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唐玄宗元宵觀燈 聖天子大駕鹵簿(3 / 3)

開元間,政通人和,帝國如日中天。玄宗雖居廟堂,卻也知道民間所議,心思便十分複雜。

張說既為封禪使,又知皇帝心思,便大膽提議“革正”:不讓皇後隨駕封禪。奏曰:“天後為亞獻,上玄不祐,遂有天授易姓之事,宗社中圮,公族誅滅,皆由此也。韋氏為亞獻,皆以婦人升壇執籩豆,渫黷穹蒼,享祀不潔。未及逾年,國有內難。……今主上尊天敬神,事資革正。斯禮以睿宗大聖貞皇帝配皇地祇,侑神作主。”

封禪使此議,可謂膽大包天,視皇後參與祭祀,為帝國禍亂之根由。玄宗聞言,不怒反喜,二話不說,即從其議。

宋璟心明如鏡,卻不說破張說心思。張說既為封禪使,反對皇後隨駕,實有去繁從簡之意:“主上尊天敬神,事資革正。”

為何要革正?

別看他說得輕巧,實則另有謀算。先前任大駕鹵簿使,累得人都變了形,今次天子封禪泰山,事體百倍於大駕鹵簿,還不累死如狗?

宋璟欣賞張說,卻不料他敢於革正。也是中書令才智高絕,摸準了大皇帝心思,不僅“革”掉了皇後隨駕,也“正”確了山上山下儀式之爭。二者皆唐玄宗心結,張說所奏的“革正”方案,正搔到了大皇帝癢處。

百官多昏聵,哪裏看得懂?封禪使不讓皇後隨駕,又力主山上“三獻”,究竟要幹什麼?

正所謂無事是非多,有事是非更多。泰山封禪,茲事體大,朝野上下,難免議論紛紛。

張說裝著沒聽見,一概不予理會,他不僅要革正,還想革正“大駕”。若能“大駕”改“法駕”,隨行人員便減了大半,煩瑣事必定倍減,於國於民於己,都大有裨益,為什麼不革正呢?然而這般“革正”,觸及了李唐祖製,真要實行起來,談何容易?

張說左思右想,始終不得要領,最後想到了玉真公主。遂連夜造訪玉真觀,密會公主殿下。在“無上真”(公主道號)陪同下,秘密拜訪司馬承禎。司馬氏道行高深,既是玉真的道師,也是玄宗帝的道師,於帝國的方略大事,往往一言九鼎。

司馬承禎迎入,始終含笑不語。唯手心寫一“天”字,秘密示與張說。

張說一見,鬆了一口氣。是啊,上天之意,豈不可違?既然如此,還得有幫腔的人,才可能事半功倍。司馬承禎再授一計,讓他去找賀知章。

四明狂客?

賀知章有大才,又為朝廷禮官學士,卻一時無晉階途徑,整日待在玉真觀裏,圍著玉真公主打轉轉。張說得了計,歡天喜地而去。

翌日,早朝。張說奏於唐玄宗:封禪國之大典,不敢有違祖製,為示“革正”依規合法,可召宰臣公開對議。

玄宗聞奏,哪能不歡喜?張說之奏,正去了自己的心病。前幾日從了“革正”之議,仍擔心國人不解,恐遭到無端非議。今得中書令諫議,帝龍顏大悅,當即準奏。

六月,初六日。興慶宮。

眾宰臣齊聚,對議於勤政殿,賀知章列坐其間。

唐玄宗不知委曲,假裝沒有看見,故意言“靈山好靜,不欲喧囂”,欲初獻於山上壇,亞獻、終獻於山下壇。“眾愛卿對議,不必拘泥,盡可暢言”。

賀知章胸有成竹,起身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時帝,臣位;帝號雖同,而君臣異位。陛下享君位於山上,群臣祀臣位於山下,誠足以垂範來葉,為變禮之大者也。禮成於三,初獻、亞、終,合於一處。”

四明狂客對得好,不僅言之確鑿,典出有根有據,而且以“天”意說事,不容有任何置疑。

張說竊喜。玄宗聞言,尤大喜。笑曰:“朕正欲如是。”當即口諭,敕三獻於山上行事,五方帝及諸神座於山下行事。

眾宰臣聞諭,一時都蒙了頭。不是初獻山上、亞獻終獻山下嗎?怎麼“三獻於山上”了?實不知天子的心思,為何突然間轉了彎。

唐高宗李治封禪泰山,讓武後參加亞獻,最終導致武氏篡位,壞了李唐王朝的正統。史籍記載甚詳:“三年正月,帝親享吳天上帝於山下,封祀之壇,如圓丘之儀。”

唐玄宗恐蹈覆轍,心裏便想著必須“革正”,不僅不讓皇後隨駕,還要革正祭祀地點。

賀知章心知肚明,主張“三獻”改到山上,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心裏所思,更是中書令張說所想,故而有了以下對詞:“昊天上帝,君位;五方時帝,臣位……陛下享君位於山上,群臣祀臣位於山下,誠足以垂範來葉,為變理之大者也。”道理正大光明,較之張說之議——皇後參加封禪,為禍亂根由說,要體麵得多。

眾宰臣想不明白,相互竊竊私語。玄宗不予理會,續曰:“玉牒之文,前代帝王,何故秘之?”

賀知章複對曰:“玉牒本通神明,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思神仙,其事微秘,是故莫知之。”

玄宗聞言,尤讚許有加,口諭曰:“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秘請。宜將玉牒出示百僚,使知朕意。”

宋璟老於世故,封禪《玉牒文》宣與不宣,實在大有講究。前代帝王封禪泰山,私德也。今之天子封禪,公德也!

賀知章說得尤其好,“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思神仙”。《玉牒文》宣之何益?自然秘而不宣了。

當今天子則不同,“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玄宗光明磊落,公開向世人宣稱:“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秘請。”《玉牒文》公宣於眾,定得民眾的擁戴,為什麼不公開宣示天下?

勤政殿上,宰臣對議,讓“革正”最終名正言順。

唯大駕改法駕事,張說作為封禪使,怎麼也說不出口,他害怕皇帝不允,更害怕朝中大臣非議。一時心裏苦甚,急得額頭直冒汗,隻顧拿眼來撩宋相。

宋璟微微一笑,忙以“大駕東巡,恐突厥乘間入寇”為由,奏請增加二議:一為天子東巡,加兵守邊;二為東巡儀仗,改大駕為法駕,可減輕擾民,多留兵士衛京。

對議已達目的,玄宗心情大好,見宋首相增議,不待眾臣開口,笑嗬嗬準奏。

宋璟心喜,今上果然明君!急忙領著眾大臣,齊聲高呼:“吾皇萬壽無疆!”

張說尤喜,以封禪使身份宣布:皇帝泰山封禪日,為十二月十六日。

天子東巡,事關社稷安危。由玉真公主鼎薦,司馬承禎代天監官推演,十月十八日為旺日,定為天子出巡吉日。

是日,風和日麗。辰時,天子法駕出宮。

史載:“壬辰(十八日),玄宗禦朝觀之帳殿,大備陳布。文武百僚,二王後,孔子後,諸方朝集使,嶽牧舉賢良及儒生、文士上賦頌者,戎狄夷蠻羌胡朝獻之國,突厥頡利發,契丹、奚等王,大食,謝、五天十姓,崙崳、日本、新羅鞨之侍子及使,內臣之番,高麗朝鮮王,百濟帶方王,十姓摩阿史那興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賢王,日南、西竺、鑿齒、雕題、牂柯、烏滸之酋長,鹹在位。”

帝國天子法駕東巡,三儀仗方陣格外分明,不敢有絲毫的簡化。

導引儀式,為七色馬隊。每色馬各一千匹,遠望如彩雲追月。

隨行百官、禁軍衛隊、鼓樂吹奏,計一萬二千人,規模略小於大駕。

法駕所到處,鼓樂喧天,甲光映日,百姓伏道相迎。

十一月,二十五日。天子封禪法駕,行至嶽西。

張說奏請天子,駐蹕來蘇頓。

午時,一刻。玄宗正用膳。

天空黑雲翻滾,突起一陣狂風,從東北角呼嘯而來。

呼啦啦,自午至昏,惡風所至,草木盡折。東巡隊伍所搭帳篷,悉數被撕破,支柱全部折斷。

魯西之地,既不臨海,又不瀕江,晚秋初冬時節,何來的東北風?惡風甚怪,劇烈剛猛,突如其來!

隨從百官皆驚,暗自以為不祥,不知張說如何應對。

自壬辰日出京師,已近二十三日。每日裏,張說忙得焦頭爛額,遇此怪風一刮,大隊人馬亂作一團,封禪使不憂反喜,下令著力護好天子大帳,讓玄宗做個定海神針,以免引起更大騷亂。又去諸番王酋長帳裏,逐一安撫勞慰。

好一番忙活後,張說這才下達通告,命護衛兵士列隊,親自到陣前訓話。

護駕東巡各衛,皆京師大內禁軍,部隊軍紀嚴明。三軍整肅,皆列方陣。中軍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軍玄裳、玄旗、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

三軍甲胄鮮明,挺立在天子大帳前。見封禪使引百官至,齊聲振臂歡呼,矛盾互擊聲驚天動地!

張說巡視陣前,威風凜凜不可犯,對三軍將朗聲說道:“皇帝天之驕子,今禦駕東巡封禪,定然驚天動地。適才大風者,必東海之神迎駕也!”

當真好說辭,似這番心思縝實,果不負策論天下第一的名頭!隨從百官心服口服,三軍將士莫不敬佩。

似有神焉,封禪使話音剛落,刹那間風清氣正,滿天祥雲繚繞。三軍眾將士,頓時歡聲雷動,再次振臂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番酋、使節以為神,紛紛拜伏天子大帳前,齊呼“天可汗”。

玄宗大悅,著令即刻起拔,直接到泰山安營。

是夜,為齋戒夜。玄宗遵製,齋戒。

酉時。一眾華服宮娥,奉封禪使之命,為皇帝更衣洗浴。

浴池裏,撒滿花瓣。氤氳之氣,繚繞彌漫。方入池,玄宗正待解衣。大帳外,突狂風再起,呼嘯之聲,令人膽戰心驚。刹那間,氣溫陡降,寒冷徹骨。

眾宮娥幾仆地,一時燈燭俱滅,黑沉沉不辨東西。皇帝匆忙浴畢,出帳肅立夜露下,不飲不食不動,一直站到夜半子時。

玄宗仰望天宇,漆黑不見星月,心懷無限敬畏,向天默默禱告:“某身有過,請即降罰。若萬人無福,亦請某當罪。兵馬辛苦,乞停風寒。”

皇帝祈禱畢,果然風靜樹止,山間氣溫回暖。

封禪使大喜,急命禁軍布兵。衛隊遵令,從山腳排列至山頂。火燭映紅天地,笙簫鼓樂,徹夜不絕。

翌日晨。卯時,一刻。紅日東升,霞光萬丈,東嶽金碧輝煌。

封禪廣場上,一字形布著三壇,曰朝覲壇,曰封祀壇,曰社稷壇。

社稷壇最大,壇高一丈八尺,上設先農神牌。神牌高二尺四寸,寬六寸。壇座高五寸,寬九寸五分,紅牌金字。

四圍,幔帳垂幕,重重疊疊。

儀注祭品累累,分列高壇兩旁。總計有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十供養”和豬、牛、羊“三牲”。另有紙紮金馬一對,碧雞一對。

社稷壇前,為鼓吹樂部專位,規模與大駕鹵簿一致。

卯時,三刻。

封禪使示意,四彩衣童子,先獻一方紅綢,覆先農神牌上。再置鮮花若幹,簇擁神牌四圍。是為“安聖”。

辰時。

封禪使右手指天,禮樂隊得令,射衝天焰火一萬發,又爆竹一萬響。爆竹聲中,封禪使高聲宣布,“封禪大典”正式開始。

玄宗帝淨手,正衣冠,由封禪使引領,來到“朝覲壇”前,頌敬天祀地祝文。

祝文雲:“唯神奠安九土,粒食萬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農而播稼穡,恭承守土,敢忘勞民。謹奉彝章,敬修祀典。唯願五風十雨,嘉祥永沐於神庥;芄芄黍苗,佑神倉於不匱。尚饗。”

頌畢,依序“三獻”。

一獻“十供養”,二獻“三牲”,三獻金馬碧雞。

封禪使複指天,千六百名樂師見狀,鼓吹頓起,七奏“豐收”大樂。

朝覲壇前,笙、簫、笛、笳、橫吹、號筒、篳篥、雲鑼、金鉦、大鼓、小鼓齊鳴。

初奏迎神樂,演奏“永豐”之章。

玄宗率領百官,齊唱“受福”頌詞。

詞曰:句芒秉令,土牛是驅,天下一人,蒼龍駕車。念彼田疇,民命所需。生民有德,尚式臨諸。

二奏奠帛初獻樂,演奏“時豐”之章。

玄宗初獻,百官齊唱“初獻詞”。

詞曰:先農神哉,耒耜教民。田祖靈哉,稼穡是親。功德深厚,天地同仁。肅將幣帛,肇舉明禋。厥初生民,萬彙莫辯。神錫之庥,嘉種廣誕。執茲醴齊,農功益見。玉瓚椒醑,肅雍舉奠。

三奏亞獻樂,演奏“鹹豐”之章。

玄宗又獻,百官唱“亞獻”詞。

詞曰:上原下隰,百穀盈上。粒我生民,秀良興起。樂舞具備,吹豳稱兕。再躋以獻,肴馨酒旨。

四奏終獻樂,演奏“大豐”之章。

玄宗依例三獻,百官再唱“終獻”詞。

詞曰:糜芑秬秠,維神所貽。以神饗神,曰予將之。秉耒三推,東作允宜。五風十雨,率土何私。

五奏徹饌樂,演奏“屢豐”之章。

玄宗“三獻”畢,領百官齊唱:於皇農事,自古為烈。莫敢不承,今茲欣悅。籩豆既豐,簠簋雲潔。神視開疆,執事告徹。

六奏送神樂,演奏“報豐”之章。

玄宗再領百官齊唱:麻麥芄芄,秔稻連阡。縱橫萬裏,皆神所贍。人歌鼓複,史載有年。歲有常典,福祿綿延。

七奏望瘞樂,演奏“慶豐”之章。

玄宗登社稷壇,率百官領一山軍民,齊聲讚唱謝福“望瘞”:玉版蒼幣,來監來歆。敬之重之,藏於厚深。典禮由古,予行至今。樂之利之,國以永寧。

“豐收”大樂畢。

在封禪使引領下,大皇帝來到封祀壇前,再次拜祭天地。

禮畢。

玄宗肅立封祀壇前,高頌封禪《玉牒文》。

文雲:“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吳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複,繼體丕定。上帝眷祐,錫臣忠武。底綏內難,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玉牒文》頌畢,岱宗上下,掌聲、歡呼聲、歌詠聲,如雷鳴般響起。

“封禪大典”大獲成功。

大皇帝感恩天地,令封禪使張說撰《封祀壇頌》,源乾曜撰《社首壇頌》,蘇頲撰《朝覲壇頌》,勒銘以記其盛。

玄宗親撰親書《紀泰山銘》,摩崖石刻於岱嶽大觀峰上。

銘曰: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天為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德涼者滅,道高斯起。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萬邦。罄天張宇,盡地開封,武稱有截,文表時邕。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禮備封禪,功齊舜禹。岩岩岱宗,衍我神主。中宗紹運,舊邦惟新。睿宗繼明,天下歸仁。恭已南麵,氤氳化淳。告成之禮,留諸後人。緬餘小子,重基五聖,匪功伐高,匪德矜盛,欽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誠動天,福我萬姓。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禪奕奕,或禪雲雲,其跡不見,其名可聞。祗遹文祖,光昭舊勳。方士虛誕,儒書齷齪,佚後求仙,誣神檢玉。秦災風雨,漢汙編錄,德未合天,或承之辱。道在觀政,名非從欲。銘心絕岩,搖告群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