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任大任,斯於大任!中國數億百姓的扶貧與脫貧重任,落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誰人能將此大任自覺地扛在肩上並努力實現奮鬥的目標?
習近平也!曆史走到今天,已經作了最響亮而有力的回答。2020年完成全國脫貧任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也是在他任黨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崗位上實現的,難道這還不足以讓我們認識“大任”之意嗎?
如古人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中國扶貧、脫貧的偉大戰役,可謂“天降於”習近平及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身上。這是曆史的選擇,也是中華民族現實之大幸。
1997年的寧夏人,其實還沒有幾個人真正熟悉和了解他們的“親家”習近平,隻知道他是福建省委副書記和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而且非常年輕(時年44歲)。其實,絕大多數寧夏人還不知道習近平在出任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8年前,就在福建寧德地區任地委書記。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年輕的習近平同誌就在寧德這一閩東貧困地區摸索出了一整套“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扶貧、脫貧經驗。老革命家、福建省委原書記項南同誌這樣評價習近平與他“一班人”在那段時間的工作:他“一掃時下那種說大話、說空話、說套話的弊病”,“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後的作用”。(見習近平《擺脫貧困·序》第1頁)
“寧夏和福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有著明顯的不同,彼此協作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雙方可在‘優勢互補、互利互惠、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原則指導下,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為中心,以解決貧困地區群眾溫飽為重要任務,廣泛深入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協作,促進閩寧雙方共同發展。”習近平在4月16日上午代表福建方發表的講話,讓寧夏方麵宛如習習春風拂麵,因為習近平宣布,今後3年中,福建方麵決定每年從財政上拿出1500萬元用於雙方議定的扶貧協作項目,並準備動員更多的國有、鄉鎮、“三資”、民營企業的企業家到寧夏投資辦廠。“通過廣泛開展經貿協作、培植扶貧支柱產業、擴大勞務輸出、加強資源和山地綜合開發、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和加強幹部交流、人才培訓等多種途徑,促進寧夏貧困地區盡快脫貧,推動閩寧兩省區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老實說,當時習近平書記的這些話,對我們寧夏人來說,感覺特別新鮮,因為我們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雖然到1997年時也已經有快20年的改革開放時間,但畢竟寧夏的步子邁得很慢,特別是在扶貧、脫貧上到底怎麼搞,如何運用經濟杠杆及社會綜合功能方麵,幾乎是一張白紙。所以習近平書記的話,我們聽了既新鮮又好奇,確實如涓涓清泉湧入心田……”寧夏扶貧辦的老同誌這樣對我說。
“心裏話?”我笑著追問。
“絕對心裏話。”寧夏的同誌認真了,大聲回答,“你不知道,習近平同誌當時的講話還有一段真的特別像春風一樣,吹到了我們寧夏人的心坎上……他在這次聯席會上說: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決心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精神,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氣概,同寧夏各族人民一起全力以赴、紮實有效地做好對口扶貧協作工作,為實現我們黨向全世界作出的本世紀末在全國消除絕對貧困的莊嚴承諾,為21世紀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強者之林,做出無愧於曆史的突出貢獻!朋友,這可是20多年前習近平同誌講的話嗬!這些話現在聽起來,依然能叫人熱血沸騰!因為當時全國對口扶貧剛剛開始,大夥對能不能真正讓像寧夏西海固地區那些近似赤貧的百姓擺脫貧困,心底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懷疑,甚至不那麼有信心。這是當時的一個比較正常的心態,像我們寧夏特別是西海固一帶,關於扶貧工作也不是九幾年才開始有的,幾乎從新中國成立後就一直在喊,一直在做,但就是收效不是很大,百姓的生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貧困仍然非常嚴重。這回閩寧兩省區對口扶貧就行了?我們也在看,也在觀望。但習近平同誌的話確實讓我們振奮!尤其他的那句要用‘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氣概和堅強決心,來幫助我們寧夏脫貧,這種信心,這種氣概,這種絕對不是應付而是必須說到做到、做到徹底、做不好決不收兵的意誌和真誠,能不感動和激勵我們寧夏人嗎?所以當時我們寧夏有個說法,說福建的親人來了,我們寧夏這個春天比以往溫暖了許多。我感覺就是這樣,是福建人,是習近平同誌,他們用真誠的心溫暖了我們……”
心,是這個世界上最敏感的器官,它能辨別這個世界所有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心之偉大所在,而它也能最真切地感受到溫暖與冰涼。
習近平同誌和福建人的真情深深地打動和溫暖了寧夏和寧夏人民。
1997年的那個春天,寧夏大地確實處處沐浴春風,一片暖意,格外明媚。六盤山與賀蘭山的積雪,似乎也比往年早了些時間融化,嫩嫩的青綠在4月的日子裏,早早探出小腦袋在等待遠方的貴客到來,等待一片如春的光芒普照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