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滿陽光的金沙灘 9 “吊莊”——扶貧的革命性創舉

“黃河水甜,共產黨親。”一開始聽寧夏那些脫了貧的百姓說這句話時我有些不解其意,甚至懷疑過。但後來我明白了,並且完全認同了他們的這種說法。越到後來,再聽這句話時,滿是悅耳和心曠神怡之感……是的,隻有當你情之所及,方能感受到寧夏人這股從心底裏自然冒出的感恩之情。

或許,這話可以成為類似“東方紅,太陽升”一樣的經典之聲。寧夏人用方言告訴我:“哎,是這個理!”

好吧,請讀者們一起隨我的筆觸去感受這句話的真實意味吧——

一個寧夏,幾重天地。如果你不是生活在這裏的人,你可能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搞明白寧夏原來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在賀蘭山東邊的黃河兩岸,這裏是一片平坦的原野,有渠有水,牛壯羊肥,瓜果飄香,也就是寧夏人常自豪的“塞北江南”。確實,僅看此地,你絕對難以將“窮困”二字同寧夏連在一起;然而,寧夏中南部則是廣袤的幹旱帶和六盤山區。或許你隻需在銀川換一個方向驅車去看一看,就會感覺是另一重天地。不用費多少時間,到聞名天下的西夏陵去看一看,你就會發現原來寧夏其實與內蒙古和新疆一些沙漠戈壁地區極其相似……那種長風呼號、枯草翻卷,唯有高空上飛翔的雄鷹和白雲相伴的景象,在此隨處可見。

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獨特印痕的西夏王國和西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能找到的具象物,就是那一座又一座王陵……

西夏陵其實十分雄偉,在中國帝王陵中算是“高大”的。它的偉大就在於它是在荒原戈壁上存在了近千年,幾乎沒有任何人為的力量幫助過它們去與近千年來數不清的惡劣環境的侵襲進行抗爭……比起北京郊區的明清皇家陵園的那種人為的維護,西夏陵其實靠的就是自身最純粹的“土”質——這與這個民族的精神和本質是一致的,勇敢、無畏,流血時再痛苦也不會眨一眼。飛石與風暴來襲時,用以抵擋的就是赤身筋骨。這是西夏人最讓人敬佩的地方。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西夏是我國11世紀初以黨項羌為主體建立的封建割據政權。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稱帝建國,傳10帝,1227年被蒙古所滅。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二萬餘裏”,鼎盛時期麵積約83萬平方公裏,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及蒙古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兩百年”。西夏的建立對我國西北地區的局部統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現今我們所能了解和認識的西夏似乎隻有兩樣東西最為引人注目:一是它的文字,二是坐落在銀川市西部賀蘭山東麓的西夏皇家陵園。

王陵坐落的這片土地很開闊,一望無際,但土地都是風化的亂石戈壁荒灘,可以感受到疾風吹動中亂石翻滾的情景。在劃定的方圓58平方公裏陵區範圍內,有9座帝陵布列有序,271座陪葬墓星羅棋布地屹立於此。這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麵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因為一麵背靠雄偉連綿的賀蘭山,一麵是無際的戈壁平川,所以陵園頗顯氣勢。遊人所能靠近的3號陵墓,亦稱“泰陵”,是西夏陵墓中最大、最高的一座。

泰陵曆經近千年,雖地麵建築屢遭破壞,但陵園的闕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的神牆、門闕、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在陵園工作人員的引領下,我有幸緊挨高高的陵墓,撫摸這飽經風沙洗禮的完全土質的古墓,有種神聖與肅敬之感,讓人深切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英雄和王者之氣!

將仰望高高陵墓的目光收回到地平線上,所看到的土地則又讓人產生一份心痛之感——這裏除了黃沙、亂石,就是稀少的一叢叢灌木。目光可及的方圓幾十裏內見不到一棵像樣的樹,更不見村莊與人影……需要走上一段車程,才能看到一片低矮的土牆圍著的房子。

當地農戶在今日玉泉營農場打理葡萄

“這裏過去是部隊的農場場部所在地,1974年就棄之不用了。”當地政府官員告訴我。後來我才知道,在西夏陵一帶的數百平方公裏的土地上,1969年之前並沒有什麼人煙。那年中蘇“珍寶島事件”後,蘭州軍區才派來一隊官兵在此建了一個“戰備農場”,開始墾荒。5年後部隊撤離,將農場留給了自治區農墾局。離這片土地比較近的一個屬於農墾局管轄的國營連湖農場正式接管部隊農場的財產。又過了4年,這片土地被劃歸玉泉營農場。因為這裏位於黃河古灌區,又有西幹渠的灌溉之利,玉泉營農場雖地處銀川市西夏區西部,麵積卻能抵得上幾個銀川中心城區,但荒漠地占了絕大多數。當地有句話這麼形容:“同為一個銀川市,卻如天堂與地獄。”這個比喻用於城區與荒漠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生存環境對比,確實很形象。也許正是這一原因,又受土地承包風影響,自治區農墾局對從部隊手裏接收的玉泉營這一大塊“狼不拉屎”的地方采取了對職工承包的形式——也就是說:張三,你想不想種那塊地?你要想,就歸你了!李四,你也想幹?行,張三旁邊的那塊地就歸你了!如此這般,張三、李四等就當上了“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