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我 心 震 蕩…… 1 西海固,從此消失“苦瘠甲天下”(2 / 3)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自古都說西海固缺水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80毫米”,西海固的一些誌書上這麼說,寧夏人訴說過去時也都這麼說。可那天——2019年7月21日,我們從西海固的西吉縣前往同心縣的前夜,一整宿下著傾盆大雨。第二天到達同心縣時,縣長丁煒興奮地告訴我:這一天裏,他們縣境區域內降水量達到了168毫米。

“這不快等於過去你們這兒一年的降水量嗎?!”我萬分驚訝。

丁縣長樂嗬嗬地連連點頭:“是啊,這些年降水量一年比一年多了!”

“生態環境真的好到這個程度?”我半信半疑地問。

丁縣長重重地點頭:“那是肯定的。”

這個變化是老天說了算的,誰也作不了假,我心裏說。當地人似乎也用微笑向我展示他們的自豪。

一路考察和“走馬觀花”獲得無數驚詫之餘,我自然惦記著此次寧夏行的主要目的和任務:考察這裏的脫貧工作,實地采訪已經脫貧的貧困戶。

“他們的生活和日子是否真的還能過得去?”這份牽掛如石頭般一直壓在我心頭,期待釋放,期待求證。

走訪的第一戶人家,是在鄉下采訪完原州區負責抓脫貧工作的一位幹部之後,我突然提出“要到附近的脫貧戶家去看看”時,當地幹部臨時帶我去的。我們到了一戶名叫王蓬耀的老漢家。

王蓬耀家是2014年被核定的貧困戶,當時全家5口人,除了王蓬耀夫婦外,還有1個兒子、2個女兒。這戶人家的貧困是因3個孩子讀書負擔重造成的。

王家在距村委會兩三百米遠的一個土坡上。走過一片玉米地,便看到了王蓬耀家:院子外有幾棵杏樹,顯得十分喜慶;緊挨院牆外的是牛棚,裏麵有三頭牛和七八隻羊;院子內的空間很大,而且特別幹淨整潔;房子是翻新的,主人說這是享受了政府危房改造的25000元扶貧補貼所建成的新居。

“3個孩子現在已經長大,他們讀完中學後都到外麵去打工了,隻剩下我們老兩口在家務農……”王蓬耀正好60歲,看上去身體健康,他說家裏種了二十幾畝青貯玉米做牛飼料。

“一年能下一頭小牛崽,能賣七八千元。現在基本上一年可以賣一頭了。再過兩年,一年就能賣兩頭、三頭……加上孩子打工寄回些錢,生活肯定不用愁了,一年下來還有萬把元積餘。比起過去,我已經心滿意足!”王蓬耀說到這裏,嘴巴張得大大地笑了。

站在王蓬耀家寬敞的院子裏,舉目環視四周青枝綠葉、鳥語花香的環境,我不由得深深地呼吸了幾下,感歎道:“這裏比我在北京住的地方好多了!就是我老家蘇州也難比嗬!”

“真的啊?”王蓬耀的眼睛一下睜得大大的,漲紅著臉向我求證。我認真地告訴他:“論空氣和環境,還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這樣!”

“哈哈……”王蓬耀立馬開心地大笑起來,能感覺到他的笑是從心窩裏冒出來的。

走過王蓬耀家百十米,我們到了另一家“貧困戶”古成忠的院子。

顯然,古成忠的家要比王蓬耀家顯得更加氣派和富裕,除了院子更大、更寬敞外,古家牛棚裏的牛要比王家多,共8頭,而且是清一色的安格斯牛。

62歲的古成忠告訴我,2014年核準他家為“貧困戶”時,家裏上有兩位老人,下有兩兒兩女,加他們夫婦倆,八口之家,養一頭耕地的牛,靠貸款種60畝地。他說:“一年辛苦下來,還掉貸款基本上隻夠全家人的肚子填個半飽,日子非常難熬……”提起往事,古成忠雙眼湧出淚水,“我的父母都是含著一輩子苦水離開這個世界的。如果他們能再熬上兩三年就完全不是那個樣了!”

固原市原州區油用牡丹生產基地

政府扶貧政策下來後,古成忠依靠政府的貼息貸款,買進3頭安格斯牛,又勤勞種植了60畝青貯玉米做飼料,圈牛從3頭變成了8頭,而且孩子們也都能打工賺錢了。“現在光靠養牛一年也能賺它個兩三萬元!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想吃好一點就吃好一點……”

古成忠與妻子的臉色告訴我:這一戶農民家庭已經不再貧困,而且日子過得相當豐盈。

“一戶人家如果有七八頭牛,那他家的年收入應該可以穩定在3萬元以上。”一旁站著的村幹部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