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對農業科技大棚如數家珍,他所在的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支持當地產業扶貧的企業之一。村民缺技術、缺資金,依托企業學技術、找市場。總書記對他說:“當地企業要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發揮好推動作用,先富幫後富。”王泉深感責任重大。今年春節一過,150多個村民排隊爭相承包大棚,可粥少僧多。“這兩天,我就定下了方案,‘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隻要提出承包,我們就盡力支持’。不僅要讓村民通過務工實現脫貧夢,還要讓更多村民承包、入股,參與創業,實現致富夢。”
從農業科技大棚出來,習近平又來到黨群服務中心。大學生村官李霞正在民生服務大廳忙活。她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總書記來村裏的照片,收獲幾百條留言。“2013年考大學生村官的時候,報名有2000多個學生。總書記很關心大學生村官的成長成才。”
來民生服務大廳辦事的陳國學“聽到歡呼聲,一轉頭就在人群中看到了他”。“個頭高,手厚實,我一激動就忘了撒手。”不撒手,讓他成了村裏名人,村民見到他都說羨慕。
隔壁的衛生計生服務站,由鎮上衛生院派來醫生和護士,他們是村裏不少老病號眼中的“寶”。總書記和幾位病人攀談起來。村民田成林移民前後,從家到醫院的距離,5公裏縮短到了300米。村民馬保強有創傷性關節炎,過去買塊膏藥得翻座大山,現在走幾分鍾、花七八塊錢就能來這做一次理療。
村南區6組16排14號,習近平走進回族移民群眾海國寶的家。院落敞亮、飯菜飄香,移民生活就從這間屋子說起,政府給每戶移民分了54平方米住房,同時在一旁留出空地,讓他們靠雙手勤勞致富。海國寶說:“現在4間屋100多平方米是我後來加蓋的。我作為老黨員代表鄉親們給總書記講句心裏話,‘不能等靠要,我們好好幹才能不辜負總書記的關心’。”
謝興昌是第一批來到閩寧鎮的搬遷戶,“19日那天,我就坐在總書記對麵。當年是他在閩寧村奠基儀式上的一封賀信給了我搬出山溝溝的決心。我到閩寧村附近農場掰了4個玉米棒子、4個高粱穗子,回西海固後到處宣傳這兒的好。山區農民世代夢想著走出大山,盼著不缺糧、不缺水,現在終於夢想成真!”“我越說越興奮,告訴總書記‘要說共產黨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閩寧鎮黨委書記錢冬深切感受到兩份真摯情感。一份情感是脫貧致富的百姓對“帶路人”習近平的感恩,聽聞總書記的到來,村民們紛至遝來,都想講一講自己的美日子;一份情感,是總書記在字裏行間、舉手投足時流露的真情,“他熱愛這片黃土地,始終掛念著黃土地上的百姓”。
…………
文章還有一部分是記述習總書記考察銀川市金鳳區新城清真寺、賀蘭縣寧浙創業園和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神華煤製油項目等內容,他的關於“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等一些話,牢牢地烙在幹部群眾腦海之中。
這是少有的好新聞報道,因為它的字裏行間有“熱度”——這個熱度來自於黨的總書記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相互關切與互動,是心貼心的那種真實的熱度。
寧夏的同誌告訴我,習近平總書記能把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放在寧夏、放在銀川召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所彰顯的有效成就和閩寧鎮從無到有、到成為“江南小鎮”的曆史性變遷。“他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對閩寧鎮有感情……”寧夏人、閩寧鎮的鄉親們一再這樣對我說。
講感情、有感情,特別是對人民、對貧苦的人民群眾講感情、有感情,這是習近平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共同品質。
生成一個人的感情,首先是他自己屬於“多情善感”之人。對人民群眾和自己的國家與民族有感情,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質體現。
那天在閩寧鎮鎮史館參觀時,當地幹部群眾指著牆上掛著的一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考察時所說的話,異常激動地跟我說道:“我們深深感覺習總書記他自1996年出任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後,對我們寧夏、對閩寧鎮(村)充滿感情,並時時掛念,讓人無比溫暖……”
是的,讀總書記當時留下的這段話,我們都會與寧夏的同誌一樣內心充滿溫暖:
1997年我來到這裏,被當地的貧困狀態震撼了,下決心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福建和寧夏開展對口幫扶。那時,重點實施了“移民吊莊”工程,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眾搬遷到適宜生產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閩寧村。20年來,閩寧村發展成了閩寧鎮,你們的收入也從當年的人均500元增加到現在的1萬多元,將近20倍。看到你們開始過上好日子,臉上洋溢著幸福,我感到很欣慰。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祝願鄉親們生活越來越好,寧夏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早日實現。
——習近平
作為文學作家,我在參觀考察和同當地百姓、幹部及自治區扶貧工作人員交流之後的強烈感受是:在一片荒涼的戈壁灘上,從習近平當年在這裏“畫了一個圈”之後所出現的閩寧村再到閩寧鎮的過程,就是一部中國扶貧、脫貧的偉大史詩,這一史詩是中國共產黨在和平時期為全世界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創造的迄今為止尚無第二部的經典傑作!
是的,自人類走出猿人社會之後,我們所有的想法和願望就是讓自己過得一天比一天幸福和美好,於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都在進行著不懈努力,並且不斷地探索各種製度下的可能性。在經曆了數千年的努力之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製度下的人類,也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形態,有的發達和富有,有的強大而繁榮,但無論哪個國家和群體,都沒有完成一件事,那便是消滅貧困,讓同一民族、同一國家的所有人都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這一任務始終沒有完成。
在人類曆史上,自共產黨出現之前,沒有哪個階級和執政者公然聲稱自己是為這一目標而存在和奮鬥的,隻有共產黨人出現之後,他們才宣布了這樣偉大的使命——要讓全世界所有人都能擺脫貧困,過上同樣的幸福生活。
這就是共產主義。
170多年前,共產黨的締造者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莊嚴宣布:
“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製。”因為在偉大革命導師的眼裏,罪惡的私有製是阻礙人類共同富裕的最大敵人。因而他們如此坦蕩地告訴全世界:“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之後,列寧領導的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建立了人民政權,他和他的繼任者努力奮鬥了70多年,夢想超越和戰勝強大的帝國主義,實現全民族人民的平等與幸福,然而最終在內部發生了分裂,導致國家的徹底解體和製度坍塌。偉大的使命將不知何時在俄羅斯這個民族重新被人扛起……
中國共產黨人成為中華民族這個苦難民族的執政者之後,曆經幾代人的努力,漸漸開始走向強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和民族的飛速發展,讓有奮鬥精神和偉大情懷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有了更高遠的目標——到2020年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然而,在那些自然條件極差、完全不具備人類居住條件的地方也要消除貧困,讓那裏的人們過上小康生活,這早已被其他國家和民族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有這種可能性嗎?誰人能啃下這塊硬骨頭?
有誰?有誰敢在全國人民和全世界麵前立下誓言保證?
有。這個人就是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他代表新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承諾:用5年時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那個時候中國還有多少貧困人口?7000多萬!
人口數量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這些貧困人口多數生活在自然條件差的偏遠山區和戈壁荒灘,比如西海固等地方。這樣的地方,這樣的人群,能擺脫貧困嗎?發達的歐洲國家早已聲稱“不可能”,即使在巴黎、倫敦這樣的大都市,歐洲人早就認為“貧困存在是天經地義”的事,無須再去耗費心力;在美洲,最強大的美國也早已聲稱沒有力量“背負本洲的貧困負擔”,他們認為自己國家內部的貧困本身將是“永恒的國家現實”。遼闊的非洲大地是全世界貧困程度最嚴重、貧困麵積最廣大的地方,沒有哪個政府或組織真正有能力去思考徹底改變非洲的全局性貧困問題。聯合國成立快80年了,討論和研究貧困問題一直是重要議題,然而至今仍沒有看到全球貧困狀況得以緩解,故而最終不得不一次次無奈地宣布它是一個“世界級難題”。這也意味著它已無多少能力去破解此題。
世界在貧困麵前無計可施。
那麼中國,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難道就有讓幾千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能力?世人以欣喜但懷疑的目光看著中華大地,也在聆聽這樣的聲音: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我們要在2020年年底基本消除貧困問題,“這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發展上將是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誰人有這樣的遠大誌向和情懷?世界在矚目,人們在關切——而唯有我中國百姓欣慰,因為我們知道和熟悉他:
“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
“多年來,我一直在跟扶貧打交道,其實我就是從貧困窩子裏走出來的。”
是的,唯有這樣情懷的人才能把解決人民的疾苦視為自己的神聖使命與責任,因此才有挑戰和解決“世界難題”的擔當和勇氣。於是我們才會聽到如此震撼山河的誓言,才會感受到這暖至心腸的話語:
“隻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抓下去。”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脫貧攻堅越到最後時刻越要響鼓重錘。”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這些都是今天我們在網絡上可以搜索到的“平‘語’近人”中的條文內容,於是我們也就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閩寧鎮時回憶他 1997年第一次來寧夏後內心所受的那份震撼和他所下的那份決心!
就像當年謝興昌從大山深處第一次來到閩寧村開工典禮地聽到習近平的賀信之後獲得的那份幸運,當年的閩寧村人和現在的閩寧鎮人,毫無疑問是幸運者。
並非謝興昌一個人有這樣的感受和體會,所有閩寧鎮的人都這樣說:他們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愛下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最大受益者和幸福者。
孛雲峰應該是這座擁有10多萬移民的新城鎮中脫貧致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他也因為自家的脫貧致富又帶動了數百戶貧困家庭走上了小康之路。從西海固走出來的這位貧困群眾,因為“巧遇”了開發建設中的閩寧村,所以孛雲峰在閩寧村(鎮)這片熱土上,一路順風順水,如今他已經是兩個企業的老板,而且還被自治區評為“致富帶頭人”。
孛雲峰的個人脫貧翻身史,就是一部生動鮮活的閩寧鎮史詩。
沒有人相信現在意氣風發、滿臉笑顏、擁有兩家企業、兒子上大學、家中收養兩個孤兒的孛雲峰,曾經被貧窮逼出西海固,成為遠走內蒙古的“絕命孤行者”。
“不敢再去想那一幕了……”每每回憶起20多年前的那個新婚10天後的漆黑長夜,從不輕易揮淚的孛雲峰就會潸然淚下……
20多年前的那個漆黑長夜到底發生了什麼?
“因為我不知如何活下去,我看著新婚妻子,又知道她可能懷孕後又要生下孩兒,我靠什麼把他們養活呢?所以我越想越害怕,越想越不知如何辦,越想越不敢再在家待下去了,於是我做了一個男人最不該做的事——就在那個漆黑的夜裏,我從家裏偷偷地逃了出來……逃出了西海固……”孛雲峰在那一夜幹了這件事,那天是他新婚後的第10天。
10天後就得正經過日子了,可孛雲峰覺得自己有愧於新婚妻子,是他把她“騙”了,因為他曾在婚前一次次向她發誓:隻要跟我結婚,保證你過上好日子,過上比別的女人要好的日子。孛雲峰是個講信譽和麵子的男人,但他覺得自己無顏麵對新婚妻子,因為他徹底食言了,根本無力兌現自己的誓言。不說家裏一無所有,就連自己做新郎的外衣也還是他姑姑從集市上買的一件看上去像是新的其實是別人穿過的衣服,孛雲峰甚至覺得連妻子嫁進門後每天喝的一口水恐怕他都很難滿足。大男人連這點都做不到,還有何臉麵?但最重要和最讓他無法向妻子解釋的是:他的父親為了給他娶媳婦,結果積勞成疾,而孛雲峰為了給重病的父親治病,積下一身債務,可父親依然不治而亡……
結婚之前,因為悲痛、因為懼怕,孛雲峰沒有將自己家背負重債的事告訴將要結婚的對象。到了洞房花燭夜的那一刻,孛雲峰的心頭便開始湧起這份憂慮。之後的每一天,這份憂慮越積越重,直至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於是在新婚後的第10個夜晚,他做了一生中讓他最自愧的事——趁著妻子熟睡,他偷偷逃離了自己的家……
孛雲峰當時並沒有想到還有可能回到這個家、回到這片土地,所以他在摸出家門後,悄悄地到父親的新墳上燒了一把紙,又磕了頭,哭著說:“爸,兒不孝,兒無奈不能再為您燒香磕頭了!爸——”這一聲絕望的哀號,孛雲峰自己說,“連野狼聽了都會嚇跑!太悲慟了!”
離別西吉,逃出西海固後,孛雲峰就朝著內蒙古的方向,一路乞討,一路流浪……當時他身上僅有10塊錢,到黃河邊時僅剩下5塊。他就用這5塊錢搭乘一個羊皮筏子,到了內蒙古。
“因為在家鄉就聽人說過,那裏能夠找到一天掙6塊錢的活,所以我一心想著到那裏找條活命的路……”孛雲峰說。
他找到了。但找到當地人時他已經餓得不省人事,連敲人家門的力氣都沒有,便倒在了地上。
“這娃兒咋啦?”好心人開門一看,急忙將他扶起來問。
“餓的。我從西海固過來找活的……幾天沒吃東西了……”此時的孛雲峰隻剩一口氣。
在主人家吃完飯後,孛雲峰立即跪下雙膝,道:“你們家有沒有活,我幹3天,算這頓飯錢……”
“娃兒,快起來!有活!有活給你幹……”那個讓孛雲峰能記一輩子的內蒙古人高升科的話還未落音,寧夏西海固來的小夥子已經哭得撕心裂肺。
絕命路上,他活了過來。這個故事並不遙遠,就在謝興昌他們準備搬遷到玉泉營的前後腳。
孛雲峰逃出家後,村裏沒人知道他去了哪兒。新婚妻子就成了“寡婦”。她也哭,哭得更凶,但她沒有失去盼夫歸的一絲信心,所以她留在孛家,直到一年後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內蒙古的信……她哭了整整一宿:殺千刀的孛雲峰!你給我死在外麵啊,永遠別回來!嗚嗚嗚……
其實這一年在外麵的孛雲峰活得極其艱難:一開始在給他吃了碗飯的高家幹活,人家給他每天一塊兩毛的工錢。突然有一天孛雲峰悄悄走了——“我知道人家也是窮人,沒法多給我工錢,可我要找的是一天掙6塊錢的活兒,所以就跑了……”
之後的日子,孛雲峰到處尋活幹,但多數時候隻有三五塊一天的活兒,也是停停斷斷。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同是西海固的老鄉跟他說:“你還在外麵浪費時間幹啥?我們那邊已經有許多人‘吊莊’搬遷到了銀川市郊了。”這才讓孛雲峰有了重回寧夏、重回故鄉的強烈念頭。於是他用草原的清泉水,認真地擦了一把自己那張早已被風刮幹裂的臉,然後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南歸之路。
“這回我走對了,走上了一條徹底改變我和我一家人命運的致富之路。”孛雲峰說。
他到閩寧村時,正值“吊莊”移民大搬遷之時,蓋房子需要大量勞力和有些技術功底的匠師。“其實那個時候,包工頭是最吃香的,我就看準了機會,因為我在內蒙古那邊幹活時曾經當過小包工頭。”在外闖蕩過的孛雲峰比剛從大山裏出來的西海固人腦子靈活些,於是他就挑頭,帶著幾位有些手藝的農民工,當起了蓋房子的小包工頭。
他由此發了!
“你們誰想多賺錢,就跟我多幹活!加班加點拚命幹,就能賺大錢!”孛雲峰這樣對他手下的農民工說。於是大家拚命地跟著他幹活!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我們有蓋不完的房子,是因為福建親人們通過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給了我們這些從大山裏搬遷來的貧困群眾每家每戶安家費呀!”孛雲峰說。再後來,他的活兒更多、更大——因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中還有引水工程、道路建設工程、醫院學校工程……總之有孛雲峰幹不完的活兒,越幹越大的活兒,越幹錢賺得越多的活兒!
他發了!開始是一個月能掙上四五百元,後來是四五千元。“再後來就是萬元啦!”孛雲峰樂得嘴都合不攏了。
這個時候,他揚眉吐氣地回到西吉老家,把妻子、孩子和弟弟一家全都接了過來,成了新的閩寧村人。
“我們是看著閩寧村像上了高速公路似的飛奔著往前走,後來才知道這一切都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懷的結果……”孛雲峰說得沒錯。他和謝興昌等一批“吊莊”移民就是乘著閩寧村(鎮)建設的順風順水,走上了迅速致富的快速公路,成為如今閩寧鎮上有頭有臉的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