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說數字是枯燥的。可有些數字對寧夏和寧夏貧困山區的人來說,可能就是淚滴和汗珠子,或許還是隱藏在內心的那股苦澀和苦難的血流……
當然,若幹年後,特別是扶貧、脫貧攻堅戰之後的今天,數字又成為寧夏百姓和貧困山區人民拿出來顯耀的最寶貴之物,因為它能直接說明一切,包括幸福與心情,皆在數字間跳動著溫暖與激動的頻率。
數字其實就是嵌在每個人心間的音符,它伴隨著數字的變化,奏響著人的優與劣、痛苦與歡樂、幸福與悲愴……
數字就是魔,讓你沉淪與興奮,讓你激進與舒緩。
數字對紅寺堡人來說,是昨天和今天的曆史見證——
“299.1米”這一數字對紅寺堡的意義是開天辟地、重振山河的,因為這個數字是黃河揚水工程揚程的總高度。它也是決定紅寺堡能有今天的關鍵所在。因為黃河之水通過數級揚程,才使幹涸的黃沙漫卷的不毛之地獲得了重生。
揚黃工程包括兩個方麵:水源工程和揚水工程。
引入紅寺堡的揚水水源是由一個揚水水源和一個自流水源組成的。揚水水源是在中寧縣泉眼山黃河岸邊建一座每秒流量30立方米的泵站,揚水入擴整後的19.4千米的高幹渠。自流水源從黃河中衛申灘自流增加引水每秒8立方米,通過擴整後的28.4千米的七星渠,再流入擴整後的高幹渠,兩個水源合流成每秒38立方米流量,向高幹渠供水,並流入目的地。
紅寺堡揚水工程從擴整後的高幹渠19.4千米處取水,引水流量每秒25立方米,經104千米幹渠和84千米支渠輸水至全境灌區,共布置主泵站8級、支泵站3片9級。灌區最大揚水高度為299.1米,每年引水量為3.04億立方米,畝均用水量405立方米。揚水工程運行成本每立方米0.181元。
揚水工程於1996—1998年建成一至四泵站,並獲得一級試水成功。1998年9月16日,這是一個在紅寺堡人的心目中被銘刻成豐碑一般的日子。在紅寺堡一說到“9·16”這三個數字,連幾歲的小孩都知道說的是啥,這裏甚至有人把它視為紅寺堡的“誕生日”。“因為這個日子對紅寺堡太重要了!”一個老紅寺堡創業者對我說。雖然當時勘察隊員在柳泉那裏打了口深井,產水量大,但那水是鹹的,無法長期飲用。於是紅寺堡的建設和移民工程就隻能等揚水工程的黃河水了。經過一年多艱苦卓絕的戰鬥,1998年9月16日,揚水工程的一泵站落成並舉行了隆重的試水儀式。自治區領導一按動機房的控製電鈕,頓時幾十組巨型水泵轟鳴起來,整個大地仿佛在顫抖,人們的心也在劇烈顫抖……就在這時,隻見幾個巨大的出水管口傳來嗡嗡作響的呼吸聲,那聲音宛如一個巨人在酣睡,並且喘著粗氣、打著呼嚕,仿佛欲把整個世界吞咽下去。瞬間,一股巨大的水流帶著轟隆隆的響聲,從管口噴湧而出,並形成兩米多高的水柱,然後衝向主渠之中。
“那水流,簡直就像萬馬奔騰、山洪暴發,直向千年的荒原瀉去……”紅寺堡人一說起當年試水的情景,臉都會變得緋紅起來。它,實在讓人太激動了!
“當時看著水流灌過幹涸的黃土地,又迅速泛起銀色的水波,然後漫無邊際地向更廣闊的黃土地奔去,我的目光就跟著水波與水流一起奔湧,不知咋的,後來發現臉上盡是淚水……”一位移民這樣說。
“共產黨親,黃河水甜!”不知是誰在試水現場一邊喝著水,一邊淚水橫流著嘀咕。於是現場的幹部和群眾,發自內心地湧出了同一句話:“共產黨親,黃河水甜!”
“共產黨親,黃河水甜。”這是如今在紅寺堡大地上乃至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聽得最多,也是最深情的一句話,它說出了這個多民族地區、這個曾經極度貧困的地區人民的一個共同的心聲。是的,不喝到黃河甘甜的水,幹渴的人怎知道他人之親!而沒有共產黨的親切關懷,他們又怎能喝得到甘甜的黃河水呢?
都知道黃河水其實並不清涼與幹淨,而科學家在設計時就想到了這一點,於是揚黃工程采用的是側向進水,泥沙與淤積問題迎刃而解,清清的甜水就這樣流到了紅寺堡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