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刺骨如刀(2 / 2)

李景隆眉頭一皺,盯著那員大將的臉回憶了許久,最後還是大將無奈道:“末將平安,是國公帳下先鋒大將軍。”

李景隆一愣,臉上的表情柔和了幾分,繼而道:“本公知道你,你是先帝養子吧?”

平安微微垂下頭道:“家父追隨先帝起兵,因戰功被受封濟寧衛指揮僉,後戰死沙場,先帝念末將孤苦伶仃,便將末將收為養子。皇恩浩蕩,末將時刻不敢忘。”

李景隆微微點頭道:“將軍的忠心,本公自然是知曉的。你與那朱棣不同,朱棣身為先帝嫡子,卻做出如此違逆之舉,實在是倒反天罡,罪不容誅。相比之下,你這個養子反倒顯得一片赤誠了。你方才說,燕軍進軍方略有古怪,是為何意?”

平安正色道:“北平作為燕王起家之地,無疑至關重要。可在此城防危急之際,燕軍卻仍在從容整頓軍備,緩緩進軍,似乎並不著急。末將以為,燕王似是另有圖謀。”

平安話音未落,李景隆忽地笑了起來,大手一揮道:“平安將軍老成持重自然是好,不過未免太謹慎了些。燕軍剛剛東征歸來,必然有所損失,麵對我數十萬大軍,自然要徐徐前進,這也是對我軍的重視。若朱棣真不顧一切來援,本公倒是要看低了朱棣一頭。何況,無論燕軍有沒有圖謀,這一戰都是遲早要打的,陛下和朝中諸公都在背後看著本公,本公豈可畏戰?”

平安麵露焦急之色,繼而道:“燕王擅使騎兵,平原地帶利於燕軍布陣,我軍是否先行調整陣型,往燕山、太行一線進逼為好?”

李景隆漫不經心道:“山地也不利於我軍展開,何況大敵當前改動布陣同樣是大忌,此事本公心中自然有數,將軍隻管在前線奮勇殺敵便是,這運籌帷幄,便交給本公來辦。”

平安見李景隆已經擺出送客的架勢,當下也不好再多言,隻能向李景隆拜別之後,憂心忡忡地離開了大帳。

建文元年十月二十一日,燕軍入鬆亭關,駐守此地的南軍暫避鋒芒後撤,兩軍並未爆發衝突,李景隆將大軍沿著白河布陣,吸取了滹沱河之戰的教訓,南軍此次在白河以北列陣,中軍大帳則設在鄭村壩。到十一月初,隨著天氣日漸寒冷,北平城下的南軍也不得不暫緩攻城,卻也未撤去包圍。戰場在此刻詭異地安靜下來,兩軍都在嚴寒之中謹慎地試探,若北平之戰是首輪交鋒,那麼此刻雙方都在等待彼此的後手。

十一月初五,燕軍一部忽然出現在白河以北,是燕軍大將張玉率領的數千蒙古精騎。來自朵顏三衛的精銳騎兵從清晨的薄霧之中驟然殺出,南軍前哨兵馬近一萬人被數千騎兵衝散,隨即向南潰敗而去。李景隆當即意識到,張玉既然已經出現在戰場上,那麼朱棣本人必然不會太遠。於是中軍大帳的軍令頓時如流水一般傳達,各營即刻整軍備戰,做好燕軍全師來犯的準備。就在所有人都信心滿滿地準備好迎戰燕王之時,先鋒大將平安率先意識到情況不妙。

張玉以數千精騎擊破一萬前哨兵馬的戰鬥引起了平安的警覺,燕軍的機動力量和戰鬥力皆遠勝官軍,仿佛天然是為進攻而生的。而此時官軍各營陣型鬆散,卻偏偏也同樣擺出進攻的架勢,在對麵的燕軍眼中無疑盡是破綻。

平安大喝一聲道:“不好,我軍恐有覆滅之虞!”

當即,召集本部兵馬向中軍大帳而去。但一切已經太遲了。緊隨張玉而來的,是十五萬齊裝滿員的精銳燕軍。兩軍在鄭村壩一帶激戰,南軍雖兵多將廣,但燕軍卻憑借騎兵的機動優勢,在南軍的核心地帶形成了局部兵力優勢,沿著白河一線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大敗。

當夜,見戰事不利,李景隆急令鄭村壩所有軍隊輕裝撤退。而撤退在無序的組織之下很快演變為大潰敗,數十萬人馬競相踩踏,不計其數的輜重全部留給了燕軍。所幸此時白河河麵已在寒冬凍結,南軍的潰敗雖然狼狽,卻未再出現滹沱河之戰一般溺亡無數的慘狀。但南軍此番撤退之倉促,甚至來不及通知北平城下的南軍。於是在白河大敗李景隆之後,燕王親率三萬輕騎連夜馳援北平,輕而易舉擊潰了北平城下的十萬南軍,再次獲取了大批糧草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