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權欲熏心(1 / 2)

自從明太祖朱元璋因為“胡惟庸案”裁掉宰相一職,建立內閣製度之後,大明內閣官員的權利就越來越大了,尤其是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的土木堡之變後,正是靠著時任首輔的於謙、以及朝中的重臣們,才將當時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繼續托舉下來,自那兒之後,內閣輔臣的地位與權利,便愈發之大了,甚至已經開始影響到了皇權。

在嘉靖一朝,內閣組成通常有五人,除了內閣首輔、內閣次輔倆人統籌管理全麵事務外,還會從戶部、兵部、吏部、刑部、禮部、工部這六部尚書中,擇取三人輪值進入內閣來工作,如果內閣首輔、次輔兼任某部尚書,那麼內閣組成就會再擇取翰林院院事、左都禦史進入內閣,抑或是直接缺編一兩個內閣組成定額。之前,夏言除了擔任內閣首輔外、還兼任吏部尚書,夏言死後,之前在內閣中全力支持他的兵部尚書,也受到牽連被逼辭官、告老還鄉,此時的內閣成員隻剩下三人了。嚴嵩除了從內閣次輔順延升任內閣首輔外,也被嘉靖帝委任暫署吏部事務,全麵接管了夏言死後留下的權力空白。至於內閣另外倆人嘛,一個本就是嚴嵩的鐵杆支持者,另外一個原本夾於夏言和嚴嵩之間,或左右逢源、或兩不相幫,但是自夏言被下獄處死之後,這個人就完全倒向了嚴嵩一黨,自此,嚴嵩在內閣得以大權獨攬了。

自從嘉靖帝下旨,命百官舉薦入閣大臣後,原本歸屬夏言一黨,也就是自稱清流一派的眾多官員,開始紛紛推薦徐階入閣,而嚴嵩一黨的官員們,則一致舉薦在扳倒夏言過程中立有首功的仇鸞入閣。這朝堂之上,嚴黨與清流派之間的黨爭,並沒有因為夏言之死而得到任何緩解。隻不過,強弱之勢有些失衡,嚴黨一派越發勢大霸道,清流一派隻可勉強自保,甚至有很多原本屬於清流一派的官員,摧眉折腰倒向了嚴黨陣營。

不過對此情況,張居正一點兒也不擔心,他心裏知道,嘉靖帝是不會一直坐視嚴嵩一黨持續做大的,而且呢,張居正深信,空缺下來的其中一個內閣之位,一定屬於徐階。隱隱中,張居正也感覺,如果徐階能夠順利上位內閣大臣,那麼自己出頭的機會也會隨之到來。然而,令張居正失望的是麵對清流派其他人的舉薦、造勢,徐階本人卻全然不當回事。他甚至多次主動當眾直言,以自己的能力和資曆,根本就無法勝任內閣大臣這一要職。更重要的是,張居正看得出來,徐階說這些推辭的話,完全不是出於自謙,而是他現在真的無意去爭奪內閣大臣這一要職。

張居正實在想不出,徐階為什麼放著好好的入閣機會而不爭取,為了勸說徐階改變心意,張居正近來經常出入徐府,屢屢遊說、喻之以理。

看到張居正比自己還要急躁,徐階教訓其道:“太嶽,你這人哪裏都很優秀,也很得為師欣賞,可唯有一點還需加強,那就是你做事有時候太急躁了些呀,一有任何機會,總是太急於出人頭地。此乃官場大忌!你呀,有事時候,該隱忍就要隱忍,沉得住氣嘛,總會等來更好的出頭機會的。”

對徐階的這番教訓,張居正雖承認一些,卻不完全認同,隻好悻悻道:“恩師,學生有時的確有些焦躁急於出頭,然而,人生苦短,學生也是實在不甘心,碌碌半生而無所作為。而且學生還認為,為官之道絕不是一味地隱忍自保,機會絕不是白白等來的,有些時候,該爭還是應該奮力去爭!”

徐階見這樣無法說服張居正,隻好換了一種方式,問道:“太嶽,那你覺得現在就是為師應該爭取的機會了?”

張居正反問道:“難道不是嗎?”

徐階搖了搖頭,繼續問道:“你覺得皇上之前下旨,讓群臣舉薦內閣大臣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張居正篤定道:“自夏閣老倒台被殺後,現在內閣大權被嚴嵩獨攬,皇上自然是為了製衡嚴嵩一黨,才會命群臣舉薦內閣大臣的。所以學生判斷,隻要恩師有意爭取,現在空餘出來的兩個內閣大臣名額,定有恩師你一席之位。”

徐階搖了搖頭道:“此話你隻說對了一半,或者說你隻看到了表麵,卻不清楚皇上此舉背後的真意,你更沒有猜準皇上下一步的打算。”

想到徐階畢竟比自己更有閱曆,比自己現在所接觸到的層麵也更高,於是便謙虛討教道:“還請恩師為學生解惑。”

徐階講道:“首先,皇上讓群臣舉薦內閣大臣,就是想看清楚哪些人是嚴黨,哪些人是鐵了心與嚴嵩作對的。如果日後,皇上想要開始著手製衡嚴嵩一黨的時候,也能準確提拔一心反對嚴嵩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