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寧夏真正見到的第一位從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農民叫謝興昌,他也是我見到的第一位因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而得利、出名的寧夏老百姓。
謝興昌現在在當地是很有名的人,除了作為貧困農民群體中因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而致富的代表人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當年由他親自確定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樣板——閩寧鎮(最早為閩寧村)——考察時,謝興昌作為移民致富的農民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作了彙報。尤其是在彙報當年剛到“吊莊”移民點所麵臨的惡劣生活環境時,謝興昌順口說的四句話後來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的“流行語”,老謝從此在當地聲名鵲起。他說的那四句話形容的是當年他和其他移民從西海固那邊的西吉縣來到閩寧村時所見的情景:“空中無飛鳥,地麵不長草。沙灘無人煙,風吹沙石跑。”
“不是我編的,當時就是這個樣。我們天天麵對的就是這景況……”2019年7月19日,我來到謝興昌家采訪,他這樣自豪地說,“那天習總書記到我們這兒考察,聽了我的彙報後,總書記當著許多人的麵對我說:‘你是移民的引路人,又是移民致富的帶頭人,還是閩寧鎮發展的見證人。’我現在特別自豪!”
我問鎮上的幹部是有這回事嗎?他們都說有這事,習總書記確實是這麼說的,有錄像為證。
“了不起啊,老謝同誌!”我不由自主地握著63歲的謝興昌的手說道。
“哈哈……是大家的光榮,總書記是表揚我們寧夏,表揚我們閩寧鎮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工作做得好。我隻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謝興昌說他前些年已經從村幹部的位子上退下來了,現在是“自由職業者”——一是為鎮上做義務宣傳員,向全國各地來學習參觀的人宣傳習近平總書記一手關懷下建設成的“金沙灘”——閩寧鎮的扶貧、脫貧奔小康的經驗;二是得空幫女兒看看藥店。
走進謝興昌女兒開的達美藥店,有一種很氣派的感覺。藥店上下兩層,每層有兩百來平方米,下層是店鋪,上麵則做辦公、倉庫和住宿之用。
“都是鎮上統一建的,然後公開招標購買,再按相關政策補貼每戶多少錢,這對我們這些貧困百姓是極大的關愛、幫助。也就是說,你隻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抱個致富的‘金娃娃’……”謝興昌指著他女兒經營的藥店向我介紹,這個店鋪自己總共花了36000元。
“這麼便宜呀!”我無法相信。
“政府對我們搬遷移民特別關照。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我們這些人是最早得益的一批人。”謝興昌心懷感激道。
“一年能有多少收入?”我問他女兒。
“因為我跟北京的衛生部門和藥檢部門比較熟悉,所以我的藥店比一般同類店鋪可能生意好些……一年有那麼二三十萬收入吧!”女店主笑著說。
看樣子有點謙虛。我內心真切地希望她多賺些錢,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她能讓很多有病的百姓買得起藥、看得起病。
“我要求她的就是要以最低的價格把藥賣給眾鄉親。”謝興昌說。
“你是哪年移民到這兒的?”
“閩寧村建設時的第一批人,也就是1997年來的……”謝興昌說,“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這邊的事,隻知道福建和我們寧夏有個扶貧協作項目,就是要建一個閩寧村,而且聽說福建省的領導要出席建村的奠基儀式,所以要求3月份前報名到這邊,成為搬遷的“吊莊”移民之一。”
“那時你們知道這個閩寧村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抓的項目嗎?”我有些好奇地問他。
老謝連連搖頭,說:“不知道,根本不知道!要是像現在大家都知道是我們國家主席、黨的總書記抓的扶貧項目,那不知道有多少人搶著過來哩!”說完他自個兒大笑起來。
謝興昌這笑不是沒有道理的。當年他聽說上麵又有“吊莊”移民的消息後,作為西吉縣王民鄉紅太陽村黨支部原書記,就動了心思。“當時我有這個心思,一方麵是聽說在我們之前已經有些村搬遷到了玉泉營,上級希望我們村上的貧困群眾也能夠去一部分;最主要的是我自己也想到外麵闖一闖。我們王民鄉在六盤山西側的大山溝溝裏,我自己一家共有18畝地,因為十年九旱,一家人日子過得太緊巴,也太苦了!不說其他的,光說每天喝點水,都得跑到幾裏外的一個‘冒眼’——山泉——窩裏去舀那麼幾碗。你想一個村莊有幾百口人,靠那麼點水咋過日子?牛羊不喝了?還有地裏的莊稼……唉,沒辦法。加上縣裏開會號召我們參加‘吊莊’移民,我想我有責任給村上的貧困農民兄弟們帶個頭,為後麵的村民們做個榜樣,這樣我就一個人先到了玉泉營這邊看了看……”
“第一次來看到了什麼?”
“巧啦!”謝興昌有種中了頭彩似的喜悅,說,“我記得非常清楚,我是1997年7月13日那天到的玉泉營這個地方。一到這兒,我們縣上在這裏的吊莊移民基地辦公室的人告訴我,說後天福建省的習書記等領導要來參加閩寧村的開村建設奠基儀式,讓我一起參加這個活動。我心想,這是好事啊!人家省裏的大領導要來,而且這個閩寧村是福建和寧夏的合作項目,以後一定錯不了!但老實說,當時我們並不熟悉習近平書記呀!”謝興昌又大笑起來。
他說:“這一次我從西吉來玉泉營是縣上組織的專程班車,路上還好,但確實看到劃定的閩寧村其實是一片戈壁灘,除了沙石、鹽堿地外,光禿禿的,啥都沒有。但周邊不遠的地方已經有些綠了,也有些長得不錯的莊稼地,它們就是先到這兒的移民種的。”
閩寧村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重要項目,它是習近平在1997年上半年第一次到寧夏考察後當場定下的協作扶貧示範點,所以從一開始就滲透著習近平同誌的關切與心血。原定要參加閩寧村建村開工奠基儀式的習近平同誌因其他重要會議不能前來,他專門委派福建省扶貧辦主任林月嬋帶領相關人員參加了閩寧村奠基儀式。
1997年7月15日,這是個值得在中國扶貧、脫貧史上被永久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驕陽曬在賀蘭山腳下的一片戈壁灘上,幾百位自治區、銀川市和西海固來的幹部、移民群眾代表披紅戴花地出席了隆重的奠基儀式。林月嬋代表習近平宣讀了他發來的賀電全文——
在舉國歡慶香港回歸和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76周年的喜慶日子裏,象征閩寧兩省區友誼的閩寧村今天在這裏隆重奠基了。我謹代表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對閩寧村建設開工奠基表示熱烈的祝賀!閩寧村的正式興建,是閩寧兩省區開展對口扶貧協作的一項重要成果。
堅持東部和中西部經濟協調發展,這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中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是我們今後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體現了鄧小平同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思想。福建省正在認真按照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精神,抓好有關事項的組織實施。讓我們共同祝願,閩寧兩省區對口扶貧協作更加健康發展,閩寧村早日建成,閩寧人民友誼長存。
“雖然我們當時有點遺憾沒有見到習近平書記,但聽他的賀信內容,我就覺得這個閩寧村今後一定是個幸福村,所以我就下決心要把西吉那邊的王民鄉的窮兄弟們帶到這個地方來。所以,當天參加完建村開工奠基儀式後我就往西吉走……可一想又不能這樣空著手回去呀!那個時候也沒有手機,如果現在照上幾張現場照片,讓鄉親們看看那麼多自治區的、福建省的領導出席建村的隆重儀式,誰還能不相信今後這裏是個好地方嘛!”謝興昌說。
“那你怎麼做的呢?拿什麼讓你的窮兄弟們相信你呢?”
“我有辦法啊!”謝興昌確實屬於那種比較聰明的農民。他說他是縣衛生護校畢業的,中專生,當過好幾年生產大隊的赤腳醫生。難怪。
老謝說,他本來可以成為吃商品糧(城鎮居民戶口)的人。我知道在那個年代,農村戶口與城鎮戶口對一個農民出身的家庭和他本人來說,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我1975年入黨,一直挺積極、挺先進的。但計劃生育沒做好,生了5個孩子。”老謝自己都笑了,說,“在我們那兒生五六個孩子不算多,越窮越要多生孩子,怕人家欺負咱。所以西海固人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出生率太高,土地又那麼乏,人口翻著番劇增,肯定是窮上加窮。但你少生了也吃虧呀,在我們原先那些地方,你家裏少了娃就是容易受人欺!我是黨員,按理不能生那麼多,但扛不住人家比呀。生完第三個後,老婆又懷上了,本來應該去做掉的,我是村支書嘛!但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恭喜你呀老謝!我說有啥恭喜的?醫生說:‘龍鳳胎!必須保!’這不,人家醫生也堅持要保這一胎,我當然也願意嘛!我們那兒雙胞胎的情況很少,這樣我就成了真正的超生戶。領導找我說你這不行,黨員是要為這受處分的。這樣組織上就給了我一個處分,不過還是保住了黨籍……但也丟了一個吃商品糧的機會。”
如今的謝興昌當作笑話似的跟我談論年輕時的往事,但可以想象當年他為這些事一定沒少煩惱。
“農民的問題一定要以農民的方式來解決。”當了數十年村支書的謝興昌頗有經驗地告訴我,那天他參加完閩寧村建村開工奠基儀式後,便往老家走。他心想:怎麼才能讓本村的窮兄弟們跟自己到玉泉營這邊的閩寧村來安家落戶呢?“你得跟人家說這邊好嘛!可光說好,這種空話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