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村現在已經沒有了。20世紀90年代末,謝興昌剛來時的閩寧村如今早已發展成為銀川市永寧縣的一個鄉鎮級單位。
我們現在可以從百度上非常簡單地查索到關於閩寧鎮的如下簡介: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下轄福寧村、木蘭村、武河村、園藝村、原隆村、玉海村等6個村莊。
謝興昌說,他最早來的時候,那片習近平“畫圈”的閩寧村就是一片荒涼的戈壁灘,後來變成了幾個村,他是最早的閩賀村的支部書記,後來這個村與鄰近的蘭子村合並,成為新的福寧村。直到2009年,謝興昌才從村支書崗位上退下。
從戈壁灘到金沙灘——謝興昌和數萬名西海固貧困百姓是這一過程的親曆者和創業者,當然也是受益者。毫無疑問,他們都是這片土地上的功臣。
從1996年中央定下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至今,僅24年時間,近1個世紀的1\/4。追溯一下人類文明史的進程,你會發現很少有國家能夠像中國一樣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將一塊一無所有的戈壁沙灘,變成一個應有盡有、四通八達、人均年收入超過14000元,甚至率先用上了許多城市都還沒有用上的5G這樣最先進的通信技術的現代化城鎮……2019年夏天,我第一次來到閩寧鎮後,走進了一戶戶曾經從西海固貧困山區遷來的農民家庭,以及他們現在開的商店、工廠、酒莊和鎮裏的學校、醫院、文化廣場、合作社等地方,我不得不相信一個事實:這裏,確實並不亞於富饒的江南大地;這裏人民的生活也基本都達到了小康水平……他們所在的城鎮、村莊和田野,以及通向外麵的道路,都夠得上內地經濟發達的地方。
閩寧鎮正如一顆耀眼的中國脫貧史上的璀璨明珠,在寧北的大地上閃閃發光……“無論你來自哪裏,請把這裏當故鄉”,盤旋在鎮街上的悠揚歌聲,時時牽動著我們這些第一次踏上這片如花似錦的土地的外鄉人的心,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回到了我時常惦念的老家姑蘇。
“真有這感覺?我沒有去過你們蘇州呀!蘇州是古人說的人間天堂……”鎮史館的姑娘驚喜地對我這樣說道。
“傳說中的天堂你去後或許有些失望,但閩寧鎮就是千百萬貧困群眾所享受到的現實天堂……我羨慕你們,也敬佩你們,因為這個天堂是你們用了不到25年時間就建設起來的。”我真誠地告訴她。
“哎呀!您這是鼓勵我們!”她興奮得跳了起來。
我心想,自然是有鼓勵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真情實感:如果在我故鄉的一塊土地上,用20多年時間建起一座新城,這並不算什麼奇跡,然而這裏曾經是戈壁荒灘。整治戈壁灘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更何況欲在世界級難題之上,僅用20多年的時間建一個現代化的新城,這就是巔峰上的巔峰之作。倘若全中國有1\/10的戈壁灘能夠建成像閩寧鎮一樣的現代化城鎮——就算用100年的時間,那麼中國甚至全世界,還會懼什麼沒有土地、城市戶口緊張、經濟疲軟之類的問題嗎?
絕對不會。這些絕對不會是問題!
謝興昌一家歡度2020年春節
從閩寧村到今天的閩寧鎮,就是中國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戰役中的一個經典篇章,而繪製這個經典篇章的總指揮就是習近平總書記。
除了已經說到的1997年4月的那次外,2008年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又來考察過一次,之後便是作為黨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他,於2016年7月18日至20日第三次來到寧夏。考察最後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3天時間在國內的一個地方考察與開會,這是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國家主席之後少有的安排,可見寧夏扶貧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全國脫貧攻堅在他心中的分量!
2016年的7月,對寧夏和寧夏人民來說,特別難忘。這一個月太陽的光芒格外燦爛,從南到北的景致也異常豔麗……這個時間是寧夏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寧夏扶貧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人們最想念的人在這個月又一次來到這裏,他就是習近平總書記。
從18日一下飛機便到了西海固,習總書記從南到北在寧夏大地上考察,一路將溫暖和溫馨帶給了數百萬寧夏人民。《人民日報》記者這樣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此次考察行程:
……夏日的塞上江南,古風新貌,生機盎然。……18日上午,習近平從固原市六盤山機場一下飛機,就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西吉縣將台堡,瞻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紀念館。他向紀念碑敬獻花籃,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在紀念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麵前,習近平不時駐足凝視。他深情地說,我們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18日下午,習近平在固原市冒雨考察了兩個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在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他察看村容村貌,到回族貧困戶馬科、馬克俊家中詳細了解脫貧措施的製定和落實情況。從住房、設施、牛棚到就業、收入、上學、看病、公共服務,習近平一一察看、關切詢問。在同村民代表交談時,村民代表紛紛述說村裏這些年在水、電、路、產業發展等多方麵發生的顯著變化,特別是對貧困戶實施人均發展一畝糧、一畝菜、一頭牛的幫扶措施,使貧困戶收入越來越有保障。習近平指出,好日子是通過辛勤勞動得到的。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製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離開村子時,聞訊前來的村民們感謝總書記的關懷,習近平同他們握手,祝鄉親們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在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習近平側重了解了黨員示範帶頭和能人大戶帶動、發展冷涼蔬菜種植產業幫助農民脫貧的情況。他看工作展板、看蔬菜瓜果,同種植大戶和務工群眾交流,向他們詢問土地流轉的具體操作和無公害種植的基本要訣,同他們一起算投入產出賬。習近平肯定他們依靠村黨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實施“雙帶”工程、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做法,希望村黨支部增強聯係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造福群眾功能,激勵和幫助群眾更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地克服困難,實現致富夢想。
19日上午,習近平來到銀川市金鳳區新城清真寺。他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寧夏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楊發明和該寺開學阿訇馬生明陪同下進入寺院,了解清真寺日常管理和宗教活動開展情況,同自治區伊斯蘭教界代表人士熱情握手、親切交談,之後又在禮拜殿外同信教群眾交流。聽了該寺依法依規開展宗教活動、在信眾中宣講伊斯蘭教愛國愛教的精神、積極引領信眾參與社會建設、為維護當地和諧穩定發揮積極作用的介紹,習近平稱讚他們做得好。他強調,我國宗教無論是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深深嵌入擁有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深深融入我們的社會生活。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我國伊斯蘭教要做好解經工作,注重宣講最新的解經成果,大力培養宗教人才特別是中青年宗教人才。習近平希望他們堅持和完善好的做法,不斷精進宗教造詣,更好深入信眾、服務信眾、引領信眾。
之後,習近平來到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移民村考察。這裏是20年前習近平親自提議福建和寧夏共同建設的生態移民點。20年過去了,這裏已經從當年隻有8000人的貧困移民村發展成為擁有6萬多人的“江南小鎮”,從當年的幹沙灘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他沿途聽取鎮區規劃建設情況介紹,實地察看花卉香菇種植、蔬菜香菇種植等農業科技大棚,了解該村種植、養殖、勞務等產業發展情況。在村黨群服務中心,他詳細了解閩寧鎮扶貧攻堅、福建省對口幫扶等情況,並視察民生服務大廳、衛生計生服務站,對現場工作人員和辦事、就醫的群眾表示慰問。隨後,他來到回族移民群眾海國寶家中看望,並同村民代表交談。1997年從西吉縣移民到閩寧鎮的謝興昌激動地告訴總書記,一家人搬到這裏近20年,感到天天都在發生新變化,要說共產黨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習近平回應他說,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大家庭裏,就是要讓老百姓時時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看到這裏的移民新村建設得很規整、很漂亮,大家擺脫了過去的貧困日子,我打心眼裏感到高興。習近平指出,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把移民搬遷脫貧工作做好。要多關心移民搬遷到異地生活的群眾,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當地社會。
19日下午,習近平在銀川考察了寧浙創業園和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在寧浙創業園,他觀看創業園規劃建設視頻短片,到“義烏購”運營中心通過大屏幕實時了解義烏商城建設、運營及寧夏商品在浙銷售情況,了解寧夏本地電商企業發展和發展跨境電商產業情況。習近平對寧浙協作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他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是加快西部地區貧困地區脫貧進程、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的重大舉措,必須長期堅持並加大力度。要鼓勵支持更多企業參與西部地區脫貧攻堅工程。 …………
據寧夏的同誌介紹,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對寧夏考察特別認真,並且一路跟幹部群眾講了很多“熱心腸的話”“鼓勁的話”和“希望與激勵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話”……
“你可以看看《人民日報》2016年7月23日那篇《“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文章。”自治區扶貧辦的同誌說。
很快,我讀到了這篇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的回訪文章(選段):
七月的寧夏,天高水闊,重巒疊翠。
18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寧夏調研考察,在固原、銀川等地走訪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農村、企業。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脫貧攻堅衝刺階段,寧夏作為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如何與全國實現同步走?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牽掛在心。 循著考察足跡,記者回訪了和總書記麵對麵交流的部分幹部群眾。
曆史長河裏找準方位: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考察路線:18日上午,固原市西吉縣將台堡
寧夏南部,距離固原市六盤山機場一個多小時車程的西吉縣將台堡,記錄著紅軍艱苦卓絕的征程。
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選擇這裏作為寧夏考察第一站。
夏雨綿綿。在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前,習近平敬獻花籃,整理緞帶。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台堡會師,標誌二萬五千裏長征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會師紀念館,講解員王鳳傑深情地回憶起接待總書記的一幕:“他看得細、問得深,剛進門就在‘紅25軍單家集布告’前駐足。單家集一帶是回民聚居區,紅軍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製定了這則布告。”紅25軍經過單家集時,向當地傳授粉條技術,回族群眾因此稱之為“紅粉”。王鳳傑說,總書記對這段長征史饒有興致。
紀念館裏,王鳳傑多次誦讀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真想聽聽總書記吟誦這首詩,遺憾的是,這一次時間太短。‘不到長城非好漢’,不正是今天中國的精神寫照嗎?”
長征路線沙盤前,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一席話,固原市委書記紀崢幾乎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要走新的長征路,長征永遠在路上。當年的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奪取政權的長征,我們現在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長征,這是接續進行的。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總書記話語間展現出強烈的曆史擔當。這席話讓我想起他反複強調的‘不忘初心’4個字。我們接續的這一棒,就是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固原和全國共同實現小康。”紀崢說。
紀念館外,上百位幹部群眾聞訊趕來。霍家溝的馬國棟一身濕透,卻美滋滋地渾然不覺。“聽說總書記來了,誰都顧不上拿傘。”總書記邊握手,邊問候鄉親們“身體可好?”“種了幾畝地?”“總書記惦念著革命老區人民的生活,這份關懷暖和得很。”
小康路上補齊短板:脫貧攻堅靠幹部群眾齊心幹
考察路線:18日下午,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19日上午,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
“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習近平對扶貧工作關懷之深、思慮之細,西海固地區是一個生動的見證。
這是習近平第三次來到西海固。這塊昔日“苦瘠甲天下”的貧瘠地區,20年前同他結緣。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戰略部署,閩寧合作由此起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任組長,牽頭負責對口幫扶寧夏工作。坡地改梯田、打井窖、移民吊莊,習近平當年主導的這些扶貧措施,改變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命運。
20年來,他始終惦念著這裏的鄉親。
習近平想到艱苦地方再去看一看。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是個“窮村子”。村裏的貧困戶馬科,沒想到在家中見到了總書記。習近平站在綠意盎然的小院裏,和他聊起家常。馬科興奮地向總書記彙報:“過去日子揭不開鍋,現在養了5頭牛,種了15畝地,農閑時外出打打工,全家一年賺個四五萬塊。”
“糧食夠吃,孩子有學上,看病有新農合,下一步你還有什麼打算?”總書記笑意盈盈,馬科一時不知從哪講起。習近平殷切囑咐他:“首先抓好孩子的教育,不能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再一個,紮紮實實把生產搞上去,持續穩定地增加收入。”
貧困戶馬克俊家格外熱鬧:“就在咱家這炕上,總書記拉著我的手,叫我老弟。這感覺一輩子都不會忘。共產黨帶著我們莊稼人實現夢想,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村幹部、黨員代表、養牛大戶和貧困戶代表,滿滿當當擠了一屋子。“村裏路修好了,雨天不是一腳泥了”“過去挑水,現在自來水嘩嘩流”“幹部都下村了,過去電視裏認識的現在當麵見到了”……村民們打開話匣子,爭相講述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養牛是楊嶺村產業脫貧的重要途徑。養牛大戶馬全龍想著繼續擴大規模,從現在11頭增加到20頭。“總書記勉勵我發揮好示範帶頭作用。這兩天,我正尋思著把養牛的鄉親們聚一起說道說道。”
蘭竹林是楊嶺村第一書記,下村9個月。講起脫貧工作,數據信手拈來。習近平扭頭問村支書馬安林,你們配合得怎麼樣?“我連聲稱讚,配合得好,第一書記工作紮實得很。”“總書記的話,我都記在了小本上:‘一個村子建設得好,關鍵要有一個好的黨支部。’‘要因地製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我向總書記拍了胸脯:‘請放心,保證完成好任務!’”
山坡上,十裏八村的鄉親趕來了,裏三層外三層。雨還在下,他們扔下傘,熱烈鼓掌,爭相同總書記握手。“有叫‘總書記’的,有叫‘主席’的,還有叫‘習大大’的,大家美得很、樂得很,有人掉著淚珠咧嘴笑。”馬安林難忘此情此景:“這就是民心。”
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脫胎換骨成了“富村子”,萬畝冷涼蔬菜基地聲名遠播。總書記一下車,許多種植大戶和務工村民圍攏過來。
姚磨村的致富路,得益於“雙帶頭”:大力培育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帶動農民致富。馬秀會就是一位致富帶頭人。14年前她在村裏帶頭種辣椒,如今牽頭一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總書記看了我們新鮮采摘的辣椒和蘑菇。寧夏的蘑菇種植受益於福建農學家林占熺的菌草技術,沒想到的是,這是總書記曾經點將派過來的。林占熺的技術推廣和應用,成為閩寧合作的一個生動故事。”
姚磨村本來是一個娶不上媳婦的窮村,而今成了爭相嫁過來的福地。郭少玲是冷涼蔬菜基地裏的流轉務工人員:“總書記問了土地承包費、務農打工費、入股分紅,他心裏有一本賬呢!”
羅軍是種植大戶,曬得黝黑,褲腳沾著泥。過去一瓢種子、一把糧,自己肚皮都填不飽;而今,他擔任一家信用合作社理事長,操心著上百戶村民的口糧。“我提出,‘想更好了解市場需求’。總書記講得透徹:‘防範市場風險,既需要經營個體敏銳把握,也需要政府加強服務,尤其要做好信息服務工作。’”
一個細節讓姚磨村村支書姚選印象格外深刻。習近平仔細看了展板上的黨支部圖表,蔬菜產業黨小組、肉牛養殖黨小組、勞務輸出黨小組……“總書記這時候說了一句話,‘產業鏈上設立黨組織’。多生動的方法論!這句話既是我們的黨建路,也是致富路。”
賀蘭山腳下的閩寧鎮,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一個樣本。19日上午,總書記到來的消息,傳遍了小鎮。
1997年,來寧夏扶貧的習近平深入調研,啟動一項根本性工程“移民吊莊”,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眾,搬遷到這裏。他親自命名“閩寧村”:“閩寧村現在是個幹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春去秋來,滄海桑田。昔日“天上不飛雀,地上不長草,風吹砂礫滿地跑”的幹沙灘,真的脫胎換骨成了金沙灘,閩寧村升級成閩寧鎮,村民收入翻了20倍。
紅瓦白牆,小樓鱗次櫛比。習近平一行先是乘車繞著小鎮轉了一圈,看看新村新貌。永寧縣委書記回憶路上情形:“他一路都在問老百姓的收入、上學、就醫,問村裏基礎設施配套。他說‘閩寧合作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這個寶貴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做一個示範,實現共同富裕。’這對我們來說是光榮的擔子。”
原隆移民村是永寧縣最大的生態移民村,安置了來自固原市的14個村組10515人。戴著兩千度近視鏡的萬軍紅,家中老人年邁、愛人殘疾。移民閩寧鎮後,他在農業科技大棚務工,手頭一下寬裕了。這天上午,他正專心侍弄蘑菇菌棒,一抬頭,總書記進了菌棚!萬軍紅激動萬分。“我總是一遍遍想起當時場景,今後更要好好幹,不辜負總書記囑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