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壯遊(1 / 3)

老夫三十載,燕南趙北,漲海蠻天。

——《滿庭芳·村居》

這一時期,板橋除往來於興化、揚州賣畫以外,還常常到外地去遊覽。從前,他受著生活的羈絆,在興化、揚州、真州轉來轉去,也轉不出這塊狹窄的天地。對此,他頗感苦悶和淒涼。雍正元年(1723),板橋三十一歲時,友人顧萬峰赴山東常使君幕,他寫了兩闋《賀新郎》送行。在詞中,除了勉勵好友酬報知己、為民勤職外,還表示了自己不安於裏的情懷。如其一的前半闋雲:

擲帽悲歌起,歎當年父母生我,懸弧射矢。半世銷沉兒女態,羈絆難逾鄉裏。健羨爾蕭然攬轡,首路春風冰凍釋,泊馬頭浩渺黃河水,望不盡,洶洶勢。

於是,從三十二歲到三十五歲,板橋遊曆了廬山、長安、洛陽、鄴城、烏江,然後在北京住了相當長一段日子,後來又客居通州。至於板橋為什麼要進行這一番漫遊,我以為理由有兩個:其一,為了打開仕途的通路。在封建社會想要當官,首先要獲得一定的社會聲望,最好有大人物幫忙遊揚。這樣再通過科舉,才能較順利地得到官位。板橋《送都轉運盧公》雲:“吹噓更不勞前輩,從此江南一梗頑”,說明他還是知道“吹噓”之妙的。後來他的入仕,也還是得到了慎郡王的幫助。其二,遊曆是他的一大癖好。《板橋自敘》雲:“板橋非閉戶讀書者,長遊於古鬆、荒寺、平沙、遠水、峭壁、墟墓之間。”這當然也與他從事藝術、師法造化有關。

雍正二年(1724)初秋,鄭板橋第一次遠足,目的地是江西廬山。行前寫七律《感懷》:

新霜昨夜落梧楸,班馬蕭蕭賦遠遊。

半世文章雞肋味,一燈風雨雁聲秋。

乘槎東海濤方壯,射虎南山氣更遒。

顏白衰親闕甘旨,為兒猶補舊羊裘。

這首詩三、四句脫胎於楊萬裏《曉過皂口嶺》:“半世功名一雞肋,平生道路九羊腸。”板橋用“文章”替換了“功名”,明顯是未入仕時所作。雞肋者,指科舉一途,進取不易,舍棄又不能。五、六句語氣突變,用“乘槎浮海”和“射虎南山”的故事,綴以“濤方壯”“氣更遒”六字來寄托自己對這兩種人物的羨慕和讚頌。末兩句是說自己沒有“甘旨”奉養白發衰親,反而連累她為自己補衣,以委婉深情作結。

廬山,在江西九江之南,飛峙長江邊,緊傍鄱陽湖。相傳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草廬為舍,故又名匡山,或匡廬。廬山多險絕勝景,瀑布更是名傳天下。其中仙人洞石鬆橫空,五老峰昂首天外,含鄱口勢吞滄海,大天池霞落雲飛,白鹿洞四山回合,玉淵潭驚波奔流,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之稱。蘇東坡曾寫詩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板橋來到這裏,對景揮毫,把蒼山、雲海、銀瀑、墨鬆盡收筆底。現存的板橋畫卷中,除《雙鬆圖》《甘菊穀泉圖》《南山鬆壽圖》等寥寥幾幅外,大多是蘭、竹、石。但是,我們就從這些僅存的圖卷中,也可以看出板橋對於山水畫的素養和功力。這當然得力於早年壯遊的“搜盡奇峰打腹稿”了。

廬山不僅奇岩綺麗,雲煙變幻,而且寺廟極盛。東漢明帝時,就是中國佛教中心之一,有三大名寺(西林、東林、大林),五大叢林(海會、秀峰、萬杉、棲賢、歸宗)。曆代釋道多前來叩拜。在這裏,板橋結識了無方上人。無方,江西人,後來北遊燕趙,曾在燕京西郊的甕山寺住錫。他的心胸異常寥廓淡泊,對任何世俗事務都無所掛牽。他的品德也很高潔,平常穿著補丁衣,說話充滿了禪機。“初識上人在西江,廬山細瀑鳴秋窗。”[33]板橋與無方上人是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的人間仙境相逢的。他們的交誼很深。板橋曾為他畫竹畫蘭,十年後,即乾隆元年(1736),板橋還寫過《贈甕山無方上人二首》《甕山示無方上人》《懷無方上人》等詩歌,寄托其懷念傾慕之情。當時,他們遇到一位筆帖式(掌理翻譯滿、漢文書的小官)保祿。保祿贈聯雲:“西江馬大士,南國鄭都官。”將無方比作馬祖禪師(唐僧道一),把板橋比作唐代都官郎中鄭穀。鄭穀是唐末詩人,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唐末詩僧齊己讚他為“高名喧省闥,雅頌出吾唐”。因為板橋與之同姓,又在清新通俗上有相似之處,所以,他對保祿的比喻很滿意,以後就刻了“鷓鴣”“都官”兩印,常加鈐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