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說服力大運用 (5)(2 / 3)

“去拿支筆來!”或“把東西整理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這種命令式的口吻。這種口吻絲毫都沒有商量的意思,儼然就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和吩咐。在夫妻交流中,如果過多地使用這種口吻,就會產生夫妻間的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發生口角的導火線。相反,如果多商量少命令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你不妨這樣說:“親愛的,幫我拿支筆好嗎?我著急用。”或者“整理一下東西,好嗎?寶貝!”這樣就比較悅耳了,即使對方正忙著別的活計,她也會愉悅地答應。這樣才有利於維護夫妻關係。

夫妻經常使用非口語溝通技巧來輔助雙方的溝通。如,肢體語言,比如撫摸、碰觸、擁抱等,再如一同散步、一道去買東西,或忙中偷閑,喝杯茶、聊聊天等,都能起到溝通的目的。

所以說,要想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夫妻之間的良好溝通是無比重要的,這不僅會影響到夫妻之間的感情,還會影響到你的孩子包括你的親戚朋友。

說服孩子

根據一項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並非放任不管,他們以說服教育、打罵等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是卻沒有能力去改變孩子。

在“說謊、學習成績不好、欺負同學、搶別人錢物、偷拿別人東西、結交有違法行為的夥伴”等六種行為中,父母“不管不問”即采取放任教育方式的平均沒有超過一成,打罵孩子即采取簡單粗暴教育方式的平均隻有三成,而平均60%的父母是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

即使采用說服教育的方式,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不能說服孩子,同樣會使孩子反感。因此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說服孩子的能力就非常重要。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雖然親密,但對孩子說話也不能隨隨便便。因為,孩子與父母在年齡、閱曆、心理等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不注意這一點,對孩子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勢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應注意自己的措辭。

特別是對處在叛逆期的孩子的說服,就更要講求方法。

有些性格急躁的父母,恨鐵不成鋼,動輒損孩子。什麼“你這個笨蛋”、“一點出息也沒有”、“活著幹什麼、還不如死了”等等,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會受到創傷。

“你怎麼不像你姐姐,她門門功課都拿滿分!”這樣的話語,無疑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殆盡。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造成了不安的情緒。

而更為恰當的表述是:“我知道你擔心你的成績不如姐姐好。我要你記住:你倆各有所長。我們也很看重聰明的孩子,你們各有惹人疼愛的地方。”

“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個人拋在這裏!”你真會這麼做嗎?孩子當然希望你不會當真。因為小孩子最怕單獨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但可能他聽多了類似的威脅,已對此充耳不聞了。

這種爭執往往發生在公共場合,一旦你失去了控製,孩子就贏了。

比較有效的方法是:當他太出格時,你把他抱起來,這樣,他就會明白你不允許他在公共場合胡鬧。

有些父母在孩子麵前耍威風,沒有一點民主空氣。有的家長一味限製孩子,什麼也不準。說話就是下禁令。例如:“放學後不許與同學玩,不許到同學家裏去,不許把同學帶到家裏來”,“你每天除了學習,別的什麼也不許幹”。由於孩子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會變得遲鈍,沒有創造力。

有些缺乏修養的父母,稍微不順心就拿孩子撒氣。在家沒好臉,說話沒好氣。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如“去去去,滾一邊去。”“不要說話,給我裝啞巴。”孩子有時問點兒事情,也沒好氣地說:“不知道,別問我。”“老問啥,沒完沒了的……”這些使孩子橫遭冷落的氣話,是父母應該忌諱的。

有的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當發現孩子有什麼“不端”,則認為大逆不道,不是冷靜地弄清情況,而憑主觀臆斷說什麼“你這個小畜生”、“小流氓”……

有的稍文雅的父母也有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的現象,弄得孩子反駁也不是,解釋也不是,隻好委屈地忍受著。有傷孩子心理的話,也是父母和孩子交往時應該忌諱的。

當孩子犯錯誤之後,他會感到很無助。“我怎麼會這樣?我真傻!”他後悔當初沒有聽從父母的話。就在這時,媽媽說:“我早就跟你說過會這樣。”轉眼間,孩子的無助就變成了自衛。出於反抗父母輕蔑的語氣,出於擺脫自視愚笨的自卑,他開始解釋。要麼在絕望中屈服,要麼在憤怒中反抗。這樣不利於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