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讓心弦顫動的數字(2 / 2)

甜水順著設計好的渠道,順著移民們期盼的心路,急切而有情地流向千家萬戶,這一流讓移民們興奮和激動,因為流進他們的耕地的水,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價格是每立方米0.135元。細心的讀者一定注意到了,揚黃工程每立方米水的成本是0.181元,現在政府以每立方米少近0.05元的價格給百姓,也就是說國家每噸水補貼給百姓約5分錢。別看這5分錢不多,然而一個家庭、一戶有耕地的農戶,人畜和澆地所需的水量可就不是小數目了!

同心縣一位政府領導曾經給我講過一件事:1992年、1993年,寧夏再遇大旱,百姓喝水要靠解放軍用軍車運送。“大家還要排隊才能買到一桶水。那時市場上一桶水要賣到18元。”

一桶水18元與一噸水0.135元之間是一個怎樣的價差?這樣的數字對貧困的百姓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呢?

“一個字:甜!”紅寺堡的人這樣說。

揚水受益的第一年,7個縣的移民工作便同步進行。萬名以西海固地區為主的幾個極度貧困縣的百姓首先向紅寺堡進發。最先進入紅寺堡的是西吉縣的百姓,然後是涇源、隆德、同心等地一起爭先恐後地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閩寧對口幫扶的幹部們調集人力、財力,優先幫助搬遷到紅寺堡的貧困戶選點落戶,配合紅寺堡開發區管委會建起了第一批移民新房、開墾了第一片荒地種植玉米,並隨後派出農業技術人員進入紅寺堡建設前所未有的蘑菇房。

整體安置貧困移民的偉大工程,在多種力量、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合力下,轟轟烈烈、氣壯山河地拉開了戰幕——這是寧夏扶貧、脫貧戰役中最值得記錄的一幕,因為它仍然與數字有關:最短的時間內,移民最多;在一片黃沙飛舞的戈壁灘和幹旱的無人區內,開墾和澆灌了數十萬畝良田;1999年,揚水工程完成建設之後的第一年,貧困山區來的數萬百姓,第一次用上清清的黃河水,見證了有生以來第一個豐收的秋天。海原縣深山溝裏來的回族貧困農民何新海說,他一家5口人搬到紅寺堡落戶後,住了3間新房,分得了10畝水澆地,生來第一次種小麥,每畝打了200多公斤,“有一個夜晚,我笑醒了三回!”何新海隻是百萬移民中的一個,而他說的這串數字,隱含著紅寺堡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一場波瀾壯闊而又深刻的變遷——

100萬移民。200萬畝新灌區。30億投資。6年完工。

“1236!”

寧夏加油!

扶貧,脫貧!

這一連串數字,猶如寧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擺脫貧困、奔向小康征程上的鏗鏘步履,其聲其威,在六盤山和賀蘭山之間的廣袤大地上長久地激蕩著、回蕩著……

需要補充的是:因為國家對紅寺堡的發展一直是依據數字在科學布局,所以即使到了現在,紅寺堡的移民一直控製在20多萬,因為揚黃工程的水量是有限的,故而如今的紅寺堡盡管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但為了保證這塊土地上的人畜飲水和生產用水,移民的規模一直被控製在現有基礎上。我在看到紅寺堡欣欣向榮的現況時問過這裏的領導,現在這裏也有不少前來就業的打工者、生意人吧,他們的人數急劇增加後是否也會對紅寺堡的用水量產生影響?或者說,紅寺堡的經濟快速發展了,企業多了,工業用水自然也會增加,那麼如何控製水量超限呢?

他們笑了,說:“上天幫助呀!過去這裏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如今一場雨下來就可能超過這個數了!”

對呀,我想起第一次去固原途經紅寺堡和同心時,下了整整一天暴雨,據說那一天降水量達到了168毫米。

古老的大地變得生機勃勃,上蒼也跟著巨變——這就是今天的紅寺堡。