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古長城的殘垣一般,千年封凍的雪山和荒原,如果不是春光長照,不是雨潤水浸,它是難以敞開酥軟的胸懷的。扶貧之路,在西北、在寧夏、在西海固的艱難與艱巨也是如此。
寧夏人早已在等待雪融後的春暖,也在等待扶貧和推進經濟發展、改變舊貌的曆史性變革。
這個時候,一個身材高大、敦實穩健、意氣風發的人,帶著親切和關切向寧夏人走來,走到了他們中間……
他就是習近平,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寧夏人說的親人。
1997年4月16—17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結束後,正值當地群眾過古爾邦節,一份濃濃的節日氣氛讓福建親人們也頓然感到“塞北江南”與黃土高原的獨特韻味。在簽訂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紀要及五項具體事項》後的次日,自治區領導白立忱、馬啟智、周生賢陪同賀國強、習近平一行開始了從北到南的深入貧困地區的考察訪問……
寧夏的貧困到底什麼樣?到底以怎樣的方式來幫助寧夏的貧困百姓解決溫飽問題直至擺脫貧困?落後地區的扶貧、脫貧如何走出一條與以往不一樣的路子?這是習近平沒有掛在嘴邊,卻早已在思考的問題。於是,他一路走,走得非常仔細,腳步時不時地在田埂和山崗上停下,時不時地蹲下身子撫摸一把板結的黃土和開裂的水窖,時不時地低頭彎腰,走進農戶家掀開鍋蓋,拍一下炕上那些薄薄的舊被……
“我隨習書記一路走了五六天時間,從北到南,他對每一個地方都走得很認真、很深入,而且不時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建議。”當年習近平第一次到寧夏考察訪問期間林月嬋全程陪同,她對1997年那個春天的“寧夏行”的每個細節都記得十分清晰。她說:“兩地的第二次協作會議正式會期是兩天,但寧夏方麵考慮到盡可能地讓我們福建的領導們多了解一些寧夏的情況,所以在16—17日每天利用半天時間在銀川和周邊參觀考察。16日下午,我們隨賀國強省長和習近平副書記一起到了銀川的南關清真大寺,與群眾座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特點和習慣等;17日下午,習近平書記提議,希望我帶他到附近扶貧做得好的點上去看一看,看一看我們福建對口扶貧能不能找出些符合寧夏特點的好做法。習近平書記專門說了,這回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我們的工作一定要做到有實效。他這話是在16日晚跟我講的,所以當晚我就趕緊跟在寧夏的我們福建省援助寧夏建設的掛職幹部聯係,馬上我們的同誌就告訴我說:鎮北堡的華西村非常成功,這是個‘吊莊’式移民點,他們在江蘇華西村的幫助下,一兩年時間就搞得非常成功。我向近平書記彙報後,他興致勃勃地說,就到那裏去看看。這樣,17日下午,我們就隨習書記到了鎮北堡華西村參觀考察……”
銀川市華西村1997年麵貌
這日下午,習近平專程來到銀川郊外賀蘭山下的鎮北堡華西村。退伍軍人秋萬全是在前一年擔任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好奇地問秋萬全,你們是與江蘇華西村對口協作建設的村莊?連名字都叫“華西村”了?
那時的秋萬全剛過30歲,年輕有朝氣,身上有股軍人氣魄,他挺著身板向習近平報告:“我們這個華西村是1996年初由江蘇那個華西村與我們寧夏商定合作創辦的一個‘吊莊’移民項目,現在全村的600多個村民都是從南部的西海固一帶自願搬遷過來的貧困山區農民。當時原則上要求的條件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在35歲以下,每個人都由江蘇華西村補助300元安家費,用於建房子。江蘇華西村還負責為村上建公共設施等。正是鑒於吳仁寶和江蘇華西村的情誼,我們自治區就決定將這個‘吊莊’移民村叫寧夏‘華西村’,而且直接隸屬原自治區農建委領導。”秋萬全說:“移民們剛到這兒也有些不習慣,因為這邊冬、春、秋三季中隔三岔五就黃沙蔽日、昏天黑地地刮大風,跟南部山區的氣候不一樣。一到春季,遍地浮出白色鹽堿,道路返潮泥濘難走,生活和農耕十分艱難。當時全村僅有的兩輛手扶拖拉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可以說日子有些難過。但村支部和村委會班子在江蘇華西村和吳仁寶的幫助下,在原自治區農建委專家們的指導下,掀起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秋萬全繼續報告:“我和村裏的幹部鼓勵村民們說:困難是暫時的,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後來我們先從修路、植樹、挖渠開始,一步步地朝著建設一個新農村和美麗家園的方向努力。因為這裏到處是鹽堿地,改良土壤是生存的第一步,所以我們發動全村村民硬是用一個月時間,挖了深3米、長1000米的排堿溝,一畝一畝地刨出了可以種農作物的新土地……現在雖然才一年多時間,但全村村民已經不怕在這裏待不下去了,因為已經有人成功地在新土地上種出了枸杞等作物,從山東引進的良種豬還有本地的灘羊等也都有了收獲。現在全村人生活穩定,人心穩定,村建設發展穩定。”習近平聽了秋萬全的彙報,頻頻點頭。林月嬋等福建人又饒有興致地問秋萬全:“你自己怎麼從貧困走出來的呀?”秋萬全笑了,說:“我可能是當過兵的原因,看過外麵的世界,腦子活泛點唄!1989年從部隊複員後,一開始我在老家過的日子也非常艱難,所以去年年初聽說自治區要搞‘吊莊’移民,就報名了,帶著妻子和兒女來到這個地方。當時來的時候大家基本上都是‘兩手空空,一窮二白’。”秋萬全說自己雖然是村支書,但也是個十足的貧困戶家庭。“我們老家是山區,第一次到這裏一看,原來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我就很激動,心想:這裏可比我老家好幾百倍!肯定能帶領一家人致富。所以我暗暗下定決心幹了……”秋萬全說,最先開始他帶著年輕的妻子幫人打土坯、抱石頭,以打工為生。後來積攢了1000元錢,就利用這點錢買回了8頭小豬,精心喂養,當年收入增加了3000元,後來又賺到了8000元。之後又利用這點錢學習汽車修理技術,購買了工具,辦起了汽車修理廠。修理廠賺了更多的錢,就又帶領身邊一些有建築施工技能的鄉親們組建了一個建工隊,到銀川市區和周邊承攬建築工程,這一幹就發啦!“要想村裏富,村支書就得學會比別人早富、快富的本領才行啊!”秋萬全自豪地說,現在他的精力集中在帶領全村人都富起來的工作上,要把這裏建設成“塞外華西”!
“好!期待你們盡早成為真正的‘塞外華西’!”習近平同誌道。
“這個‘吊莊’移民和‘塞外華西’,我能非常直接地感覺到它給習近平書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參觀完鎮北堡華西村後回程的車上,他就對我和車上的寧夏領導同誌說:‘既然吳仁寶的華西村在這裏搞成了一個很好的‘吊莊’扶貧村莊,那我們福建省跟你們寧夏也搞個‘吊莊’村,將來可能成為‘吊莊’鎮,不是很有意義嘛!’”林月嬋說,“當時習近平的建議和想法我們都覺得好,寧夏的同誌更積極,說:‘習書記,你這個提議太好了!我們銀川郊區還有廣闊的沙漠地,如果選塊空地,搬遷幾千人來建設個新村莊、新鄉鎮肯定沒問題。’習書記聽了很高興,又說:‘這個新村莊最好要離水源近一點,這樣能夠解決用水問題。’寧夏的同誌一聽馬上向他報告:‘有!這樣的地方有。像銀川西南部的玉泉營一帶就離黃河不遠,十來裏路,那個地方有廣闊的空置地。’習近平一聽連連點頭,並指示我再與寧夏的同誌深入細致地研究一下他提議的方案。後來我就迅速與自治區和銀川市等單位的同誌找來地圖和相關資料,最後交給習書記,請他選定地點。習近平書記很快同意和批準了福建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玉泉營共建一個‘吊莊’移民扶貧工程的方案,而他的這一決定,也為日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甚至整個中國西部地區的扶貧、脫貧攻堅提供了一個樣本……”
林月嬋在回憶這一情節時異常激動,令我有些擔心她的身體。然而她艱難地朝我擺擺手,顫顫巍巍但又像是在高喊:“這個……這、這個……完……全是、是……近平、近平……書記當、當……當年……提議的事,完、完全是……是在……他、他親自……主、主張……和確定、確定的……方案下……實現的這件事……”
“林主任您放心,我知道,我知道。閩寧鎮那個地方我已經去過一次了,太成功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模式了,它應該是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範例,對全世界不發達國家擺脫貧困都是一個樣本!”
“對!對!對!”我突然發現這回林月嬋說這句話時沒有斷斷續續,而是一口氣說出的。
“19年後的2016年7月,習總書記再次到當年他圈定的閩寧鎮時,他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我都記著了!總書記說:‘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對!對對……那時我雖然已經患病了……但、但總書記還是邀請……我一起去了……閩、閩寧鎮……”林月嬋說到此處,眼眶中落下兩行淚水。
這是一件令她特別激動的事,也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0多年中極其出彩的一個點。我知道閩寧鎮從無到有,從有到輝煌,滲透著習近平總書記20餘年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關注與心血,也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示範與典型,是閃耀著習近平扶貧情懷與中國扶貧思想光芒的一個地方,它當然也是林月嬋20餘年心係寧夏的一個最讓她牽掛的寶貝疙瘩。
“我……一閉眼就……就會想起它……一想起它就……就……”林月嬋說不出後麵的話。
“我知道您要說什麼……”我趕緊告訴她,一定會按照總書記的要求,認真把閩寧鎮的事在這部書中寫下重要篇章並把閩寧鎮的經驗好好總結。林月嬋的情緒這才稍稍平靜了下來。
於是我們的思緒才又開始回到1997年春天習近平自銀川“南下”的路線——
4月18日一早,在自治區領導陪同下,賀國強、習近平等福建代表團一行人從銀川出發,到南部貧困地區考察。
第一站是同心縣。
從銀川到同心縣,現在有高速公路,大約需要3個小時,而1997年時需要花4個多小時。根據主人的安排,福建代表團要考察走訪當地兩個點:一是縣城旁的河西鎮,同樣是一個落成不久的“吊莊”移民點;另一個是喊叫水鄉的幾戶貧困家庭。
“這裏為什麼叫‘河西’?”
“因為我們在清水河的西邊……”
“噢——那清水河的河水是不是長年累月都不斷水呢?”
“也不是,不過在我們這兒它可就是大水源了!”
“‘吊莊’之前這裏的當地百姓多不多?”
“很少,隻有幾個農場……”
習近平對河西鎮的“吊莊”移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原來寧夏不像福建,這裏有許多平原——其實是鹽堿沙地——但很少有人,如果這些地方解決了土壤問題,就是移民的好去處。好比福建沿海地區,如果填海成功,就是新的良田,新的城鄉……
深入調研,細心觀察,從實際出發,抓住當地優勢,開拓思路,尋求改變舊麵貌,闖出一條貧困地區的發展之路,這是習近平在福建寧德的從政之道。也正是這樣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他後來的領導包括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內的中國扶貧與打贏全國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思想。
一路隨習近平走訪的林月嬋說,她注意到,習近平同誌第一次到寧夏考察時,每到一地,一是看,二是問,三是默默地思考。“這是他的一貫作風,當年在寧德抓改變貧困、發展當地經濟時就是這個樣……”林月嬋說。
呂居永,1983年至1988年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後習近平接任他擔任寧德地委書記。90多歲高齡的呂老在接受采訪時對當年習近平接任他工作時的情形記得十分清楚。
他說,習書記一到寧德,就下到基層搞調研,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跑遍了閩東9個縣,並很快根據自己的這個調研,總結出寧德的三個特點、三個弱點、三大優勢。這三個特點是:革命老區,9個縣都是重點的革命老區;少數民族佘族聚集區,全國的佘族集中在福建,福建的佘族集中在閩東;貧困地區,寧德是全省最貧困的地區,也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所以被稱為“老、少、邊、島、窮”,占全了。寧德還有三大弱點。第一個弱點是交通閉塞,那時福州到寧德隻有一條福安公路,全程要走4個小時,寧德內部的交通條件更差;第二個弱點是沒煤少電,當時寧德隻有一個小型水電站,沒有水庫,隻能靠河流發電,豐水期有電,枯水期就沒電,發電基本靠天;第三個弱點是群眾思想觀念陳舊,大多數人認為種田是為了吃飽肚子,養豬是為了過年,養雞是為了買油鹽,小農經濟思想嚴重。但習書記也總結出了寧德的三大優勢:第一個是政治優勢,革命老區,有光榮傳統;第二個是山海資源優勢;第三個是寧德勞動人民的淳樸風氣和艱苦奮鬥精神,形成了一種人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