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是詩,是情,更是金子(2 / 3)

有位哲人說過,人生的軌跡決定著一個人的理想方向。國外政要們對中國脫貧攻堅戰和領導這場人類曆史上少有的偉大戰役的習近平總書記有很多崇高評價,認為習近平和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是可以改變民族命運的理想主義者。然而他們還有一點並沒有說到,那就是:習近平和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更多的是幹實事、求實效的先進生產力的實踐者形象,他們善於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問題,並按照中國國情迅速調整和作出正確的決策,隨後全力以赴地去實現其決策的奮鬥目標。

中國仍是個人口眾多的經濟較落後的國家,區域之間的差異性極大,多數山區和中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又相當差,欲想改變那裏的貧困落後麵貌,難度大之又大。那麼路在何方,從何入手,結果又會如何,等等問題,致使扶貧和脫貧最不易解決,甚至容易走向倒退等。也許正是如此原因,貧困問題被聯合國稱為“世界級難題”。

再難,也必須解決!從毛澤東、鄧小平開始的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決心在自己的國家將這一“世界級難題”化解成人民幸福的康莊大道。

曆史重任落到了以習近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肩上。難道真的無從下手?有功無果?

“習書記一到同心縣後,就特別細心地深入到當地貧困百姓家中實地調查,聽取百姓意見,與他們聊天……每到一戶百姓家,他都要看一看他們的鍋裏有沒有食物、有沒有水,孩子穿什麼衣服,上學了沒有,等等。看起來都是百姓的日常事情,但我能感覺到他是在細心地觀察和分析當地貧困的原因,尋找解決貧困問題的實際辦法。我們知道習書記在寧德時就是這樣做的,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紮實的工作作風和真心為百姓改變貧困麵貌的堅強意誌,在寧德短短的兩年時間裏,閩東大地就成功脫離了貧困線……”在隨習近平走進同心縣喊叫水鄉周段頭村4戶貧困群眾家中時,林月嬋的這番感受更加強烈。

“喊叫水鄉?這個地名很有意思。這裏一定很缺水吧!要不怎麼又喊又叫的……”像所有其他外地到喊叫水鄉的客人一樣,習近平等福建代表團一到這裏,就有人問起這個很獨特的地名來。

“可不是嘛!我們這兒距清水河雖然隻有幾十裏,但清淩淩的河水就是到不了我們這裏,所以祖輩們隻能站在山頭上又喊又叫的,故得此地名……”喊叫水鄉的百姓這樣對客人說。

“在我們西邊的鄉叫下流水鄉,他們連叫喊的聲音都沒有,隻能看著我們會不會喊叫幾聲把清水河的水叫喊動了,他們那兒才可能會有幾滴水流過去嘛!”老鄉們往身後的西邊指指,自嘲自樂道。

水啊!沒有水的大地就是沙丘與戈壁,或者就是鹽堿地……習近平默默地注視著身前身後一望無際的鹽堿沙丘地,目光中透著凝重。而當他將目光從遠方的鹽堿沙丘地收回到咫尺之間的老鄉一雙雙緊握著他的手時,分明又變得那樣溫暖和親切起來。經常在習近平身邊工作的林月嬋已經非常熟悉這樣的場景:每每走進老百姓家,與鄉親們聊天的時候,習近平總是那麼平易近人,讓那些第一次見他的老鄉感覺像是自己家來了位近親,談話無拘無束,親切和藹,沒有半點架子。這也讓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百姓能掏心窩地對他吐露真實情況和希望,從而在聽取各方麵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找出解決問題的“橋”和“路”來。

“領導者的責任,主要是解決‘橋’與‘路’的問題。”1989年1月習近平在接受《安徽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見《擺脫貧困》第76頁)

關於“橋”和“路”的問題,習近平進而解釋:

“橋”,即搭橋,為群眾發展商品生產疏通渠道,架設橋梁。比如,對全區經濟合理布局,正確指導,提供有效服務。但這還不夠,還應注意解決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模糊認識,擺正一些關係。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治、整、改”方針,不少人認為是建設、改革要收了,要停了,這是沒有從積極的角度來理解三中全會精神所致。猶如整頓交通秩序、修理路麵是為了車輛更加暢通一樣,治理整頓是為深化改革創造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結合本地實情;既不能強調特殊性而不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們應該有亂治亂,有熱消熱,有冷加溫,做到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以推動經濟健康穩步發展。這是解決“橋”的問題。

至於“路”,就是確定本地經濟發展的路子,要從中央和省裏的總體部署,從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考慮。閩東屬於老、少、邊、島、貧困山區,有913公裏海岸線,300多個島嶼,建國後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國家很少在這裏投資,至今經濟仍然相當落後。怎麼辦?從現實出發,發揮沿海優勢,抓住機遇,組織實施沿海經濟發展戰略,不攀比、不消極、不蠻幹,緊中求活,活中求發展。“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這就是我們所遵循的路。(見《擺脫貧困》第76—77頁)

曾經在寧德與習近平一起工作過的原寧德地區專員陳增光,經常會給身邊的人講當年他隨年僅35歲的習近平第一次在閩東下鄉的兩件事:

那年夏天,習近平帶著地委幾個幹部到福安縣的阪中佘族村。當地佘族待人最高的禮節是吃糯米榯,就是將大米煮熟,合著花生、芝麻一起做成團,滾成一塊一塊,取個“時來運轉”的好兆頭。貴客來時,佘族人以此相待,因為這種食品製作非常耗費精力,光是食材就得準備幾天。吃糯米榯有一個特色,必須用手抓。當時隨習近平書記一起的陳增光怕習近平吃不慣,又覺得有些不衛生,就要給他去拿雙筷子,被習近平製止了。習近平說,那怎麼行?人家用手抓,我們也用手抓,你拿了筷子不是讓人家覺得,你當官的吃東西都和老百姓不一樣麼?說著習近平就學著鄉親們的樣子,盤腿而坐,又抓起糯米榯往嘴裏放,還連連向佘族群眾豎大拇指,說很好吃。當地老百姓連誇習近平,說這個地委書記怎麼這麼樸素啊,跟我們一樣地吃東西。於是後來佘族鄉親們紛紛圍過來與他們第一次見到的“大幹部”聊起家常來……

在寧德屏南縣,習近平去走訪一位老幹部。當地最高的禮節是艾葉衝茶蛋。艾葉是一種中草藥,當地老百姓拿它衝開水,再用這個開水直接衝打碎的蛋液,再放一點砂糖,就叫作艾葉衝茶蛋,也是他們接待貴客的禮儀。當地人聽說習書記要到家裏來,很是高興,執意要做個艾葉衝茶蛋給他喝。陳增光等隨行人員知道這個東西如果開水不夠熱,蛋液不容易熟,所以一般外人喝了就不容易消化。他們怕剛到寧德的習近平水土不服,就說習書記你表示一下就行,不用真喝了。習近平笑笑,沒說話。當主人端上一碗艾葉衝茶蛋時,他穩穩端起,毫不猶豫地全喝了下去。“好啊!習書記就像我們的老親戚呀!”當地人見後,高興得不亦樂乎。

“習近平書記的工作特點,就是他一邊調查,一邊研究,一邊思考解決問題的路子。”陳增光回憶起當年習近平初來寧德時一口氣走了9個地方,他給每個地方都指明了發展方向。

第一站是古田縣。這個縣是因古田溪而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個貧困縣。看了當地百姓利用林木樹枝和棉籽殼作為原料發展食用菌生產,習近平作了充分肯定,指出:這是農民的創造,是一項技術成果,一定要好好發展。

在屏南縣,習近平聽說這裏曾經留下過這樣一句話:屏南屏南,又貧又難。他分析指出,屏南縣雖然現在經濟不發達,但我們不能把它講成“又貧又難”,而要看到它是大有潛力、大有希望的,多講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話,不能自己把自己看扁了。

古田會議舊址

在周寧縣,他了解到這裏有個鯉魚溪,自然生態很好,便饒有興趣地聆聽當地人的介紹。原來鯉魚溪有一個典故:幾百年前,沿岸有兩個村不和睦,經常發生械鬥,他們的祖宗就想到在溪裏養鯉魚,這樣就不怕對方在水裏下毒,因為一下毒,魚就會被毒死,也就知道水不能喝了。漸漸地,整條溪裏就有了幾千尾、幾萬尾鯉魚,就變成了鯉魚溪。習近平說,鯉魚溪有文化、有傳統,可以發展旅遊產業,帶動當地發展。隨後他還特意走訪了一個叫黃振芳的林業大戶,當得知這位山民在山上造了一大片林子,並把整個家都搬上山去了,習近平便冒著酷暑執意要親自上山去看望。見到黃振芳後,他鼓勵道,你的做法是山區致富的一個方向,你是致富的一個標兵,一定要堅持下去,有什麼困難我幫助你。後來習近平在所著的《擺脫貧困》一書中還提到了黃振芳,說:“周寧縣的黃振芳家庭林場搞得不錯,為我們發展林業提供了一條思路。”陳增光認為,後來習近平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其實在那個時候就有類似觀念了。

在壽寧縣調研時,習近平聽說馮夢龍當年在此當過知縣,並留下一本《壽寧待誌》。習近平博覽群書,熟悉馮夢龍的文化貢獻,在談論《壽寧待誌》時,他說,馮夢龍著此書時很有講究,意識到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圓滿,就有了讓後人去填補之意,所以叫“待誌”,說明馮夢龍這人有水平、有境界。另外,馮夢龍提倡男女平等。過去,壽寧有一個陋習,就是一定要生男孩,如果生的是女孩,那麼女孩就會被扔掉。馮夢龍當知縣的時候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他很不滿,就在縣上的涼亭裏貼了一個布告,大意是說:男人女人都一樣,你的母親就是女人,沒有你的母親哪有你。習近平講完這一故事後動情地說,一個封建朝代的曆史名人,能有這種民主精神和進步觀念,令人敬佩。馮夢龍還創立了“無訟”的理念,提倡把矛盾解決在基層,這樣到了一定程度就沒有人來申訴了,也就是“無訟”。當地幹部有人向習近平提到壽寧的落後情況時對未來發展有些畏難情緒,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壽寧基礎條件確實較差,百姓生活也比較困難,但你們這兒比河南蘭考還是要好不少。你們要像焦裕祿那樣,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精神去工作,去努力幾年,就一定會改變舊貌的。

“9個縣跑下來,習書記心裏便對閩東整個地區有了底,隨即他作了一個全麵總結和思考,提出了落後地區如何發展的思路,即後來被寧德人稱為擺脫貧困的靈丹妙藥的‘弱鳥先飛’和‘滴水穿石’的思想理論。”陳增光說。

“‘滴水穿石’好像容易理解,就是決心和堅韌的意誌。‘弱鳥先飛’是啥意思?林主任你們快給我介紹介紹呀……”這個春天,寧夏大地顯得異常溫暖,因為福建來的親人們一路考察,一路給他們傳經送寶。這不,當寧夏人聽說習近平書記原來在寧德就有一整套扶貧經驗,便向他的隨行人員打聽起來。

於是林月嬋等福建親人便開始給寧夏同誌介紹習近平在寧德創造的扶貧經驗和扶貧理念——我們現在可以從習近平所著的《擺脫貧困》一書中找出他的相關論述:

毫無疑問,在發展商品經濟的海闊天空裏,目前很貧困的閩東確是一隻“弱鳥”……這隻“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見《擺脫貧困》第1頁)

是嘛,我們寧夏、我們西海固的這些貧困縣就是“弱鳥”中的“弱鳥”,也能先飛嗎?寧夏的同誌說,他們是國家的西部地區,一直以來大家內心都認為自己是屬於“天然的貧困”,隻有等、靠、要,沒有其他路子可走。他們甚至覺得靠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是徒勞。所以當他們聽說習近平在寧德成功領導當地擺脫貧困,便十分好奇和熱切地想知道他當初到底是如何領導當地百姓走出貧困的。

“那故事可就多了!”林月嬋等一聽寧夏同誌的請求,就樂了。確實,在福建采訪和在北京聽寧德來的文友們講起當年習近平同誌在寧德的故事,真的感到特別的豐富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