義有過詳細的論述。現在曆法上元日的刻度,從虛宿一度開始。第二,考慮到日時的計算和稱謂,都是將甲子放在前頭的,因此曆法設元,應在這一年。自黃帝以來,世代所用曆法,共有十一種,但上元的年份,沒有一種把它作為年名。現在我的曆法中上元歲在甲子。第三,根據上元之年,曆法中的許多條款,都應從這一年開始。而《景初曆》的交會時刻有快有慢,元首有誤差。另外,何承天的曆法上,日月五星,各自有元,交會有快慢,也都留有誤差,隻求朔氣能相合而已,因而列序紛亂,不及古意。現在我的曆法中日月五緯交會快慢,都以上元歲首為始,這樣使得群流共源,不致出現誤差。

●祖衝之

祖衝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他的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學三方麵。在數學方麵,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祖衝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原 文

若夫測以定形,據以實效,懸象著明,尺表之驗可推;動氣幽微,寸管之候不忒。今臣所立,易以取信。但綜核始終,大存緩密,革新變舊,有約有繁。用約之條,理不自懼,用繁之意,顧非謬然。何者?夫紀閏參差,數各有分,分之為體,非不細密,臣是用深惜毫厘,以全求妙之準,不辭積累,以成永定之製,非為思而莫知,悟而弗改也。若所上萬一可采,伏願頒宣群司,賜垂詳究。

事奏。孝武令朝士善曆者難之,不能屈。會帝崩,不施行。出為婁縣令,謁者仆射。

譯 文

“至於實物測量,實效驗證方麵,也是可以保證的。天象分明可見,就可以用尺表推算;氣候雖然幽微,同樣可以用寸管測量。我現在確定的曆法,比較容易取信。我是在綜合始終,推究疏密的基礎上,革新變舊,適當繁簡的。簡約的部分,我自信合理,繁複的部分,我也自信無錯。為什麼呢?因為紀閏雖然有參差不齊,但都是可以通過數字來分辨的,而分辨是最能深入細密的,因此我一毫一厘都不放過,為的是達到全麵精確,做了大量的艱苦工作,為的是確定一個永久的製度,並非是那種沒有發明,沒有革新的東西。如果我呈上的曆法還有些長處,就請頒發給各有關部門,請他們審查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