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屌地主嘛!就是把天、把地全部送給我,我也隻能喝西北風……誰願來我就給誰種吧!”有一回,農墾局承包這片土地的一位職工是西海固人,他把自己從國營農場那裏承包下來的400多畝地就這麼揮揮手轉包給了他老家的人。
這一轉包不要緊!要緊的是此人是以每畝120元“倒賣”給了那些從沒見過平地的山區老鄉們。
“120元一畝,就是要了我全家一半人的老命!但為了讓全家人繼續活下去,咱們就是拚了命也要把這地想法弄到手呀!”西海固人的性格與大山一樣執著。說好的事莫回頭,說定的事也莫改了轍!這都是石頭球球之間硬碰硬的事兒,反悔就是不要命的事了!
那些出了錢、看過地,又準備舉家浩浩蕩蕩、不遠幾百裏從南到北來種地和落戶的山民們有一天突然被告知:這些地是國家的,某某人轉包違法,你們不能種這些地!
什麼?我們出了大價錢不能種這地?這是什麼天理?喪盡天良!
走!說理去!山民們憤怒地來到銀川,來到要“封”他們“種地權”的農墾局上訪……
“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種地!”橫幅拉開,口號震天,一些激進和憤怒的人甚至開始向農墾局的辦公樓裏衝去——“還我土地!”“我要吃飯!”
銀川城裏出現了不多見的上訪隊伍。這對一向“安分守己”的銀川來說,猶如一聲悶雷劃破冬日的天空。
自治區領導出麵了,氣憤了,責成農墾局盡快妥善處理。然而農墾局越處理上訪的人越多,開始是三四十人,後來增加到一百多人,再後來是幾百人……黑壓壓的一大片,幾乎將農墾局院子團團包圍。
“不得了啦!我們連班都上不了啦!請求領導幫助……”
“幫?怎麼幫?你過來看看——我們自治區政府的門口也都聚滿了上訪的人啦,我的同誌!從去年11月一直鬧到今天,都快半年了……現在連《美國之音》都在說我們的這檔子事了!你說怎麼個幫你忙?”
農墾局和自治區政府兩名官員之間的對話,讓我們知道了玉泉營買賣土地事件的嚴重性。而這場春天裏的人為“風暴”也正在孕育一次寧夏移民史和扶貧、脫貧史上的革命——這就是今天有名的“吊莊”革命!
之所以說這是一場革命式的“風暴”,是因為它有幾個特點:一是這是那些渴望獲得翻身的人民群眾爭取最基本權利的一種被迫的行動;二是黨委和政府順應了人民群眾的這一行動,做了個得民心的事;三是決策之後,俗稱“吊莊”的移民扶貧、脫貧便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並且取得了巨大成果——“革命”必須是成功的,成功的革命才可以進入我們這樣的中國脫貧樣本之中!
現在在玉泉營落戶的第一代西海固人非常自豪地告訴我,正是他們持久不斷地堅持上訪,199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後,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連續責成民政局、信訪局出麵協調,之後又派出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召集西吉、海原、固原縣領導與自治區農墾局協調處理意見。
最好的也是最實事求是的辦法是:讓這些出錢的山民們有計劃地到玉泉營安家落戶,開荒種地。
那麼他們的戶口和管理到底歸原籍還是新的落腳地呢?
玉泉營所在地提出這一問題:“我們可管不了他們。那裏國營農場也不容易生存,他們都是散戶農民,弄不好又成了‘燙手的山芋’,最好讓原籍來管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