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是詩,是情,更是金子(3 / 3)

陳修茂,原寧德縣委書記,當年曾在習近平領導下主政寧德縣一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大任,他的口中,滿是當年習近平同誌如何帶領幹群擺脫貧困的精彩故事。陳修茂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研,習書記對整個寧德地區的麵貌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他就給我們開會。他說,現在寧德上上下下都有想擺脫貧困的願望,但多數人還是在這麼想:我們閩東是“老、少、邊、島、窮”地區,在沿海地區屬於“弱鳥”。既然是“弱鳥”,過去又一直是國家的國防前線,那麼大家的想法就又回到了“等、靠、要”上。於是“弱鳥”就隻有一個出路:什麼時候“等”到、“要”到、“靠”上了,就有好日子了!這是不行的,也不會真正有好日子的。於是有人就提出疑問了:“弱鳥”的我們,能先飛嗎?習近平聽後,便說,他認為是可能的,而且完全是有可能的。於是他耐心地勸導我們說,寧德扶貧要先扶誌,要想發展,就必須首先摒棄“等、靠、要”的思想。從寧德的地理和自然及傳統優勢看,“弱鳥先飛”完全是有可能的,關鍵在於我們首先就要有信心和信仰。貧困是客觀事實,有曆史和現實的原因,但是貧困地區的人尤其是幹部,在觀念上絕不能“貧困”,尤其不能“安貧樂道”“窮自在”,或者怨天尤人。這些觀點應當全在掃蕩之列。“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而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要的是看我們頭腦裏有無這種意識。所以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幹部和群眾要來個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四麵八方去講一講“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辯證法,這樣,既可跳出老框框看問題,也可以振奮我們的精神。

陳修茂說:“習書記進而又對我們說,不少同誌希望國家多安排一些計劃內原料,總之,‘韓信用兵,多多益善’。一般來說,關照多一點點總不是壞事。這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們有必要擺正一個位置:把解決原材料、資金短缺的關鍵,放到我們自己身上來,這個位置的轉變,是‘先飛’意識的第一要義。我們要把事事求諸人轉為事事先求諸己。比如,可以著眼於挖掘潛力,降低成本;可以通過外引內聯,建立穩定的物資協作網絡;可以鼓勵各縣製定一些讓利政策。我們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製約的領域,在貧困地區中具備獨特優勢的地方搞超常發展。也就是說,貧困地區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這並不乏其例證。在城市乃至特區的電子行業中的許多重要企業開工不足、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我們貧困地區的霞浦卻讓自己的電子按摩器等源源不斷地進入國內外市場,而且供不應求,聲譽甚好。顯然,不能說霞浦的條件優於大城市和特區,也不能說霞浦的電子產業條件優於那些重要的電子企業;這隻能證明,‘先飛’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現實的。商品觀念、市場觀念、競爭觀念對貧困地區來說,都是嶄新觀念,都應成為‘先飛’意識的組成部分。沒有這些觀念,我們即使天天高喊商品經濟也隻是一句空話。習書記又跟我們比較道,沿海開放省份廣東開放得早,又走得快,成績斐然。最重要的是廣東人從上到下,都有種‘先飛’意識,‘先飛’欲望極其強烈,終究飛起來了嘛!他又列舉了寧德的近鄰溫州,因為習書記在帶著我們走完閩東9個縣後隨即又帶我們一起到了溫州。他說,你們都看到了吧:溫州就挨著寧德,說優勢也不是太多,但那裏的人思想解放,有‘先飛’意識,所以他們這隻‘弱鳥’這些年一飛再飛,遠遠飛到全國各地的上空和前麵了……”

“哎呀,你們的習書記太厲害了!他這些話太對路我們寧夏今天的現狀了!要說吧,寧夏的扶貧工作主要難點之一,就是許多幹部和群眾的頭腦裏積了太多的想法:等國家、等外麵來幫助我們,要不就愁著歎氣,說這也不行那也沒法,就是少了些敢於站出來說要‘弱鳥先飛’的人!”寧夏的同誌聽福建親人們講了習近平帶領寧德擺脫貧困的執政理念和做法後,感慨萬千,趁著福建代表團一路“南下”考察調研,恨不得每天多聽一句、多看一眼習近平書記他們是怎麼看寧夏的,是怎麼說寧夏眼下該如何扶貧的。

“什麼?習書記想去看看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所在地的那座清真大寺?!”同心縣的幹部一聽林月嬋說這事後既意外又高興地說馬上安排。

18日當天,在走訪兩個鄉的間隙,應習近平的要求,同心縣立即安排他與林月嬋等幾位福建援建寧夏的幹部前往同心縣城郊外的同心清真大寺參觀。

“同心縣的名字起得真好!似乎這裏的每一個地名都有深意和講究……”在去清真大寺的路上,習近平一行一邊頗有興趣地觀賞路途兩邊的自然風景,一邊熱情地議論起“同心”這個地名。

“是啊,同心同心,就是我們這裏的各族人民跟黨一條心嘛!”同心縣的一位幹部說。隨後他深入介紹道,同心縣曆史上曾經叫過“三水”“韋州”“平遠”“豫旺”“豫海”等地名。500年前,這裏就開始成為回族聚居地。1936年紅軍西征部隊紅十五軍團進入該區域,著名紅軍將領彭德懷、聶榮臻、徐海東等都在此戰鬥過。《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在1936年到此地時受到彭德懷司令員的盛情接待。當年10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在此成立,成立地點就在同心清真大寺。由黨領導的、當地回民領袖馬和福任政府主席的紅色革命政權“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成為中國紅色政權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麵旗幟,受到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高度讚賞與重視。1938年,原豫旺縣與豫海縣合並,新縣城設在原豫海縣同心鎮,故取名“同心縣”。

“原來‘同心’二字是這麼個來曆啊!”習近平和其他福建同誌聽完這番介紹,齊聲歡笑。有人便說:“現在我們響應中央號召,對口協作扶貧,寧夏與福建結對,又一次‘同心’奮鬥!”

“說得好!”在駛向清真大寺的路上,親切的歡笑聲不絕於耳。

在同心清真大寺內外,習近平和隨行人員認真細致地參觀了大寺的建築與寺內有關建立回民自治政府經過的史料。當走上大寺的亭台層時,習近平沿亭台四周,舉目遠眺,心潮起伏許久,隨後他對同心縣的幹部和隨行人員說:“這片土地上曾經流下紅軍先烈和回族革命同胞的鮮血,我們一定要盡快將它建設好,讓這裏的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當大寺工作人員指著亭台上一棵千年壽命的“枸杞王”介紹時,習近平上前輕輕地撫摸那鬱鬱蔥蔥、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枸杞樹,不無感慨地說:“枸杞是寧夏一寶,要讓它成為群眾致富的一寶啊!”

“我發現,在你們習書記的眼裏,我們寧夏也滿地是寶啊!”考察訪問的行程仍在往南延伸,同行的寧夏同誌不時悄悄地對林月嬋等福建人說。

林月嬋和福建幹部們會心一笑,輕聲說:“習書記善於從優勢中尋找更有潛力的強勢,在劣勢中又能找到優勢,這是他與眾不同的領導藝術。”

是的,後來的寧夏同誌和現在的我,有機會閱讀到1988年習近平所寫下的《弱鳥如何先飛》一文中有關動員和教育那些貧困地區的幹部與群眾要懂得“飛洋過海的藝術”的文字——

他說,既飛,當然力圖飛洋過海,要向外飛,在國際市場上經風雨,在商品經濟中見世麵。在論述貧困地區如何麵對本地客觀條件上的“硬”與“軟”時,習近平指出:“硬”通常是貧困地區所缺少的條件,但可以多講“軟”的條件。軟環境建設方麵,通常也是可以做成一篇好文章的。越是“硬”條件不足的貧困地區,越要注意發揮“軟”功夫。“軟功夫是貧困地區這隻‘弱鳥’借以飛洋過海的高超藝術。”

“根據各個貧困地區的區域特色,對百姓已有和所能創造的發展潛力進行發掘與發揚,這是習近平書記在寧德的一大執政創新經驗,並且獲得了巨大成功。”陳修茂深情講述道,當年習近平書記給整個寧德地區的脫貧致富製定了一個長遠規劃,即在保護環境、植樹造林的同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多種經濟。每個縣都可以根據自身特色,製定不同的發展目標。比如像我們寧德縣既有沿海鄉鎮,也有山區鄉鎮,屬於複合型城鎮,同時又是地委、行署所在地,所以當時習書記對我們寧德縣的定位就是:發揮地區所在地優勢,以沿海帶動山區,發展目標就是建成地區經濟發展中心。這一規劃既具有針對性,又有深刻的遠見,讓寧德受益匪淺。

陳修茂回憶道:“1987年9月,寧德九都鄉佘族村九仙村,因為連降暴雨,水土流失,一天晚上出現了山體滑坡。除1人逃過一劫外,其餘15戶32位村民全部遇難。我們都感到很痛心。後來,我陪習書記專門視察了該村災後重建家園的生產生活情況,在得知寧德地區山體滑坡頻發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破壞嚴重時,習書記要求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村搬到平整的、不會出現滑坡的地方,然後整片整片地造林。於是,我們就根據他的要求,重新選址建立了新九仙村。後來,習書記又專門去看望新九仙村的群眾,向鄉親們講起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堅定了農民們多種茶樹與果樹的信心。後來我們堅定地貫徹了他的這些高瞻遠矚又實事求是的理念,所以整個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發生了變化,百姓的溫飽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製宜發展經濟的路子。”習近平一語點出了落後地區擺脫貧困的要義。(見《擺脫貧困》第6頁)

4月19日起,習近平一行來到西海固的固原地區,這是他第一次踏上這塊古老而又有過輝煌文明的熱土。隨行人員發現,始終身穿夾克上衣、腳穿運動鞋的習近平,在這裏總是獨自抬頭默默地遙望四周高高的六盤山,時而腳步快速地行走在隴上的黃土墚上,時而又突然在一條條幹裂的溝穀麵前停下步子,久久地凝視著,凝視著……那目光裏飽含著異常複雜的情感,似乎在詢問,又似乎在尋找答案。當他的雙足再次走進一戶戶貧困百姓家裏時,眼中滿是關切與憐憫:

家裏的糧能夠吃多少時間?

孩子都能上學嗎?

有了病能治療得起嗎?

這水窖裏的水有多少天稍稍幹淨些?

…………

他問得很多,問得很細,聲音也很沉,甚至有些顫……

在這裏,他看到了比曾經插隊生活了7年多的陝北更貧窮、更幹旱的黃土隴塬;在這裏,他聽到了一曲曲嚼著土豆和滿嘴黃沙,盼著有一口水喝的“天堂”山歌——

西海固,飲你一口水就算上了天堂喲

喲上了天堂,我喝上了一口水喲……

我的西海固,你給了一口水我就去天堂

也樂個屁顛顛喲——

心要碎了,情在燃燒。他的目光在古長城的巍峨身影上駐足,然後心中湧起一個偉大的聲音——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997年4月21日,一架銀燕劃破長空,灑下一片光芒,照射在西北隴上大地,溫暖了每一個寧夏人民的心頭:

我們要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氣概和決心,對所承諾的事一件一件地抓緊兌現和落實!

你以為這是詩嗎?它樸實得與黃土本色一樣,它又如黃金一般閃耀著真情。

你以為它不是詩?它比最經典的抒情詩更讓民眾振奮和激情澎湃!

它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與執著、意誌和毅力,以及敢於擔當的品質和對人民的無限深沉的愛!

是詩?是情?是金子?

是詩,是情,是金子——對寧夏和寧夏人民而言,習近平和福建親人們在1997年春天的“寧夏行”就是這般詩情畫意、真金白銀,因為習近平的有關“擺脫貧困”的思路和在福建寧德創造的諸多扶貧理論與經驗,就是指導寧夏未來10年、20年脫貧進程的經典與範本。

一本1992年出版的習近平所著的《擺脫貧困》,我知道寧夏扶貧幹部和自治區相當多的領導幹部早已非常熟悉且熟讀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