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生命中有一段在軍旗下戰鬥的歲月(2)(2 / 2)

周冠五“退役”了,但是並沒有“退伍”,他還是一個兵,一個在鋼鐵戰線上奮戰不止的稱職的老兵。

4.魏巍用戰士的忠誠證明:血比火紅

魏巍是個軍人嗎?很多人都隻記得他是個著名的作家,卻不知道他也是個老兵,而且直到現在還生活在這塊鐵打的營盤裏。不過,他已經離休了。

往昔的歲月是火熱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7歲的魏巍到山西前線參加了八路軍,後來到了延安。他曾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赴晉察冀邊區,長期在部隊做宣傳工作,直到建國以後。他是從戰鬥生活中成長起來的一位部隊作家。戰爭年代他隨部隊轉戰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華北戰場,利用行軍作戰的間隙,創作了不少詩歌。1950年以後,他三次赴朝鮮前線,1965年又到了越南戰場,寫出了飽含深情、真情的戰地文藝通訊。魏巍的足跡留在軍營裏的許多地方,他以熾熱而深沉的感情歌頌人民軍隊,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時代氣息。

給人的印象,魏巍似乎不大講話,是一個沉默多於呐喊、內向多於表露的人。但是,他的作品給大家留下了最堅強、最鏗鏘的語言。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這樣。

《東方》是這樣。

《地球的紅飄帶》也是這樣。

魏巍走在行軍的隊伍中。戰鬥的熱情最可貴,魏巍具有這樣的熱情,他才發現了戰士們這樣的熱情。他把自己火一般的革命熱情獻給了革命戰爭,獻給了祖國,他才寫出了噴火閃光的作品。

魏巍的作品是這樣寫出來的——

他說:你要了解我們戰士的氣質、思想、感情,就得使你沉入到他們的情緒中去。

怎麼沉入進去呢?

在朝鮮戰場上,戰鬥最緊張的一天,他到了某團指揮所的小房子裏,和指揮員們一起圍著一張朝鮮的小圓炕桌看地圖,桌上點著一支蠟燭,飛機在外麵不斷嗡嗡著。突然,嗵嗵兩聲巨響,蠟燭忽地跳到地上熄滅了,蒙在窗上的雨布也震落下來。照明彈的亮光像滿月一樣照在窗上。正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這樣的生活,使魏巍的腦海裏孕育出了《誰是最可愛的人》、《戰士和祖國》、《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擠垮它》等飽含深情和詩意的、以強大思想藝術力量感染教育激勵了幾代人的優秀作品。

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戰場上,他作為子弟兵的一員,戰鬥了4年多。他和冀中軍民在一起,同擔過敵人突然掃蕩的風險,共享過戰鬥勝利的喜悅。一次,他隨隊伍攻打日寇據點,敵人縮在炮樓裏不出來,隻是“嘎嘎”地打機槍。戰士們被壓在炮樓周圍的房子裏上不去。有個戰士提著手榴彈剛衝出去,就被敵人的機槍打中,犧牲了。魏巍憤怒得眼裏冒火,他望著噴著火舌的槍眼,猛然想起一位戰鬥英雄給他講過,炮樓像個大煙筒,隻要靠近下麵一點火,就會呼呼往裏抽煙。他和大家立即抱來柴禾堆到炮樓底下,點著了。頃刻間,大火彌漫,煙夾著火,打著卷兒往敵人的炮樓裏鑽,燒得敵人“吱畦”亂叫,一個個往下跳,結果都摔成了血糊餅。正是這片燃燒著的土地,這種燃燒著的愛憎,這樣燃燒著的生活,使魏巍的腦海裏萌生了長篇小說《東方》的第一瓣小芽兒。

在長征路上,他沿著當年紅軍走過的地方參觀、訪問、調查。一次,他到四川天全縣老場區的一個山村,去參觀1934年紅四方麵軍野戰醫院曾經駐紮過的地方。由於山路崎嶇,又剛剛下過雨,泥濘路滑,他不慎滑倒,右小腿當即骨折。他到當地醫院纏上繃帶,用雙臂拄著拐杖走路。正是這樣艱難的裏程,這樣苦中帶樂的經曆,這樣讓人永生永世也忘不掉的生活,使魏巍寫出了反映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