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崇指揮禁軍鎮壓京都叛軍後,隴右、河西與朔方各州縣也相繼平定,皇帝敕令自京都傳至三鎮,擢隴右節度副使、隴右軍使晁延壽為隴右節度使,並授鴻臚卿,加授金紫光祿大夫。靈武郡守戴度,加權朔方節度使,封金河郡公。華陰折衝都尉薑紹,授左金吾上將軍,領京兆折衝府,並遙領河西節度使。隴右、河西與朔方諸鎮以此各自為政,互為犄角。
原三鎮節度使戴申,謀逆待罪,引四萬叛軍,自平涼逃竄,欲謀河東,遭代、嵐、忻三州邊軍奮力抵抗,又被平盧軍自背後夾擊,戴申不敵,複引兵南撤,翻過中條山,數萬饑餓疲憊交加的大軍,眼見黃河冰淩初融,煙波浩渺,無不望而生畏。徐采滿麵風塵,他舔著幹澀的嘴唇,勒馬對戴申道:“天暖,冰融了,無法渡河了。“
此處渡口,北有蒲津,南有風陵,自戴申第一次從河東退兵時兩個渡口便丟了,朱邪誠義在關內的大軍又盡數傾覆,要強行渡河,難,渡了河,迎麵便是士氣正高漲的關內禁軍與府兵,亦難,背後又有平盧追兵,難上加難。
滔滔的黃河水,拍打得耳邊轟隆作響,戴申悵然望著河岸。情勢逆轉地太迅猛,太倉促,士兵們此刻都還沒搞明白到底怎麼回事,半年前還如日中天的隴右軍,怎麼突然就就成了疲於奔命的喪家之犬?喵喵尒説
戴申捫心自問,如果不是他一意孤行,偏要在河東和溫泌糾纏,又怎麼會招致此禍?
他的心頭從來沒有這樣沉重過。
“使君。“徐采輕喚一聲。他看出來,連戴申都已經有了頹喪之氣,怕士兵們看到更要人心惶惶。他竭力要幫戴申打起精神:”事已至此,河東、隴右都有強敵,隻能另投他處,尋一處合適的城池養兵,待到三年五載,重振士氣,收複河山。“
“好。“良久,戴申嘴唇翕動一下,算作應允。
兩人各自沉吟,環顧四方——要尋一處位置絕佳,既有給養,又能避禍的城池,談何容易?前有朱邪誠義因暴戾劫掠京都,後有戴申重兵侵入河東,大小藩鎮,無不防備,誰敢輕易接納隴右軍進城?豈不是引狼入室?
“天下之大,竟沒有我容身之處。“戴申執轡遙望黃河岸,一時怔然。
“天無絕人之路,使君別氣餒。“徐采堅持不懈地鼓勵他。思索片刻,他揚起烏鞘:“往西南走,劍南諸州,既有天險阻隔,又有沃野千裏。此刻西川為郭佶所據,東川節度使伏沛孱弱,我軍可先投東川,再圖後事。“
戴申按下懊悔,問道:“伏沛手下可有得力的大將?“
“將領自然也有,“徐采忽而一笑,端詳戴申,”不過他膝下無子,隻有幾個女兒——使君這樣英俊人才,何愁不得他青眼?“
戴申嘴角掀了掀,算是回應。知道徐采這話多半是為了開解自己窒悶的心情,也不好怪他。“去東川。“戴申扯了一下馬韁——剛才那瞬間,他想到了住住——可是這會他沒精力再去牽掛她了。
這一隊人馬,為避開京都,特地繞行山南道,馬不停蹄,半月之後,逼近劍門關。道路兩邊,斷崖峭壁,崢嶸崔嵬,越往裏走,山道越窄,數萬人馬被迫擠成一線隊列,逶迤前行。
臨近城樓前,隊列暫停,徐采親自到拱券門前,他仰首一看,城門上環廊軒窗,遍插旗幟,守兵持戟肅然而立。
徐采下馬,拱手道:“在下隴右節度使帳下掌書記徐采,來投東川伏公,還請將軍稟報伏公,放我軍通行。”
那守將朝下看了幾眼,喊話道:“統兵將領哪位,親自來說話。”
徐采回首,對戴申使個眼色,戴申隻得拍馬上前,提起聲音道:“隴右節度使戴申,來投伏公。”
守將沒聽見似的,指揮道:“下馬答話。”
戴申攥著韁繩,在馬上僵持片刻,跳下馬來,供一拱手,又大聲道:“隴右節度使戴申,特來投伏公。”
城樓上驟然爆出一陣大笑,一名年輕的銀甲將士施施然走出來,探出半個身子,笑嘻嘻說道:“戴使君,伏公早已得知使君你往東川而來,隻怕他這座小廟,裝不了你這尊大佛,因此特地命我等來告知使君,還請你往別處去吧。”
戴申臉色大變,拔刀後退幾步,環顧四周,兩側峭壁夾一線石階,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惡之地。過了劍閣,便到東川,再往嶺南,可魚躍大海。不入劍閣,背後京都與河東兩地大軍追擊,正是死地。
“閣下是伏使君麾下哪位將軍?”徐采見情勢有變,飛快上前,暗地將戴申拔出的刀按了下去。
銀甲將領沒有搭理他,隻顧和旁邊士兵們嬉笑,分明是故意侮辱戴申。戴申怒不可遏,一肘將徐采搡開,刀尖直指銀甲將領,“報上名來!待我踏平東川,必定將你碎屍萬段!”
銀甲將領這才轉過頭來,盯著戴申嗤笑一聲,正要開口,環廊盡頭走來一名青袍烏發的中官,到垛口朝下揮了揮手,笑道:“去歲仲春,涼州相會,使君尚英姿勃發,怎麼才一年光景,就這樣彷徨?“
這人是字正腔圓的京都口音。戴申並不記得他,徐采卻登時醒悟,擰眉轉向戴申低語:“此乃平盧行軍都監鄭元義,那領兵的就是容秋堂了。“
當日在涼州,鄭元義行跡落魄,隻能跟在清原公主馬後唯唯諾諾,戴申何曾正眼看過他?如今鄭元義扶搖直上,於城頭俯視戴申,簡直得意地要大笑。
但他沒有顯得太猖狂,隻發出一聲輕笑,搖頭道:“使君,我與容將軍自潼關退守子午穀,再到劍閣,本預備即日便要返回範陽,不料今日與君相逢,你說,這是何等的緣分呐?“
容秋堂本想打著伏沛的旗號好好刁難戴申一番,見鄭元義冷不丁冒出來揭露了身份,他先是惱火,再看戴申,聽到範陽二字,臉色都黑了,容秋堂幹脆火上澆油,誓要將戴申氣死,“既然有緣,戴使君何不跟隨我北上範陽?東川蠻夷偏僻之地,如何配得上隴右軍聲威?投我範陽,溫郎興許還給君一個軍使要職,豈不比這樣顛沛流離得好?“
“入關!“戴申一聲咆哮,壓過了容秋堂的冷嘲熱諷。
“放箭!”容秋堂亦麵色一冷,身後潛伏的數百名弓箭手驟然現身,密雨般的箭支朝還沒來得及列陣的隴右軍射去。
徐采躲閃不及,被東奔西竄的士兵撞得如同海裏飄蕩的浮萍。忽覺肩頭劇痛,側首一看,隻是被箭支擦過,並沒中箭。他顧不得血流滿身,搶上前將戴申往後拖,“別硬闖,先退兵布陣!“戴申一刀將亂箭擋開,翻身上馬,掉頭奔出幾裏地,待士兵陸續退回,即令當道紮營下寨,重整兵馬。
徐采在營中草草包紮過傷口,艱難地拾起血濕透的衣裳——自晉陽一行,這半年大傷加小傷,連自己都不認得自己了,不知他家大人見到他,會否有一絲憐憫——眼眶略熱,旋即搖一搖頭,大敵當前,哪有功夫傷春悲秋?他匆匆穿上衣裳,走出營帳。
他找到營後席地而坐的戴申。長刀橫在手邊,戴申望著劍閣的方向沉思。
“使君,“徐采問他,”如今是進還是退?”
進退兩難。容秋堂並沒有和朱邪誠義交手,麾下五千人馬毫發無損,又據守天險,即便隴右軍勢眾,要攻破劍門關,也非易事。
過了東川,再有嶺南,四處都有藩鎮盤踞。險途漫漫,何日能回隴右?
戴申垂頭,以手扶額,兩道濃黑的眉頭快攢到一起去。
若換成別人,會怎麼做?換成戴玉箴,又會怎麼做?舉頭四望,群敵環伺,四麵楚歌,他身邊隻剩一個徐采。
“使君。”徐采看出戴申頹喪,溫聲道:“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天下人識的是先父,並不是我。”戴申慢慢說道。他扶刀起立,眉黑眼利,對徐采道:“不能退,隻能進。十日之內,若能攻破劍門關,你隨我繼續南行。若不能攻破,我橫刀自刎,你引兵去投明主。要去範陽,也由你。“
徐采不意他發此悲音,震驚之下,也口不擇言了,“使君,你若自戕,秦娘子怎麼辦?“
戴申不為所動,“她和我又沒有子女,他們不會把她怎麼樣——隻要活著,總有去處的。”
隻要活著,總有去處?徐采質問:“使君既然明白這個道理,為何還這樣頹敗?“
戴申搖頭,“我和她,怎麼能一樣?“繞開徐采,不再贅言。
翌日,戴申號令全軍,一鼓作氣,猛攻劍門關。這數萬人,自知已無後路可退,雖饑寒交迫,卻空前奮勇,容秋堂借地利之便,斬敵無數,待箭矢都用盡之後,下城樓浴血奮戰,鏖戰五日,雙方精疲力竭,各自鳴金退兵。
在城頭眺望,見遠處敵方營寨仍舊密集,容秋堂這五日已經支撐得很勉強,不禁有些焦灼。鄭元義出主意道:“如今戴申已經是叛將賊首,眾矢之的,伏沛惜命,將軍何不急報西川,請郭佶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