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英雄遲暮(1 / 2)

阿劄失裏被姚廣孝的氣勢所震懾,半信半疑凝神望著姚廣孝,試探著問道:“敢問尊使,此事好在哪裏呢?”

姚廣孝回答道:“指揮使若是趁此機遇改換門庭,以燕王殿下的能力,朝廷給不了的,燕王殿下可以給,甚至給的比指揮使想要的還更多!更大的草場、更多的牛羊、以及更尊貴的封號,隻要指揮使願意投身燕王殿下的麾下,這些都是可以商議的。”

阿劄失裏眼角微動,目光炯炯、沉默半晌,繼而道:“如此豐厚的條件,代價又是什麼呢?尊使要在下投靠燕王,恐怕看中的是朵顏三衛的騎兵和馬場吧?如今還聽從北元指揮的蒙古部落中,沒有誰可以與燕王抗衡,敢問燕王需要朵顏三衛的軍力對抗誰呢?”

姚廣孝與阿劄失裏對視良久,嘴角泛起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又道:“指揮使是個聰明人。隻是有些事眼下不便明說,隻可意會。更何況,無論燕王的敵人是誰,對你們草原部落來說,為誰效忠會有何區別嗎?”

阿劄失裏坐直了身子,正色道:“自然是有區別!誰的出價更高,誰就是我等的效忠對象。”

姚廣孝抬起眼簾,直視著阿劄失裏的眼睛,問道:“指揮使此話的意思是?”

阿劄失裏一字一頓道:“隻要燕王能夠兌現他的承諾,在下的數萬精騎,便任憑燕王驅使!”

姚廣孝朗聲道:“好,就這樣一言為定!”

抵達大寧府之後,朱高熾在寧王府上小住了數日,姚廣孝便趁機在私下會見了大寧府的各級文武官員,與之建立了私交,有些事不便讓世子出麵,隻能由姚廣孝代為聯絡。

這幾日,朱權與朱高熾的交流似乎也十分順暢,倆人共乘一車,巡視了分屬於各部落的馬場,又檢閱了朵顏三衛的軍陣,幾乎是形影不離。據下人稱,倆人時常交談到深夜,暢談天下大勢,評價古往今來的英雄豪傑,並一致認為大明實屬得國最正、軍威最盛,大明開國之君英明神武,不輸於秦皇漢武。

聽完密談來報之後,姚廣孝心中微微鬆了口氣,此番出訪寧王,世子無疑是不辱使命。這一步邁出之後,無論對燕王還是世子而言,往後的路都會順利許多。

臨別之際,朱權親自將朱高熾送出城外,頗有依依惜別之意。這一番姿態,大寧府上下官員及蒙古頭人皆看在眼中,如此一來人人皆知曉,有燕王在背後相助,往後再不可輕視寧王。

洪武二十六年五月,姚廣孝跟隨朱高熾回到北平府,在向朱棣複命時,倆人不約而同的回道:“朵顏三衛,已盡在掌握之中。”

同月,在千裏之外的京師,一場積蓄已久的風暴終於降臨,錦衣衛指揮蔣瓛上書告發涼國公藍玉意欲謀反,引得朱元璋勃然大怒,藍玉當即被押入大牢,朝中百官頓時噤若寒蟬。

雖然眾人皆以為此岸疑點重重,涼國公縱使有諸多驕橫之舉,卻不至到謀反的地步,可看朱元璋的態度,似乎決心將此案辦成鐵案。

當月,獄中便用供詞傳出,稱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皆為藍玉同黨。一時間,天子親衛盡出,無數重臣一夜之間身敗名裂,京師上下人人自危。有自洪武初年便在朝中為官的老臣私下與人說,此番氣候,令人想到昔日徹查胡惟庸與李善長時的光景,但一眾老臣還是低估了此次清洗的殘酷。六月,隨著供詞的範圍不斷擴大,京師重臣及地方大員皆朝不保夕。七月,身為事件漩渦中心的藍玉被處以極刑,三族盡滅、家財被抄,其本人則被剝皮充草,屍身被架起裝入車馬之中,在未來數月之內巡編全國,是為震懾各地不軌之人。

而隨著藍玉案牽涉的範圍越來越大,朱元璋似乎已經陷入狂亂之中,對於牽連其中的官員一律處以斬刑、粗略算來,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不下萬人,幾乎將洪武初年以來朝廷積累的文武人才一掃而空。

而旁人皆看得清楚,這一切無疑是在為朱允炆能夠順利即位而鋪路,已經步入遲暮之年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江山能平穩地移交到朱允炆手中,不惜以雙手沾染舊臣的鮮血,為年少的儲君鋪出一條屍骨累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