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尚是昌鬆人,自稱俗名叔寶,在外遊蕩了多年,仍舊是一口濃濃的鄉音,經文他勉強能念兩卷,女科倒是精通。秦住住原本看的是戴申手下的醫官,自從被人引薦了和尚,就隻招他來看脈問診。
他是出家人,又雲遊多年,和涼州官場素無掛礙。
對他吐露心事,她沒有那麼多的顧忌。
楊叔寶一個落拓不羈的出家人,進了閨房,卻很有分寸,低眉順眼放下藥箱,坐在榻邊,洗過手,將針包展開,拈起一枚細長的銀針,抬眼一瞧,秦住住俯臥在榻上,背上衣衫卷起,用一張薄如蟬翼的絲帕覆蓋著。
銀針的寒光在眼前閃動,刺入穴位,楊叔寶指腹搓撚著艾絨,留神去看秦住住的表情。
戴申的妾,眼睛鼻子生的是細致小巧,光看麵相,該是怯懦柔弱的,可銀針在眼前晃時,她連眉毛也沒動一下。
他想,這個女人,要麼心性像刀頭舔血的男人一樣堅毅,要麼自幼吃過很多皮肉之苦,因此對艾炙毫不在意。
一刻之後,楊叔寶收了針,交待萊兒:“以艾葉,阿膠,幹薑研磨成粉,一日兩次,煎茶飲服,可治宮胞寒涼。”
秦住住目視萊兒離開,才問楊叔寶:“我幼時常於信期在冷水中盥洗,還曾全身浸泡在冰水中,以致宮寒,不知以後是否於子嗣有礙?”
“阿彌陀佛。”楊叔寶隨口念句佛號,心裏嘀咕著:果真是自幼吃過皮肉之苦。哪裏的人家,會這樣對待自家的親生女兒呢?
秦住住一雙眼睛,十分殷切地盯著楊叔寶,楊叔寶知道她的心思,明明白白地說給她聽:“宮寒,不是什麼嚴重的症候,年輕的娘子,十有八九都宮寒,其實不至於妨礙子嗣——”他頓了頓,狡詐地一笑,說:“隻要有心,總能有的。”
秦住住攥著衣角,有點拿不定主意。
楊叔寶慢吞吞卷著針包,一邊起身,隨口說道:“娘子身體底子是很健壯的,郎君此刻精血旺盛,也正是最適宜的年紀。”
秦住住最近跟入魔了一樣,睡裏夢裏都是這事,她也不掩飾,追問道:“過了三月,是否真的萬無一失了?”
楊叔寶“啪”地拍了一把光禿禿的腦門,滿口承諾,“有貧僧仔細調理,確保萬無一失。”秦住住都按捺不住心急,他更直言不諱了,把秦住住身形一打量,他笑道:“娘子身形瘦削,四五個月內,尋常人也看不出來。”
秦住住掩住胸口,仿佛要按住砰砰的心跳。尋思了一會,她臉上的紅暈漸漸退去,狀似尋常地說道:“你這艾炙似乎很有奇效,我這會身上也暖了,你隔幾天再來,我要多炙幾次。”
病人如此迫切的尋求救治,也不曾拖欠診金,楊叔寶還有什麼好推諉的,當然立即答應。
磨磨蹭蹭地收拾著藥箱,楊叔寶借機走到窗邊,借著窗縫往書齋看去,正見戴申穿戴整齊,出了書齋,要出門去,秦住住忙囑咐楊叔寶一句:“別讓郎君看見你,等他離開你再走。”
這提議和楊叔寶的想法不謀而合。兩人一遠一近守在窗邊,無聲地注視著戴申穿過庭院,出了府邸。
楊叔寶把藥箱往桌上一放,走過來似無意地問:“貧僧一路行來,經過靈武,得知靈武郡守也是姓戴,不知和郎君是否沾親?”
秦住住眉頭一擰,說:“他是戴度,郎君的嫡親大兄。”
“果真如此!”楊叔寶猜對了,很高興,“貧僧聽聞戴太守在靈武容納各處遊兵散勇,朔方、河東一帶的敗兵之將,多有投奔太守而去,不知是否郎君指使太守?”
秦住住難免疑心:“這你都聽說了?”
楊叔寶很自然地解釋,“貧僧有位師弟,略懂些拳腳,化緣不能果腹,也投戴太守而去了,貧僧倒有點惦記他。”
戴度自退至靈武後,和戴申不通音信,秦住住三翻四次提醒戴申要監視戴度言行,戴申念及手足之情,都沒有聽從。楊叔寶這麼一提,正說中秦住住心事,秦住住不禁退了幾步,坐在桌邊,愁眉不展道:“我要再去勸諫,郎君心裏必定要怪我挑撥離間,反而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