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紅寺堡傳奇 13 “傲嬌牛”想告訴你一個傳說(3 / 3)

是的,紅寺堡的扶貧史本身就是中國扶貧脫貧攻堅戰中一部最具魅力的史詩。盡管今天20餘萬貧困百姓背井離鄉的事也許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但紅寺堡的移民與扶貧毫無疑問是最為壯麗和壯烈的。所以我想借用曾經采訪過的幾位西海固移民的回憶來追溯一下無法複製的歲月往事。

鏡頭之一

順著盤旋曲折的縣鄉公路,從寧夏固原縣(今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一路西行至張易鄉、彭堡鄉。一路上隨處可見條條羊腸小道在不知名的小山丘上蜿蜒。

農曆三月初,張易鄉大店村。村民王世傑兄弟三人,他和哥哥王世凱是首批搬遷去紅寺堡的村民。兩家拖家帶口十餘人,所有的家當都裝在兩輛蹦蹦車上。村頭用來打碾糧食的大場上,彙聚了前來送行的鄉鄰們,和王世傑一樣整裝待發的還有其他七八家搬遷戶。“東西都裝上了嗎?”“把路上的幹糧和水都帶上。”“把車檢查一下,跑遠路,安全要緊。”大場上送別的聲音此起彼伏,有些將要遠行的女人已經開始低聲抽泣。

看著大場上依依惜別的人們,看來這送別還需要持續一段時間,妻子的哭聲讓王世傑有些心酸。“我想去墳上一趟。”王世傑低聲對還將暫時留守在村子裏的弟弟王世明說。他的提議得到了兄弟的默許。在父親的墳頭上,兄弟三人齊刷刷地跪下,王世傑一開口就已經哽咽了:“大(西海固部分地區子女對父親的稱呼),我們就要走了,再來看你一眼,這路途遙遠,以後就不能經常回來了。”一旁的弟弟輕聲安慰他:“你放心走,家裏還有我呢。”聽了弟弟的話,王世傑已經淚流滿麵:“我們過去要安頓下來,還需要一段時間,清明節你多給老人燒點紙,就算是替我們多盡點孝。”此後便是長久的沉默,坐在墳頭上,兄弟三人抽了半包煙,方才起身離去。

大場上即將出發的人們從最初的喧鬧,逐漸變得沉寂,到最後很少有人再說話。故土難離,作為向紅寺堡搬遷的首批移民,人們身上帶著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畢竟,他們將要遷去的地方,還是塊荒地,前途一片渺茫。

搬遷的車隊十點鍾正式出發。王世傑的妻子和女兒坐在車中的行李上,女兒年紀尚小,但已多少懂得這離別的含義。“大,我們走了還回來嗎?”王世傑沒有回頭,他害怕女兒看到他臉上肆意流淌的淚水:“會回來的,咱們以前的家就在這兒,你爺爺奶奶也睡在這裏,咱們以後會常回來看看他們的……”

鏡頭之二

西吉縣白崖鄉庫坊溝村。搬遷移民馬尤素在臨行前進屋裏向父母告別。父母年邁,身體都不太好,母親眼睛已經看不見了,他原想帶著他們一起走,可已經在這裏生活了一輩子的父母,怎麼勸說都不願意離開,好在還有一個沒有搬遷的哥哥可以照顧他們。馬尤素不知道怎樣向父母開口,炕上的母親緊緊地摟著馬尤素的兒子,一麵哭一麵往孫子的衣兜裏裝一些糖果。父親是個豁達的老人,看著兒子欲言又止的樣子,老人說:“趕緊走吧,不要掛念家裏。走了也好,你看這天幹火著的,日子苦焦的也沒有啥盼頭,牲口都沒有水喝,人咋活呢?到那邊了有水、有平地,路也好走,好好過幾年苦日子就啥都有了。趕快走,趕快走……”

臨走時,馬尤素久久地回顧這個他生活了30餘年的村莊,心裏麵五味雜陳。嶽父、嶽母就住在離他家不遠的另外一個村莊裏,他們也趕過來送行。嶽母做了一些幹糧交到他手裏:“娃娃,路上不好走,你叫師傅開慢些,餓了就緩一緩,吃點東西再走。”在他身旁的妻子早已泣不成聲,馬尤素也忍不住落淚了。後來他回憶起當初走的時候的情景,感慨地說:“我從小到大就生活在那個地方,雖說條件不好,難養活人,可就是舍不得走,那時候就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哭過了,心裏反而覺得會敞亮一些。”

鏡頭之三

涇源縣移民禹萬喜,也是第一批搬遷的移民。這個30多歲的回族漢子,在鄉鄰們眼裏是個“不安分”的人,養過羊,也販運過糧食,但因為道路交通條件差,做生意成本太高,總是賺不上錢。紅寺堡移民開發,他積極爭取名額,想提前搬過去。他的決定不被父母所理解,為此還鬧過別扭。盡管不樂意兒子走那麼遠,但在臨走的時候父親還是過來送行了。在村口,父親從一棵柳樹上折下一根柳條交給他:“娃娃,俗話說,一搬三年窮。你搬到那個地方去,到底能不能過好都很難說。我聽說紅寺堡那個地方是個大沙灘,連樹都沒有,你去了就把這柳樹梢子栽上,樹活了,人就能活下去,如果樹活不了,你就回來……”帶著父親的囑托,禹萬喜抹了抹臉上的淚水,邁開步子,轉身向那個叫“紅寺堡”的方向走去……

往事如煙亦非僅有淚。人的淚總在甘苦間孕育與流淌,即使是苦淚,傾出之後仍是一種宣泄;甘的淚是幸福,幸福的淚水也常讓人勾起對過往歲月的懷念。這就是人。

人渴望幸福,也銘記著幸福為何而來。今天的紅寺堡百姓,談起自己脫貧與致富的事兒,每個人都能滔滔不絕一番,實在是因為這片土地給予了他們太多可供回味的過往,這甜美的回味中,就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甘泉。

“傲嬌牛”的主人老劉就是其中每每回味都會笑出聲的一個。他是2012年最後一批搬遷到紅寺堡來的移民,他跟第一批落戶此地的貧困戶相比,少吃了許多苦,因為這一年他遇上了一個特殊的機遇: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在紅寺堡開發區正式成為吳忠市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屬後,它第一次被列入對口幫扶“縣”(區)。所以種玉米、養牛,進而脫貧和致富,是老劉家所走過的路。

那天到老劉家,坐在他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坐過的炕沿上,聊著他一家的幸福生活,老劉滿臉都是笑。他說自己趕上了好時光,在老家原州區時,兩個孩子上學後家裏的負擔開始加重,相關部門問他願不願到紅寺堡,並且告訴他,那邊種地有補貼,養牛也有補貼,還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辦的扶貧車間就在家門口,有空可以進廠子裏打工賺工資。“這樣的好事我不過來不成傻子了?”老劉就這樣帶著全家往紅寺堡跑,一看落腳地,他咧嘴笑了:新房子已經建成,自來水也通著,院子比以前老家的還要大些,關鍵出家門走十來分鍾路就可以進廠打工賺工資。

“孩子讀書還有福建對口幫扶單位的補貼。”老劉覺得搬到紅寺堡後,全家的生活就像掉進了蜜罐子裏。

“知道我天天跟牛崽兒聊些啥嗎?”老劉打趣地告訴我,他的那頭愛跟尊貴的客人撒嬌的牛崽出生後,見了他就喜歡蹭他,與他親昵。老劉說日久天長,他跟這位“閨女”的感情也非同尋常,一有空,他就蹲在牛欄裏一邊撫摸它,一邊跟它聊:你看我們的紅寺堡多漂亮,綠樹這麼多,青稈玉米這麼甜,為啥呀?是因為這裏的水多了,過去一年下不了200毫米雨,卻要被老天蒸發掉2000毫米,你說這黃土飛不飛沙?那飛沙飛起來,咱人走不了,你也沒法走。後來大工程揚黃水到了這兒,就把黃沙整沒了,變成了肥沃的土壤,可以種上樹、種上花,種上你愛吃的青稈玉米和鮮嫩草了,還可以喝上清水……

“傲嬌牛”後來似乎能夠聽懂主人的話了,便哞哞地一邊叫著,一邊更加親昵地蹭老劉。感情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他和它從此成為誰也離不開誰、誰都每天惦記著誰的角兒。但他和它聊得最多的卻是紅寺堡日新月異的變化,包括老劉家自己生活的節節高,這才是主題。

哞哞……哞哞……“傲嬌牛”又在歡聲地叫著,這回它是衝著即將離開老劉家的我。

老劉對我說:“它想告訴你:紅寺堡的發展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好事,還沒有說完呢!”

哈哈……老劉家的牛崽兒真的神了,脫貧致富後的老劉更神。他和它告訴了我一個寧夏扶貧、脫貧的傳奇,其實老劉和牛崽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自然,紅寺堡的傳奇更吸引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