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何蕙珍:異鄉一束獨自傷情的石竹(3)(2 / 3)

梁啟超讀著李蕙仙的書信,信上的字跡剛勁有力,想來李蕙仙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心緒是澎湃的。梁啟超的父親不允許他娶小妾,他自己也提倡一夫一妻製,倘若娶個小妾,豈不是給別人添了話柄,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再者,李蕙仙從未做過半件錯事,梁啟超的父親與繼母對她很是喜愛。梁啟超不確定何蕙珍是否能與自己同甘共苦。梁啟超收到家書之後,變得沉默多了,似乎他從迷茫中看到了方向,李蕙仙的一言一語,讓他看清了現實。

有時候,酒香讓人沉醉,但是醉酒後往往後悔莫及。梁啟超壓住心中的愛意,或許李蕙仙是對的,自己現在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政務之事。想到保皇派的處境,想到自己的處境,那份愛情驟然淡了幾分。

盛夏的炎熱取代了初夏的溫暖,燥熱的氣息將人的心也攪得亂七八糟,梁啟超有意識地避開美麗聰穎的何蕙珍,將這份愛冷卻。何蕙珍是個聰明的女子,在梁啟超的沉默中,何蕙珍似乎感覺到了什麼,隻是她不知,究竟是什麼改變了梁啟超的心思。

很多人都會被突如其來的緣分砸暈,甚至覺得這緣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為了這緣分,甚至不惜放低了自己身價,不惜掩蓋了痛苦強顏歡笑。何蕙珍看著梁啟超,兩人能夠獨處的夜晚似乎少了許多,她眼睛裏充滿疑惑,梁啟超一時不知道如何麵對她,隻能避開。

過了許久,樹上的蟬都叫得有些累了,這時候梁啟超輕輕地叫了一聲何蕙珍的名字。少女回眸,眼中盡是哀傷。是的,梁啟超要走了,因為疫情已退,檀香山的港口開放了。

這一次,梁啟超並非是去加拿大,而是直接回國,這就意味著何蕙珍要接受一個現實,梁啟超選擇了遠在家鄉的李蕙仙。兩個人又是沉默不語..何蕙珍待到他要走之時,或許忍不住心中的疑慮和不甘,問了一句為什麼?

梁啟超看著一臉無辜的何蕙珍,他並沒有提及家書,隻是娓娓道來自己沒有穩定的生活,每天都在逃亡的路上。亡命之人時時處在危險之中,他怎麼忍心讓如花似玉的何蕙珍與自己一同過這樣的生活,再者他自己在家鄉還有妻子,聚少離多,虧欠妻子的實在是太多了。

梁啟超句句真誠、字字真摯,何蕙珍的眼中已經閃爍著淚光。她知道梁啟超為國事奔走於天下,一言一行是被人關注的,他不能為一己的私心而放下理想。

梁啟超的確是以天下為重任,但還有一點,他要背負起自己曾經所立下的誓言“一夫一妻”。時過境遷之後,梁啟超念起這段朦朧曖昧的情感時,那份愛卻不能愛的苦楚仍徘徊在心間:

我非太上忘情者,天賜奇緣忍能謝。思量無福消此緣,片言乞與卿憐借。後顧茫茫虎穴身,忍將多難累紅裙。君看十萬頭顱價,遍地欲噬人。匈奴未滅敢言家,百裏行猶九十賒。怕有旁人說長短,風雲氣盡愛春華。一夫一妻世界會,我與瀏陽實創之。尊重公權割私愛,須將身作後人師。含情慷慨謝嬋娟,江上芙蓉各自憐。別有法門彌闕陷,杜陵兄妹亦因緣。 (梁啟超《紀事二十四首》)

何蕙珍理解梁啟超,但是理解不代表放棄。看著動情的何蕙珍,梁啟超說著自己心中對她的敬意與歉意,或許走在天涯海角,他也不會忘記這個優秀的女子,不會忘記兩人曾經的濃情蜜意。

時時不能忘卻,但又不能廝守一起,何蕙珍聽著,淚打轉卻流不出來,她知道梁啟超的心裏有自己。有些緣分似乎是南柯一夢,瞬間就消失,但雁過留聲,沒有一段愛情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既然落不了地生不了根,就不必糾纏了,或許這一刻的何蕙珍也想到了放棄這段愛情,隻是這份愛如此纏綿,怎能說放就放?何蕙珍的眼淚滑過臉頰,在月色中,顯得脆弱淒涼,讓人不忍於心,梁啟超看著這樣的何蕙珍又在想些什麼呢?

一季花開,一季花落,一切都在無聲中表達著自己的情緒。隻是何蕙珍與梁啟超的愛情,還未經曆過完整的花開花落,便已經畫上了句號。

很多人在愛情離開之後,選擇華麗地轉身,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驕傲。但何蕙珍沒有,她沒有故作驕傲地轉身,或許在她心裏還存有一絲希望。

勇於承擔的女子令人敬佩,心如明淨的女子讓人喜歡,但是太過執拗的女子,往往惹得人幾番疏遠。何蕙珍不再提起談婚論嫁之事,一如從前般與梁啟超雙入雙出;何蕙珍不再用甜蜜的言語訴說著愛情,卻依然會在獨處時,雙眸含情地撩一個微笑。

誰能在愛情的尖刀上行走卻毫發無傷,想必這樣從容的女子內心深處也是傷痕累累的,梁啟超一開始覺得自己無法麵對何蕙珍,卻在她這樣坦然的麵對下釋然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分離,每個人都是歲月的奴仆,隨著時間去做事,因為時間而成事敗事。半年的光陰滑過,短暫的愛情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