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各縣的黨委和政府提出反對意見:“他們離老家十萬八千裏,我們咋管?這事不好弄。”
“是啊,你們弄不好,就別把包袱甩給我們。最管用的辦法就是:你們把人領回去。”
“笑話,要能領得回去,我們還用跑到銀川來嗎?再說,你們也照顧照顧吧——我們那兒山高坡荒,種不出幾粒玉米籽,刨不出幾個紅薯……他們既然出來了,又有決心留在那個地方,你們就發發慈悲吧!”
“也是。如果他們真的能留在那裏,說不準幹上十年八年,把那塊荒涼的土地變成另一片‘塞北江南’也是大好事呀!”
“是的。我們一起朝好事上努力!”
“行!朝好事上一起努力!”
“地主”銀川和西海固來的客人一起坐到了自治區黨委、政府辦公室裏,一起向領導建議:在玉泉營那個地方劃出一塊地,給那些想到那邊種地的西海固山民。
這個似乎問題不大,銀川西南部的這塊沙漠戈壁地荒也是荒在那裏,能有人把它種熟了,在那片地上安家了,這是積德的好事。自古以來,曆朝曆代都沒成的事,我們人民政府能把這事做成了,功德千秋啊!自治區領導一聽十分高興。
又問:“那麼這些人如果幹了一段時間留不下來,還想回去咋辦?西海固你們那邊怎麼處理?”
西海固幾個縣的領導很幹脆地回答:“這個簡單,哪裏來回哪裏,反正是我們的人。”
“好。來去自由,留走自便。”自治區領導點點頭。
又問:“這些群眾成群結隊到玉泉營後想把家安在那裏,以後戶籍管理你們認為怎麼處理?聽說你們銀川市不太想接管啊?”
銀川市的同誌笑了笑,說:“請西海固的同誌說吧,他們已經有了好辦法。”
“噢,西海固的同誌請說。”自治區領導把目光轉向西吉、海原、固原幾個縣的領導。
“報告領導,我們這樣想:既然這些人是從我們那邊出來的,他們有可能一部分人全家搬到這邊,另一部分可能暫時不全部搬過來。比如有的兒子願意搬過來,但老人可能不想搬,這樣的情況如果交給銀川來接管,確實問題不少。所以我們想,幹脆戶籍和管理不動,仍然由我們來負責。”
“遠隔幾百裏,你們怎麼管理?”自治區領導又提出了一個必須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我們已經想好了:作為縣政府,將從相關部門派出幹部到這邊來駐地管理,完全按照在原來的地方一樣的管理模式。縣上會責成一位副縣長來具體抓這事,這樣責任到人,不會落空。銀川市領導還想了一個更有未來意義的設想,如果能夠實現,將是天大的好事!希望自治區領導批準。”
“什麼好想法?快說來聽聽。”自治區領導等不及了,轉頭詢問銀川的同誌。
“我們這樣想:東部沿海地區不都在搞‘開發區’‘特區’什麼的嘛,我們也可以解放一下思想,向他們學一學,把玉泉營劃給那些搬遷來的貧困群眾,形成一個特別又獨立的‘經濟開發區’……同時我們政府根據他們的發展需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說不準那片荒涼的土地上會誕生出個‘小深圳’呢!”
“哈哈哈……這個想法好!有創新!好,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盡快研究出台相關政策,讓那些願意搬遷到這邊來的貧困群眾有個脫貧致富的機會和可能!自治區一定全力支持,說不準這個做法會給寧夏整個扶貧和脫貧工作帶來曆史性的轉折!”自治區領導大喜,隨即又問,“對了,這種從一個地方像吊水桶似的甩到幾百裏外的另一個地方,應該叫什麼來著——一個村莊‘吊’到另一個村莊,你們這些諸葛亮給想出個名來!”
“這個‘吊’——村莊……哈哈,蠻有意思的。”
“既然是把村莊‘吊’來‘吊’去,那就叫‘吊莊’吧!”
“‘吊莊’?有點意思!怎麼樣,就叫‘吊莊’?”
“好,就叫‘吊莊’!”
吊莊——這個名詞如今在寧夏家喻戶曉,而它在數百萬寧夏貧苦山民的心中,就是幸福與希望的代名詞……
它,讓無數人夢牽魂繞;它,又讓無數人淚濕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