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村”至“鎮”,就是一部史詩(3 / 3)

孛雲峰後來又辦了建材預製廠、養兔場,再後來他看到閩寧鎮越來越漂亮,便承包了800畝農田,帶領一幫鄉親搞起了“農家樂”,生意紅紅火火。當了老板後的他,致富後不忘幫助“窮兄弟”,他把鎮上一些孤寡老人接到自己家無償贍養,讓他們安度晚年。鎮上有一對幼兒的父母因疾病和車禍先後去世,孛雲峰看在眼裏,疼在心頭,他二話沒說,便把這兩個幼兒接到自己家撫養……

孛雲峰“閩寧好人”的名聲,從此在曾經的戈壁灘、而今的金沙灘上傳揚。在大學念書的兒子談論起父親孛雲峰這些事時,說:“其實我爸還是蠻偉大的。”

在今天的閩寧鎮,像孛雲峰這樣由曾經絕命遠逃的貧困百姓,到成為富裕又有些“偉大”的人並非一兩個,而是相當的多。而他們告訴我,發生這種巨變的重要原因是福建親人給予了“營養液”。

“營養液?”一開始我沒聽明白。

“是啊。扶貧、脫貧是中央下的任務,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在做,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使我們直接獲得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懷下福建親人一年又一年的支持幫助,他們的幫助對我們這些貧困戶來說,就是最好的‘營養液’。你看,我這蘑菇房,蘑菇已經種了快20年,就是福建省派來的專家幫助搞起來的。他們不僅帶來種蘑技術,還源源不斷提供蘑菇營養液……”在一位種蘑菇的農民家裏,他這麼形象地一解釋,我就完全明白了。

從寧夏采訪回京沒多久,我就專程到福建進行采訪。第一個接受采訪的群體就是省農科院。在這裏,我認識和了解了一批福建著名的農科專家,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直接參與者,有的竟然成為“寧夏菇爺”——開始聽成“寧夏姑爺”,後來才弄明白原來是寧夏人民所熱愛的“蘑菇爺”。在習近平的直接領導下,在福建省對口寧夏幫扶合作中,有一個非常具體而形象的工程,叫作“一棵樹、一枝花、一株苗、一棵草”的“四個一工程”。這“四個一工程”對寧夏扶貧致富具有戰略性意義,因為“草”可以改善土地沙化,有利於戈壁灘改造,有了草,氣候變化,降水量自然會增加;種樹對自然環境和荒丘荒山的改善更不用說;“苗”則是廣大百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沒有花,何處有豔?福建農科院的專家告訴我,他們最初到寧夏時,從南到北基本上一種色調:冬天皆是黃;夏天有綠,偶爾也能見到花,但也僅是一兩種顏色的小碎花兒,絕不會見到那種豔麗盛開的花……

但是這次我到閩寧鎮一看,那小鎮上到處都盛開著各種豔麗的花兒,不說那個高大雄偉的“閩寧鎮”牌坊四周簇擁著多少爭豔的百花,就是到了普通百姓庭院,你也隨處可見向日葵、牡丹花、玫瑰花等,還有許多我叫不上名的鮮花。

“我現在有個別名叫‘寧夏花癡’。”花卉專家吳建設自詡道。他說閩寧鎮和固原許多地方他都去過,“因為在那裏對口援助特有成就感”。他說:“剛去的時候,無論是城區還是鄉下,你在哪裏都看不到什麼花色,後來我們把種花的技術帶了過去,跟當地人一起研究在黃土、鹽堿地上如何種花、栽花,慢慢地花兒種活了,盛開了……看到盛開的鮮花時的那份喜悅勁兒,就是暫時還沒有穿好吃飽的人都會露出笑容。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一種滿足感,有一種更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如此一年又一年地在當地種花栽花,如此一趟又一趟地往寧夏跑,連家裏人都妒忌地說我真的成‘寧夏花癡’了!”

原來“寧夏花癡”的美名是這麼得來的啊!采訪現場哄然歡笑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當省委副書記時分管農業,先後來過我們農科院4次,要求我們對口幫扶寧夏也十分具體,明確要我們在‘四個一工程’上為寧夏扶貧、脫貧作貢獻。所以我們院也是省裏最早參與對口援助寧夏的重點單位之一,派出了最優秀的專家前往寧夏,包括閩寧鎮。可以說,隻要寧夏方麵召喚,院裏就會派出最優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去支援……”餘文權副院長介紹說。

他的話讓我想起了在閩寧鎮采訪時有人提到的一位叫林占熺的“菇爺”。因為閩寧鎮上現在非常普及的一種雙孢蘑菇菌種產業就是這位“菇爺”傳播出來的。

“是的。林占熺先生是我省農林大學的著名菌草專家,有‘世界菌草技術之父’之稱。”福建省扶貧辦的同誌興奮地找了一份前一年的報紙給我看,上麵有這樣一則新聞:

2018年11月14日,在對巴布亞新幾內亞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巴新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18年前,我擔任中國福建省省長期間,曾推動實施福建省援助巴新東高地省菌草、旱稻種植技術示範項目。我高興地得知,這一項目持續運作至今,發揮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成為中國同巴新關係發展的一段佳話。”

這段佳話的親曆者——菌草技術發明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75歲的林占熺教授,此時正在巴新東高地省北高盧卡菌草旱稻示範基地,帶領專家組與百餘名來自東高地省各地的鄉親們彙聚一堂,參加一場特殊的聚會——“福建—東高地菌草一家親”活動。習主席來訪的消息早就傳遍了東高地,當地民眾以這樣的方式慶祝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巴新。

巴新當地時間15日晚10時30分左右,本報記者連線采訪了林占熺教授。

“這是我第24次來到巴新!20年來,我們把他們當兄弟,他們也把我們當親人!”電話那一頭,林教授的聲音激動而洪亮。

巴新是菌草技術開啟援外之路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林占熺說,1997年5月,應東高地省之邀,他帶領福建農林大學的專家團隊在魯法區建立了首個菌草技術示範基地。

“團隊克服各種困難,沒日沒夜做實驗,到1998年1月14日重演示範成功,實現東高地省菌菇栽培‘零’的突破。魯法區為此舉辦了盛大的慶典活動,巴新總督、副總理和多位部長都來了。東高地省的土地上第一次升起中國的五星紅旗、奏響中國國歌!作為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林占熺回憶起這段奮鬥曆程,話語聲中仍掩不住興奮……

在福建的采訪,讓我有機會知道了林占熺這位被寧夏人親昵地稱為“大菇爺”的菌草大專家的許多有關“菌草人生”的傳奇佳話,包括他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這一項目。後來林先生連自己的女兒也帶過去一起為兄弟般的巴新人民做好事,而且一做就是20餘年。

我知道的是,也是在1997年這一年,考察完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的項目後剛剛回國,林占熺先生就接到省裏指示:習近平副書記希望他到寧夏幫助那邊的群眾培訓菌草技術,推廣家庭致富的蘑菇種植。“我這就去。”福建農林大學的同誌告訴我,林占熺二話沒說,背起行囊就往機場走。這一年林占已是年過半百、享譽世界的菌草大專家了。為了給剛剛建立的閩寧村貧困群眾開辟第一個產業扶貧項目,他手把手地在蘑菇棚裏教農民們種蘑菇。尤其是他在這裏推廣的雙孢菇,日後成了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

菌草是林占熺的一個“異想天開”的科研成果,這是一種可以用來培養食用或藥用真菌的草本植物。

野草和菌蘑,本不相幹,但在林占熺的眼裏,它倆應該可以“合二為一”,成為“為我所食”的佳肴。在南方,大家知道種植蘑菇一般都用木頭做蘑菇棒,但同時也消耗了大量森林資源,“菌林矛盾”日益凸顯。

野草有沒有可能替代木頭呢?這個想法在林占熺腦海冒出來之後,他就沒有一天停止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鑽研……後來他在海南、雲南和四川等地考察,發現很多幹旱地區有一種叫芒萁的常見野草生長得比較旺盛,於是他用芒萁草代替木頭嚐試蘑菇種植,並獲得成功。“野草+蘑菇=食用菌”的科研成果從此在我國誕生,並進入千家萬戶。1996年,在首屆菌草技術國際研討會上,林占熺正式將這種菌草的英文名確定為“Juncao”。當時有人擔心外國人不明白此為何物,林占熺笑道:“這不要緊,可以讓他們來學習嘛!我就是想讓全世界知道,這個科研成果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用菌草代替木頭種植蘑菇,既解決菌林矛盾,又可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這是林占熺先生的貢獻,他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菌草大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啟動後,熟悉林占熺的習近平自然首推這位菌草專家親赴寧夏指導推廣他的權威技術。

林占熺來到寧夏,到當時的閩寧村後,麵對一片荒蕪的戈壁灘,他的眼睛被一叢叢駱駝刺和紅柳苗所吸引……於是他又一次開始了“與野草為伍”的艱辛的科研探索,結果在1998年就利用菌草培育出與當地水土相符的“本土蘑菇”。就這樣,閩寧村上第一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產業項目——種蘑菇成為一大熱門。“家家戶戶可以種”,“不出家門就致富”,“還有舉手就可獲得政府補助”……這麼多好處,老百姓聽得直接,看得清楚,立馬踴躍參與。林占熺和他的助手們一時忙得不可開交,一天有時會跑上十幾戶、幾十家,吃飯、睡覺都被農民們搶來搶去的。這“菇爺”的美名,隨即也就傳遍了閩寧村(鎮),傳遍了寧夏大地……

“哎呀呀,開始我們就是不相信那麼又黑又臭的一堆草料裏能生長出啥東西來!後來福建‘菇爺’耐心地給我們指導,你說怪吧!草堆裏竟然長出又白又嫩的一片蘑菇來了!上街一賣,比雞蛋還貴哩!”閩寧鎮人喜滋滋地告訴我當年種蘑菇的情形。

閩寧鎮園藝村的蘑菇種植最出名,後來全鎮都推廣蘑菇產業。2007年時,全鎮的蘑菇棚多達1000棟5000間,棚均收入4500元。許多貧困家庭僅通過種植蘑菇就獲得脫貧。

現今在閩寧鎮最出名的閩寧蘑菇合作項目——寧閩合發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個在福建農科專家指導下建立的現代化蘑菇栽培和推廣基地。走進這裏的生產車間,一朵朵白色的雙孢菇破土而出,嬌嫩新鮮,農民工們正在忙著采摘新鮮的蘑菇。據該公司總經理何龍介紹,永寧縣閩寧鎮雙孢菇工廠化栽培項目是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資區管理委員會與永寧縣人民政府簽訂的合作項目。項目利用福建省漳州市種雙孢菇的成功經驗,引進荷蘭最先進的栽培技術,一年能夠生產雙孢蘑菇六季。“這一個項目,大約一年的蘑菇銷售收入在4000餘萬元。”主人說到這個數目時,臉上堆滿了喜色。

現在閩寧鎮有多少產業,鎮領導可以給我扳出將近10個手指,比如葡萄、蘑菇、枸杞、玉米、畜牧、勞務輸出、商貿,還有光伏、建材……“這麼說吧,一般較發達的鄉鎮所有的產業,我們有;他們沒有的,我們也有……這就是今天的閩寧鎮。”我去采訪那天,中午就在鎮上的食堂吃便飯,跟一桌的幹部們推心置腹地談了一番,末了他們頗為感慨道:“說句實話,閩寧鎮能有今天,全仰仗著習總書記的福啊!沒有他,沒有他20多年來始終如一地關心關懷這裏的建設和發展,就不可能看到戈壁灘變成金沙灘的閩寧鎮……所以,這裏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感恩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不感恩習總書記的。”

當地農民工在閩寧鎮雙孢菇栽培示範基地采摘蘑菇

他們說的是真心話。

沒有1997年春天習近平來到戈壁灘上“畫下一個圈”,今天閩寧鎮所在的這片土地或許仍然是一片荒蕪的戈壁灘;然而正是在習近平領導和親自關懷下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讓這塊沉睡千年的荒蠻原野,以雄獅般的蘇醒之勢,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最初的閩寧“吊莊”移民小村莊,到2001年發展為銀川市永寧縣所轄的新行政鎮,僅四五年時間;從銀川管轄區域中落後的閩寧行政小鎮,發展成為著名的西北“江南小鎮”,所花時間不足15年……前後20來年,跨越的是人類文明史上千年的曆程,這難道不是一部壯麗的史詩嗎?

今天,當我們這些外鄉人第一次來到閩寧鎮時,麵對這片美麗如畫、景似江南的土地,你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它在20多年前竟會是一片戈壁荒灘!而你,也會驚奇地發現這裏到處可見許多醒目而又親切的福建元素:比如街頭的福建小吃,商店裏的福建特產……甚至連中小學裏也能看到這些特別之處。

在閩寧鎮上的閩寧中學和閩寧小學,當我走進這兩所校園,不僅發現校園內特別漂亮,校舍氣派而嶄新,同時也奇怪地看到許多樓房和建築名字裏都有“美”字,如中學校園內有幾棟樓冠名為“誌美樓”“育美樓”,小學校園內的幾棟樓幹脆叫“角美亭”“角美樓”……

“這是何意?”我不由得問陪同我去采訪的閩寧鎮幹部。

“噢,這兩個學校都是由福建著名僑鄉漳州角美鎮出資共建的。”

原來如此!

角美鎮是華僑之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啟動後,該鎮發動海外的華僑和當地企業家積極參與,而閩寧鎮的中小學校舍建設就是其資助的項目之一。“漳州每年還抽調優秀老師到我們這兒支教,他們真的把人間的真善美帶到了這裏,所以現在你隻要去問孩子們一聲:知道校園裏到處可以看到的‘美’字代表什麼嗎?學生們就會告訴你:它是我們的福建親人送來的深情厚誼……”

嗬,這個“美”意味深長,這個“美”宛如燦爛陽光,它已經根植和溫暖在閩寧鎮人的心窩窩裏。

7年前的一個春日裏,寧夏來了位新任的自治區黨委書記。他到寧夏後才一個多月,便來到了閩寧鎮,4個月後他第二次來此。兩次考察、調研,讓這位新書記感慨萬千,心潮澎湃地寫下了如下文字:

……2013年5月,我在寧夏履新一個多月後,在到基層調研、熟悉情況時去了閩寧鎮,這個鎮的發展和群眾的生活狀況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9月上旬,我再次到閩寧鎮專門蹲點調研,先後走訪了2個村10多戶群眾,與他們同吃同住,到葡萄園參加勞動,到企業、學校了解情況,看望鎮上的老黨員。回來後,所見所聞不時在腦海浮現,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憂一直縈繞於懷。看到閩寧鎮的巨大變化,看到絕大多數群眾過上了富裕安康的日子,我感到很欣慰……

走進閩寧鎮,感受最深的是這裏的群眾都懷揣夢想、充滿期盼。蹲點頭一天,我來到閩寧鎮福寧村。這個村有2516戶1萬多人,是閩寧鎮人口最多、發展最快的村。與村幹部、村民聊了一上午,我基本搞清楚了閩寧鎮的創業發展曆史。20世紀80年代,這裏是賀蘭山東麓洪積扇上的一片戈壁灘,雖說距首府銀川市僅百十裏路,但自然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開發之初,這裏沒有電,沒有路,沒有防護林帶,沒有像樣的基礎設施,種的地要靠自己動手開墾,可謂一張白紙。至今一些年紀大的移民回憶起創業之初的艱苦歲月,仍然感歎不已,過去的“烈日”“風沙”和艱苦場景已深深烙在他們的記憶中。當時,他們住在沒有水電的土坯房裏,白天在地裏勞作,夜裏聽大風怒號。這裏位於賀蘭山風口的下風向,是全國日照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夏天熾熱的太陽曬得人沒處躲,冬天大風卷著沙塵刮得沒完沒了。麵對嚴酷的自然環境,移民群眾不屈不撓,頑強拚搏,整日在戈壁灘上修路架橋、挖溝挑渠、開荒整地。這裏土壤沙礫層厚,大大小小的沙礫占了一少半,連鐵鍬都插不下去,別說種莊稼了。開好一片地,得用篩子把沙礫一點點篩揀掉,留下的土壤才能耕種。閩寧鎮4.3萬畝耕地,就是這樣一分分、一畝畝篩出來的。有時開好的耕地、挖好的溝渠一夜之間又被風沙埋掉,修好的路、建好的揚水泵站不時被山洪衝垮,蓋好的房屋、砌好的院牆經常被暴雨衝塌,即將成熟的莊稼也經常被冰雹砸得七零八落。說起這些,年紀大的移民總是重複著同一句話:“當時讓人死的心都有。”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懷揣的夢想,始終沒有放棄過上美好生活的希望。溝渠讓風沙埋了,他們再開挖;道路讓洪水衝垮了,他們再整修;房屋被暴雨泡塌了,他們再翻蓋;莊稼絕收了,他們再播種。憑著這股堅韌不拔的精神,閩寧鎮的麵貌一年年發生了變化。防護林帶長起來了,肆虐的風沙被壓下去了,果園良田多起來了,柏油路四通八達了,烈日也不再“追著人曬”了,再也感覺不到昔日戈壁灘的蠻荒了。鎮黨委、政府駐地也已發展成一個像模像樣的小城鎮,道路寬闊,店鋪林立,很難想象20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不毛之地。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這裏的移民群眾堅持了下來?在與移民群眾的攀談中,聽不到什麼豪言壯語,聽到最多的話就是:“這個地方隻要能下苦,就能吃飽,就能過上好日子!”“這裏離銀川近,周圍企業多,打工方便。”“農民嘛,不在地裏下苦,難道吃沙子頂飽?”這些樸實的話,折射出的是一個求溫飽、奔小康的夢想。正是這個在許多人看來有些微不足道的夢想,卻支撐著他們在戈壁灘上創造了奇跡。對中國農民而言,有一套好的住房一直是他們的夢想。閩寧鎮有的移民講,20多年來他們的住房換了4次。第一次是移民開荒時搭建的土坯房,第二次是解決溫飽問題後建造的磚包房(土坯房外層包磚),第三次是生活改善後建造的磚房,第四次是近年一些先富起來的農民建造的樓房。今天,閩寧鎮雖然還有少數土坯房、磚包房,但大部分都是磚房,發展水平較高的村多是樓房。按中國傳統的說法,如果30年算一代人的話,閩寧鎮的創業者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幹了過去幾代人才能幹成的事,他們就是憑著一股勁,一種不達目的不甘心、不罷休的精神,向著自己的夢想一步一步走近。

…………

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閩寧鎮移民謝興昌家。當聽謝興昌介紹當年跟他一起到閩寧鎮“吊莊”移民並安居下來的11戶貧困群眾中,已經有7戶買了小轎車,共產黨的恩情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道:“在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裏,就是要讓老百姓時時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是啊,人民需要黨和政府給予的溫暖,隻有這樣的溫暖,才能讓人民真正感受到什麼是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大家庭。有了這樣的溫暖,昔日的戈壁荒灘,就能變成美麗似錦的金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