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生命中有一段在軍旗下戰鬥的歲月(3)(1 / 2)

魏巍是個戰士,是個從戰地上走出來,又不斷地回到戰地上去的作家。火熱的戰地生活使他產生了簡直按捺不住自己感情的激動,革命熱情點燃了他胸中壯麗的火花。他告訴人們:必須有。顆火熱的心才能產生火熱的文章。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通訊發表後,在朝鮮戰場上升起的那顆五角星是令人難忘的,也是耐人尋味的。

這是誌願軍某師政委從戰火中撿來的一個非常親切的小故事。

大約是1951年4月下旬的一個拂曉,五次戰役打響,了,師政委到前沿陣地去看部隊,正好遇上挖防空洞的戰士們在休息,大家一堆一夥地席地而坐,讀著《人民日報》,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登在上麵。戰士們看得非常專注。繼續挖防空洞的哨音響了,大家都去幹活,報紙散了一地。政委把報紙一一撿起。非常有意思,他發現幾乎每張報紙上這篇通訊的題目上端都畫了一個很大的五角星。真怪,為什麼不畫別的,卻不約而同地都畫一個五角星?這五角星是軍旗上的還是國旗上的?師政委思付著……

噢,終於明白了,身居異國前線的戰士對祖國以及國土上的營房有一種特殊的思念和情感,現在,祖國的親人吧在異國的兒女們稱為“最可愛的人”,這種信任更強化了戰士的思鄉之情。五角星是他們的寄托,也是他們的動力,她既是國旗上那顆星,又是軍旗上那顆星。

如今,魏巍雖然已經離休,但是,他身上的軍裝沒有褪色,心頭的紅旗永遠鮮紅。在他身上,軍隊沒有失去驕傲,祖國沒有失去尊嚴。他還是個戰士,挺胸甩臂地走在隊伍裏。正像他在一首詩裏所說:“我們怎樣來還要怎樣向前走去,這就是我今天的幾行心意。同誌啊,看前麵又是好花滿山,我才寫給同誌啊也寫給自己……”

魏巍還是魏巍,他用戰士的忠誠證明:血比火紅。

……

生命中有一段當兵曆史的人還有誰?

一個縱隊不止,一個兵團還要多。

在中國,軍營裏的兵足穿著軍裝的老百姓,軍營之外的不少老百姓是脫下軍裝的軍人。

當兵的日子是短暫的,當兵的日子也是漫長的;

當兵的日子裏連呼出來的熱氣都帶著火藥硝煙味,當兵的日子裏唱出的軍歌卻是清亮而悠揚的;

當兵的日子是臂彎裏纏著滲血的繃帶走出來的,當兵的日子經曆了最驚心動魄的壯麗裏程。

啊,在人生的史冊裏,記載著這樣一段當兵的曆史,生活顯得有血、有肉、有骨、有筋,個人覺得充實,一家感到榮光,連你住的一條街也能生輝。有了這段當兵的曆史,以後在人生路上遇到多少“雪山”,你都能用大頭鞋把它踩扁;因為你曾經在雪山頂上站過崗,經得住生活中哪怕是40攝氏度的考驗;人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周折,甚至磨難,即使發生“雪崩”你也會走上坦途……

穿軍裝的生活是特殊的經曆,當兵的歲月無比珍貴,今天,你雖然已經脫下了軍裝,人們仍然能從你的氣質、風格、言行判斷出你曾經有過一段當兵的曆史。

看,一個縱隊,一個兵團,浩浩蕩蕩的曾經當過兵的人又組成整齊的方隊,行進在廣闊的原野,他們盡情地發揮,盡情地歌唱,祖國的土地處處是他們大有作為的戰場。

那不是吳運鐸嗎?他不再搞兵工廠了,也不再製造榴彈炮了,可是戰爭留在他身上永久性的“紀念”還在:一隻手沒有了,一隻眼睛瞎了。他仍然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把一切獻給黨》的續篇,他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他為殘疾人能得到應有的地位而四處奔忙。近年來,他在全國各地作了數百場報告,給下一代講父輩的艱難,講作為接班人肩上應負的重擔。孩子們的心火被這位不屈的老人用熱情點燃,他們不僅看到了希望,而且得到了走向希望的力量。他畢竟是70多歲的老人了,身體也很虛弱,戰爭留下的傷疤常常折磨得他不得安寧。他住院了,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四周是白牆的病房裏。但是,吳老並不寂寞,每天都有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來把他探望。一個把畢生獻給黨的人,人民不會讓他寂寞的。

那不是李藍丁嗎?她的穿著那麼簡樸,身體那麼瘦小,肩上挎著綠色軍用挎包,挎包帶上拴著一張月票。汽車站上人太多了,她不去擠,而是讓別人先上車,自己最後一個上去。她是去全國婦聯上班,還是到人民大會堂去參加什麼重要會議?她從來都是這樣,一張月票可以保證她走遍北京全城。她不坐小車,除非萬不得已,她是絕對不會勞駕車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