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走馬上任(1 / 2)

九月,燕軍放棄河間、雄州等城,將兵力收縮至通州一線,一邊整頓軍馬,一邊加快對北平府各城池的消化和動員。同一時間,隨著南軍首戰慘敗的消息傳回京師,建文帝在震驚之下立即召來齊泰、黃子澄商議對策。

齊泰痛心疾首道:“長興侯肯定不宜再坐大將軍的位置。臣本以為,老將軍即使不能掃平朱棣,至少也能讓燕軍元氣大傷......可如今看來,前線還是需要一位擅長進攻的大將。”

黃子澄聞言上前一步,自信道:“陛下,臣有一人選:曹國公李景隆可擔此大任。”

聽到這個名字,朱允炆先是楞了一瞬,隨即想起他曾在削平周王時的鐵腕手段,於是讚許地點了點頭道:“曹國公頗有領兵之能,且手段狠厲,對朝廷忠心耿耿,朕以為可用。”

齊泰的心中卻浮現出幾分憂慮,李景隆雖身居高位,卻終究是缺少些征戰的曆練,此番讓他取代耿炳文前去對抗朱棣,真的可行嗎?

偏偏此時齊泰無法出言質疑此人選,畢竟耿炳文正是由他舉薦,眼下剛剛才經曆一場大敗,齊泰實在沒有底氣再去質疑黃子澄舉薦的人選,於是前線主帥的更替一事就這麼確定下來。

九月初,就在燕軍忙著整頓軍備之時,大明開國將帥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奔赴山東走馬上任、奔赴前線,一邊收攏滹沱河之戰的殘兵,一邊主持對燕軍的新一輪的征討。吸取滹沱河之戰的教訓,朝廷此番給予李景隆極大的兵權,李景隆當即從山東、山西、河南各地調來大批兵馬,決心在軍力上對燕軍形成碾壓之勢,以期畢其功於一役。

根據姚廣孝從多個途徑收集到的線報來看,李景隆此次集結的兵馬將不少於五十萬,這意味著大明半壁江山的軍力都將彙聚到在李景隆手中。

在燕王府召開的戰前會議上,朱棣聽過姚廣孝的彙報之後,徑直將目光轉向朱高熾,嚴厲地問道:“倘若南軍全力來攻,你可有信心守住城池啊?”

朱高熾緩緩站起身,與一旁的新任謀士顧成對視一眼,堅決地說道:“兒臣必不辱使命。人在,城池在!”

朱棣沉聲道:“好!本王正有意借北平堅城消耗南軍,因此本王會將全部主力調離北平,在南軍久攻城池不下,大軍疲弱之際再發起反擊。”

朱棣扭頭看向朱能和張玉,繼而道:“兩位將軍回去後便整肅兵馬,隨本王東征永平。”

朱能和張玉連忙跪拜在地,朗聲道:“馬革裹屍、不辱使命!”

早在九月初,在遼東的遼王朱植便派遣部分兵馬,出山海關襲擾燕軍,給朱棣的東北防線造成極大的壓力。幾日前,山海關以南的重鎮永平被遼軍攻陷,導致北平東側門戶洞開,遵化、薊縣等地暴露在遼軍的威脅之下。因此,南軍的視角來看,朱棣率領主力東征攻打永平的確是合乎常理的舉措。

九月十九日,燕軍大張旗鼓地東進,聲勢頗為浩大,當夜,李景隆便打探到燕軍動向,當即召集眾將討論進軍計劃。

李景隆興奮地說道:“燕賊主力正在前往攻打永平的路上,北平防衛空虛,此乃天賜良機!此時我大軍若趁機北上,直取北平,則燕賊後路不保,平定此亂指日可待!”

麵對李景隆的興奮,帳下諸將卻是麵麵相覷,他們幾乎是本能地感到不安,不敢相信燕王竟會犯如此拙劣的錯誤,居然放棄正麵集結的數十萬大軍而不顧,率主力離開北平,去攻打並沒有那麼緊要的永平,就彷佛是有意展露出破綻一般。可帳下諸將的身份皆與李景隆相距懸殊,更何況北上之前,皇帝親自將李景隆送出城外,並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因此眾將即使是心有不安,也無人敢於當麵提出。

九月二十五日,燕軍一部悄然出現在大寧府周邊,領兵之人赫然是朱棣本人,寧王朱權熱情地出城相迎,卻不成想,遭到麾下泰寧衛指揮使阿劄失裏所率精銳親兵的包圍,早已在暗中歸附燕王的朵顏三部趁勢公開宣布向燕王效忠,並裹挾著寧王及其家眷一同前往北平,大寧府則幾近淪為空城。

九月二十九日,燕軍主力抵達永平城外,擺開架勢開始攻城,看似聲勢浩大,實際進展卻十分緩慢,似乎隱隱暴露出燕軍在攻城拔寨實力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