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朱棣本人卻似乎是心急如焚,在屋內來回踱步之後,說道:“本王有意向父皇上書,去往京師探望長兄。”
姚廣孝與袁珙異口同聲道:“不可!”
朱棣似乎被二人的反應嚇了一跳,狐疑地抬頭看向姚廣孝,姚廣孝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殿下萬萬不可衝動行事。此番,朱標倘若真的挺不過去,殿下無疑是儲君的絕佳人選。這一點,不僅我們看得清,一眾朝臣也看得清,朱元璋更看得清。此時,殿下若提出去看望朱標,倒顯得刻意了,反倒遭人猜忌,因此眼下更需要低調行事。”
說著,姚廣孝頓了一下,看了一眼朱棣的臉色,繼而開口道:“倘若朱標平安無事,皇上更會認為此時去看望朱標之人,皆是有意前來打探消息,覬覦儲君之位。因此無論朱標身體狀況如何,殿下都不可貿然前去看望。”
朱棣耐心地聽姚廣孝分析完畢,這才苦笑一聲道:“大師還是將事情想簡單了,據密報所言,朱標已然昏厥數日,偶爾清醒也是吐血不止,顯然是傷寒入骨,積勞成疾之象。可此時,朱元璋非但不召諸位皇子回京師,反倒頻繁召長兄的次子朱允炆入宮,你可知皇上此舉何意?”
姚廣孝臉色微微一變,其自然是聽過朱允炆其人的,說起來是朱標的次子,可朱標長子早夭,朱允炆便是朱標事實上的長子。據傳,朱允炆自幼聰慧過人,深得朱元璋寵愛,自幼便熟讀儒家經典,與其父朱標一樣性情寬厚,旁人都相信,假以時日,朱允炆會成為新一代儲君,接過朱標的位置,繼續統禦大明朝,以朱允炆的性情,想必也會是一位溫良的帝王。
但無論未來,朱允炆如何成長,都不是朱元璋此刻讓他接過儲君之位的理由。
要知道,眼下朱允炆滿打滿算不過十五歲,還從未接觸過政事,對一眾淮右老臣和百戰名將全無掌控能力,朱元璋若是讓他強行替代朱標,無疑會引發比儲君之位空缺,更為激烈的朝臣對抗。為了防止最壞的情況發生,朱棣才決心以身犯險,親自前去京師。朱棣相信自己的父皇,隻是被一時的悲痛衝昏了頭腦,隻要見到其他皇子出現在麵前,自然會意識到,儲君之位應當有更合適的人選。沒想到,姚廣孝在聽罷朱棣的分析之後,反倒更加堅定了阻止朱棣去往京師的決心。
姚廣孝勸諫道:“殿下,請三思啊。貧僧還是此言,若皇上有心另立儲君,那麼殿下自然不必去爭,這儲君之位毫無疑問是殿下的。若皇上堅定要以朱標一脈繼承皇位,殿下再如何去爭,也無法動搖皇上心意,反倒招來猜忌。”
朱棣氣急而笑,眼中隱然有幾分怒意,繼而道:“哦?照法師的意思,爭與不爭都是無用,本王反倒應當無動於衷了?”
姚廣孝正色道:“話雖難聽,但事實確是如此。所謂謀定而後動,眼下正是變數尚未完全浮出水麵的時候,因而越晚下場,對殿下越是有利。”
朱棣在原地沉思了許久,臉上的表情陰晴不定,有那麼一瞬間,袁珙甚至擔心朱棣會惱羞成怒,令人將姚廣孝亂棍打出。好在袁珙的擔心並沒有成為現實,隻見朱棣沉默了半晌,忽地暗自捏拳,歎息道:“如此,本王便聽大師此言,靜觀其變吧。”
袁珙這才微微鬆了口氣,卻見姚廣孝仍舊是神色平淡,仿佛方才這段足以決定大事成敗的對話,不過是一場茶餘飯後的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