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故園風雨古板橋 一、不幸的“麻丫頭”(1 / 3)

��$��%嗚呼二歌兮夜欲半,鴉棲不穩庭槐斷!

——《七歌》之二

從繁華熱鬧的揚州坐船沿運河往北行約兩百裏,就來到了興化縣。這裏地處蘇北裏下河腹部,地勢低窪,四麵環水,交通不便,當時人口約十萬,堪稱窮鄉僻壤。板橋四十歲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興化縣城度過的。可以說,這裏是他的思想和藝術產生的搖籃。

相傳興化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為楚將昭陽食邑,故又名“楚水”“昭陽”。五代吳楊溥武義二年(920),由海陵析地置“招遠場”,旋改為興化縣,取興盛教化之意。南宋紹興元年(1131),抗金農民軍領袖、漁民出身的張榮、賈虎等四義士,從山東梁山一帶率義軍輾轉戰鬥至興化,在城東二十餘裏的得勝湖建立水寨,大破金兵,“得勝湖”由此得名。元末,封建政權日趨腐朽,蒙漢統治集團變本加厲地盤剝人民,泰州人張士誠領導農民、鹽民在興化起義。他挫敗了元軍進攻後,以高郵為都城,國號大周,據有蘇、杭等大片地區。後來,他逐漸蛻變為封建割據力量,遷都平江,稱吳王,還一度投降了元朝。元敗,張士誠與朱元璋火並,張士誠覆滅。

對張士誠其人、對他的得失成敗,本書不擬探究評價。在元末的種族歧視和階級壓迫的政策下,興化各階層人民出於民族和階級的仇恨,幾乎人人參加或同情這支反元起義軍。張士誠兵敗後,朱元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一方麵,支持過張士誠的人,必然對朱元璋政權抱著敵對或畏懼情緒;另一方麵,朱元璋也將興化視為張士誠的“老巢”,對興化人很不放心。於是,明廷在洪武年間施行移民政策:把興化土著居民遷到天津郊區,又將蘇州閶門一帶居民遷到興化。鄭板橋的祖先就是這時由蘇州遷到興化的。

興化東城外萬壽宮旁建有“書帶草堂鄭氏宗祠”,板橋這一支鄭氏的堂名為“書帶草堂”。板橋《和學使者於殿元枉贈之作》雲:“剪取吾家書帶草。”據《萊州府誌》,漢代經學家鄭玄在高密(今屬山東)讀書時,庭院的井邊長有一種草,葉子好像薤菜,很長且堅韌,鄭玄用之捆紮書籍。後來人們就稱這種草為“鄭公書帶草”。那麼,板橋究竟是否鄭玄後裔呢?有可能。因為東晉時,北方士族大量南渡,如齊梁文論家劉勰的先世就是由山東東莞來到京口(今鎮江)定居的。但是,我以為板橋所以雲“吾家書帶草”者,是因為舊詩詞中習見的“攀附風雅”。我的根據是:一、板橋《沁園春·恨》雲“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道情十首》雲“我先世元和公公”,儼然以唐白行簡《李娃傳》和元石君寶雜劇《曲江池》中主人公鄭元和的後世自居。又唐代詩人鄭穀以《鷓鴣》一詩出名,時人稱為“鄭鷓鴣”,板橋又曾用“鷓鴣”印,以鄭穀自況。“吾家書帶草”當同屬此例。二、史籍上沒有山東僑民流寓興化的記載。三、板橋較嚴肅的自敘材料《劉柳村冊子》《板橋自敘》中都沒有自己是鄭玄後裔的記載。如果確是鄭玄後裔,板橋是會揚揚得意地寫上一筆的。所以,我們不可據“剪取吾家書帶草”一句,孤文單證,就將板橋視為鄭玄後裔。

興化“書帶草堂”鄭氏始祖鄭重一,於明洪武年間居興化北城內之汪頭。家族繁衍,人世滄桑。後世有居城內的,大多是貧寒的知識分子和貧民;有居鄉間的,大多靠務農捕魚為生。“興化有三鄭氏,其一為‘鐵鄭’,其一為‘糖鄭’,其一為‘板橋鄭’。”[12]鄭燮所屬的東門城外古板橋一支,介於城鄉之間,生活是很清苦的。板橋《範縣署中寄舍弟墨》雲:“東門係之苗裔,泰半衣敗絮,啜麥粥,處於頹垣破壁中。”這是當時板橋一支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

板橋是鄭重一之第十四世孫。他曾祖名新萬,字長卿,是庠生。祖父名湜,字清之,是儒官。父名之本,字立庵,號夢陽,是廩生,品學兼優。生母汪夫人,繼母郝夫人。叔父名之標,字省庵,很愛板橋。叔父僅生一子,名鄭墨,字五橋,是庠生。板橋沒有同胞兄弟,隻有這個堂弟,彼此感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