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不解其意(1 / 2)

話說這到了本地,倆人才感受到,江浙地區這攤水也許比朱棣想象的還要深,這白蓮教教眾成分複雜,既有市井小民,也有貧苦農戶,甚至,還有對大明心懷恨意的前朝舊臣,張士誠的舊部也混雜其中,各方利益訴求皆不一致,但對於造反這件事卻是出奇的統一。自宋元以來,白蓮教在南方掀起動亂無數,每一次都是窮苦人家死傷枕籍,上層領袖蟄伏民間,在暗中召集新一批教眾,等待新的時機。

袁珙低聲問道:“大師,你認為這白蓮教的行徑,比之燕王殿下如何?”

姚廣孝沉默了片刻,嚴肅地搖搖頭道:“烏合之眾,終歸不能與燕王殿下比肩,燕王以為白蓮教可助他成事,但貧僧認為,白蓮教絕不可利用,不然受苦的依舊是江浙生民。”

袁珙古怪的看了姚廣孝一眼,不解地問道:“你一個一心輔佐燕王殿下造反的謀士,怎的還會在意生民的死活呢?”

姚廣孝長歎一口氣,將佛珠撚在手中,低聲道道:“阿彌陀佛!貧僧並不好殺戮,造反和征伐並不是目的,掌握天下權柄才是。若有的選,貧僧並不希望因戰亂,而枉死這許多無辜生民,畢竟今日他們是皇上的子民,來日他們也是燕王殿下的子民。”

袁珙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繼而道:“因此,山人才說,有時看不透你的心思。這時候,你倒像個出家人了,但你給燕王殿下提出的方略,卻都在無形中,決定著千百萬人的生死。”

姚廣孝平淡地回道:“人生而有千麵,何必要麵麵看透?你我既同在燕王身邊做事,便盡心輔佐燕王殿下成事即可。”

袁珙聞言,深深看了姚廣孝一眼,繼而歎道:“十年前,你我在嵩山寺初次見麵時,山人還能輕易看穿你的心思,可如今卻是越發看不透了。”

姚廣孝輕輕撚著佛珠,口中念念有詞,沒有再回答袁珙的疑問,倆人隨著帶路的山民走了許久,這才走出了這片綿延的山林,這是本地獵戶進山砍柴打獵的道路,也是昔日白蓮教眾轉運人員物資的通道,姚廣孝此番特別要求來此查看,一來是為了繪製本地輿圖,二來也是判斷白蓮教眾的組織度,能召集數萬人馬,忍受饑寒酷熱蟄伏在山中,並且轉進如風,想必不是一句輕飄飄的烏合之眾可以概括的。根據山民的描述,教眾之中不乏昔日在元軍、及江南各義軍中活躍的基層軍官,因此,當前的白蓮教,與其說是一個信奉佛法的宗教組織,不如說是一支打著佛家幌子的亂軍。但即使如此,朝廷平定白蓮教之亂也隻花了一月功夫,這其中還包括了征調大軍和籌備糧草的時間,足見朝廷官軍的實力之強悍。

根據朱棣的推測,他日若與朝廷開戰,北方的軍隊反倒不足為慮,先不說徐達的舊部不見得會全力與燕軍作戰,隻說北方實力最雄厚的秦晉兩王,一來距離燕地遙遠,道路不暢,二來又需分兵防範北元,自然無法全力來援,朱棣隻需守分一支精兵住北平大後方即可。真正的威脅,還是來自南方的朝廷精銳,這些兵馬訓練有素,且對朝廷忠心耿耿,一旦開戰,燕軍將要麵對的就是,忠於朝廷的數十萬精銳大軍,這無疑是一股無法抗衡的洪流。燕軍別

說南征京師,能在朝廷大軍的圍攻之下,守住北方已是極為困難之事。

因此,燕王迫切想要打探清楚,朝廷在南方的實力究竟到了何種程度,而此次白蓮教之亂,無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觀察機會,隻是姚廣孝與袁珙順著官軍平定白蓮教的路線一路走來,心中的憂慮卻與日俱增。

出了山路,袁珙憂心忡忡地輕歎道,“依山人之見,朝廷官軍的實力深不可測,看這白蓮教在山中的布置不可謂不嚴密,道路不可謂不險峻,教眾不可謂不團結,可依然被官軍一戰剿滅,是何緣故呢?”

姚廣孝默默接下了袁珙的後半句話,附聲道:“說明在官軍的絕對優勢麵前,再多的布置都是徒勞。”

袁珙歎了口氣,伸手指了指腳下這條寬闊的官道,正色道:“朝廷在江南設有衛所兩百多個,擁有百萬精銳之師,且領兵猛將如雲。你看,剛才山民告訴山人,這條官道正是為了剿滅白蓮教而臨時修建,寬八尺,綿延一百七十餘裏,可供軍馬戰車通行。這意味著在官軍背後,還有百萬民夫可供朝廷驅使,這才能在短短一月之內,建成如此恢弘的戰時工程。大師,你真的知道我們在麵對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