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北方局勢(1 / 2)

對建文帝而言,北方局勢的惡化速度之快,無疑超出了他的預計,在朱棣拉起“奉天靖難”大旗之前,黃子澄和朱允炆曾做過的最壞的預測,也不過是朱棣公然對抗北平布政使,導致北平城大亂。卻不曾想,北平布政使竟被朱棣斬首,連同暗中向朝廷通報信息的燕王府長史葛誠也被斬於燕王叛軍陣前。僅僅一日,偌大的北平府便落於朱棣之手。

同年七月初,就在朱棣反叛的消息剛剛傳到京師之時,北平府周邊的通州、薊州、密雲、遵化等縣盡數歸附朱棣,這姚廣孝與袁珙多年以來的布局,在此刻正發揮巨大的作用,一夜之間,北平周邊各府縣文武官員紛紛改換門庭,皆聽從燕王號令,也就短短半月時間,燕軍不費一兵一卒,便掌握了縣城十餘座,節製兵馬總數超過十萬人。隨著北方的消息陸續傳到京師,朱允炆這才意識到,這些年來,他一直將權力博弈想得太過天真。這無疑是一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戰爭,朱允炆以為這場戰爭,是你來我往的棋盤對弈,卻沒想到,他的叔叔竟會選擇一把掀翻棋盤扣在自己腦袋上。

驚慌失措之下,朱允炆急召黃子澄、齊泰和徐輝祖入殿商議對策。

對於朱棣的驟然謀反,黃子澄也大感意外,一再表示朱棣此舉實在突然,不符合他對朱棣的認知,一旁的齊泰則暗自冷笑,認為今日之事本可避免,隻要在數月之前徑直對朱棣動手,其倉促之下,絕無可能像今日這般應對自如。黃子澄聞言反唇相譏,稱數月之前若打草驚蛇,則朱棣起兵的速度又會快上幾分,且周王湘王也會趁機響應,朝廷將更為被動。

朱允炆在殿上聽了許久,隻感到額間一陣刺痛,思前想後,他終於意識到問題的症結所在。無論此前幾位大臣如何渲染朱棣對朝廷的威脅,從始至終,包括黃子澄和自己在內,眾人都不曾相信,朱棣真的會起兵造反。

就在黃子澄和齊泰爭論不休之時,冷眼旁觀許久的徐輝祖大步上前,大聲打斷倆道:“兩位大人,不必再爭了!這朱棣謀反已成事實,此舉,無疑辜負了太祖皇帝對他的信任,這朱棣啊,不配再為大明宗室子弟!”

徐輝祖擲地有聲的定論,讓朱允炆的眼中恢複了幾分光亮,他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盯住徐輝祖道:“燕王起兵一事,魏國公可有良策啊?”

徐輝祖朗聲道:“燕王既已反叛,陛下自然應當發兵平叛。眼下燕王掌握之地,不過北平一隅,兵馬錢糧皆不足,何以對抗朝廷大軍?陛下隻需振臂一揮,召集天下精兵北上討伐,以天軍威勢,區區燕王豈能阻擋呢?不過以卵擊石罷了!”

一旁的齊泰連忙附和道:“魏國公所言極是!以實力對比來看,朱棣絕無可能與朝廷抗衡。朱棣以為,自己可以效仿七國之亂舊事,那便讓他看看,漢初七國的下場又是如何!”

朱允炆微微平複了心緒,滿意地點點頭,意識到局勢並沒有到失去控製的地步。

接著,朱允炆麵向三位重臣,耐心問道:“朕已決心武力平叛,昔日漢景帝平七國之亂,尚有周亞夫為兵馬大將軍,卻不知如今朝中哪位大將可做朕的周亞夫呢?”

齊泰思索片刻,高聲回道:“臣以為,長興侯耿炳文可擔此重任。”

朱允炆聞言一愣,臉上閃過一絲猶豫之色,耿炳文作為最早跟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老將,資曆在朝中的確無出其右,尤其是在朱元璋晚年,以藍玉案清洗了大批功臣宿將之後,能從洪武初年活到現在的老將,無一不是萬裏挑一的鎮國神器。但唯一的問題是,耿炳文年歲已六十有五,滿身傷病,若北伐途中有何閃失,於軍心而言也是沉重的打擊。

黃子澄見朱允炆多有遲疑,上前一步說道:“以朱棣的身份,尋常將領,恐怕不足以與之抗衡,唯有長興侯的資曆,可以壓過朱棣一頭,臣以為,以長興侯出戰恰是穩妥之舉。”

朱允炆眉頭皺了又皺,無可奈何道:“看來隻能委屈老將軍了。”

建文元年七月十六,整合了北平府周邊城池和兵馬的燕軍大舉北上,接連攻克了懷來、開平、居庸關,主持三地防務的正是北平鎮守兵都督宋忠,此時宋忠麾下的兩萬兵馬麵對燕王的十萬大軍反倒顯得勢單力薄,又需分散防守各險要之處,軍力更顯捉襟見肘。

同年七月十八,隨著北平府周邊最後堅持抵抗的懷來被燕軍攻克,親自率軍守城的宋忠也選擇飲劍自刎,最終以鮮血向大明朝印證了自己的忠誠。消息傳到燕軍大營時,朱棣並無特別的反應,倒是一旁的姚廣孝猶豫片刻,請求朱棣將宋忠屍骨予以厚葬,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宋忠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隻是各為其主罷了。就在懷來淪陷的同一天,朱允炆換上祭祀用的盛服前去太廟,向朱元璋祭告,即日起削去朱棣的宗室屬籍,將之廢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